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5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心清淨的衆生。這個原則,他決定不能變更。因此我們曉得,極樂世界的衆生無論依報、正報都是清淨的,沒有染濁的,我們才能信得過。修淨土的人,什麼條件往生?經上講得很清楚,無論賢愚、無論老少、無論凡聖,只要你心清淨,就能往生。一念清淨,就一念生;念念清淨,就念念生。經上說得很清楚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皆得往生。

  那一念是怎麼個念法?“清淨念”,這一念裏什麼妄念都沒有,就符合這個標准,就能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裏沒有染緣,想染也染不起來。汙染的緣斷了,人心是清淨的,環境是清淨的。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。讀淨宗的書要沒有把事實搞清楚,就很可惜。因此,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,正是《華嚴經》所說的“曆事煉心”。

  一部《華嚴經》,清涼大師把它分爲四科,就是四大段。這四大段他用四個字,信、解、行、證來判定。前十一卷半所講的,是毗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。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狀況,如果想多知道一點,就念《華嚴經》前十一卷半。毗盧遮那佛的果地依正莊嚴,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,可以說是極樂世界莊嚴的具體說明。說很多,說得詳細,是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,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。

  第二大段是“解分”,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詳細說明。你完全理解,明白了,這個時候的信才是“真信”。斷疑生信,疑慮沒有了,你才會發願真正的學習,那就是行。“行”是修行。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。用什麼方法修?《華嚴經》上開了兩千多個法門,方法、手段盡可以不同,目標、方向一定是相同的,都修清淨心。一般講,都修禅定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也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。“法”是方法,“門”是門徑,中國人講門道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用什麼門道,修的都是“定”。

  尤其在淨宗,經題上就是清淨心,就修這個。心到真正清淨,就生智慧。智慧不是外面來的,是你本有的。無量無邊的智慧,無量無邊的德能,無量無邊的才藝,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一樣都不缺,是你自性裏本來具足的。從什麼地方顯現?從清淨心顯現,所以才曉得清淨心重要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明白,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“實相”是什麼?“實相”就是智慧、德能。般若智慧,萬德萬能。只要循著這一個原則去修行,這是真正的佛法。離開這個原理原則,離開這個方向目標,就不是佛法;無論你用什麼功夫,都不是佛法。所以,一進佛門,就把修學的綱領“叁皈依”傳授給你。叁皈依是傳授你修學的綱領“覺、正、淨”。這是一體的叁面,一而叁,叁而一。你得到一個,另外兩個必定同時得到。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,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綱領。

  在中國,禅宗是走“覺門”,覺而不迷。他真正覺悟了,自然正知正見,自然六根清淨,所以正跟淨都得到。教下一般是走“正知正見”,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、純正的見解,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正確,教下一般走這個路。一旦大開圓解,他覺而不迷,他心也清淨,淨而不染。可見一個得到,另兩個也得到。淨宗跟密宗是修“淨門”,完全修清淨心,心地清淨。像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。到理一心不亂,覺、正都得到了,所以是一而叁,叁而一。你要能把修學的綱領掌握住,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。

  一生認定這一個方向,這一個目標,或是修“覺”,或是修“正”,或是修“淨”。叁個都學,難!因爲用心不專。叁個當中選一個,你決定成功。譬如,一個講堂有叁個門進來,你同時想從叁個門進來,是進不來的。兩個門也進不來,你才曉得一門深入,一門進來之後,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。這個淺顯的比喻,大家都知道。所以,在八萬四千法門裏,選擇適合自己根性,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。因爲喜歡修,容易成就;不喜歡修,就比較困難。爲什麼?不喜歡就會排斥,不能接受。喜歡就樂于接受,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。

  由此可知,你入佛門,叁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、方向、目標、綱領都告訴你,佛法就是修這個。至于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,就任憑選擇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,但是要記住“一門深入”。因爲一門才容易得定,二門就差一點,叁門、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。只要心清淨,心清淨就是定。定心沒有分別,沒有界限,所以廣大無邊。佛心、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。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心量很小,不能容忍。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,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。自己的看不出來,原因在什麼地方?處處六根往外面跑,不曉得往內,總覺得別人的不是,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。能回光返照,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。

  別人不能接受我,不能容納我,好像人家都瞧不起我,貢高我慢。殊不知回光一返照,原來自己跟他沒有兩樣,但是並不覺得自己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裏,反而說人家沒把我看在眼裏。諸位要冷靜去想想,你就會知道。所以會修行的人,像《華嚴經》的末會(末會是證,行之後就是證)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善財童子怎麼樣學習?拿六塵境界當一面鏡子照自己,所以他一生圓滿成功。看別人想自己,看外面境界想自己,回光返照,照自己!他沒有別的本事,本事就在此。

  我們的心往外跑,不知道回來。一部《楞嚴經》教我們修行的秘訣,就是回頭。所以,佛門一般寺院的山門,背後常常寫著「回頭是岸”。幾個人肯回頭?那一句話的用意很深!在那裏回頭?念念回頭。眼從色塵回頭,耳從聲塵回頭,鼻從香塵回頭,舌從味塵回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要知道回頭,不可以隨塵流轉,那就麻煩,就是凡夫。

  聖人沒有別的能力,就是知道回頭,念念回頭。這一回頭,楞嚴二十五圓通雖然末後特別強調“觀世音菩薩返聞聞自性”,你仔細看看,那一位菩薩不是用這個原理原則,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樣。返聞尋根,要轉過來!轉過來,心就清淨,轉過來就得定。

  信心清淨,莊嚴佛土。回向偈裏“莊嚴佛淨土”,用什麼莊嚴?香花不能莊嚴,幢幡不能莊嚴,那都是假的。清淨心莊嚴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如是!所以經上講的,我們能信得過。不是普通條件去的,一念清淨,一念淨信,只要這一念就行了。要在什麼時候?在往生的時候,那一念非常可貴,就好像我們開保險櫃對號碼鎖一樣,一下對中了就打開,那是相應。在臨命終那一刹那,一下相應,就得往生。

  因爲在臨命終那一念,我們沒有把握會不會相應,會不會清淨,所以平時要訓練。平時念佛就是訓練,訓練到平時也清淨,這個人就有把握。一生訓練沒有修到心定,沒有修到清淨,那就真的要看緣分—臨命終時,頭腦很清楚,有同修道友幫你助念。助念是提醒你,所以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。關鍵的時候提醒他,他一下覺悟過來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這一念相應,他就往生。

  人在臨命終時,最好家親眷屬都隔離,不要讓他看見。看見了,親情難舍。一念舍不得,那個親人我還沒看見,就難了。心不清淨,就不能往生,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,因爲臨終那一念不清淨。這是關鍵的時候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我們可以相信。從理上來推想不是虛妄的,但是它的清淨純度,我們無法想像。

  “光瑩如鏡”,這一句是形容它清淨的純度,清淨像一面鏡子一樣。這是講依報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山河大地。一切萬物放光,光明“徹照十方無量無數,不可思議,諸佛世界”,這個光明照得太遠。這一句我們也能相信。在今天科學的領域之中,太陽的光很強,但它確實是有距離的。太陽系裏面,從海王星、冥王星看到的太陽,只像一顆比較亮的星星一樣,因爲距離太遠了。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光明,都能遍照十方世界。說老實話,科學家不信,因爲找不到證據,特別是在物理學上找不到。沒有依據,大概是贊歎的吧!科學家當然找不到,因爲它不是物質,在物理上找不到。它是什麼?心性的光明,這是科學家沒有辦法探測到的本性光明。本性是遍法界的,性德之光當然也是遍法界的。

  怎麼曉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?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過,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正報,心地清淨。清淨心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所以他居住的環境,也是性德變現。這個理論,我們在大乘經裏常常讀到,是有理論、事實作根據的,所以光明遍照法界。

  法界裏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不但照,還“徹照”。徹照是沒有障礙。太陽光雖然照,是普照,不是徹照。我們蓋房子,在房子裏就照不到了,所以不是徹照。這是指依報光明之德用,也就是自性的德用。

  “諸佛世界,衆生睹者”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裏的所有衆生,只要見到佛光,就“生希有心”。“希有心”簡單的說就是“道心”。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,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向往之心、羨慕之心。換句話說,啓發他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這是佛用光明來接引。

  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議,經上常常讀的“光中化佛無數億”,佛又說法。這些說法者是不是極樂世界的“光中化佛”?當然是的。依中現正,正中現依,是事事無礙的境界。像前面講的行樹,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得很詳細。寶樹放光,光中現佛刹,刹中又現佛菩薩,佛菩薩說法,佛說法,菩薩圍繞,是光中所現的。本師釋迦牟尼佛,是不是這光中所現的?世尊給我們說的這些經典,是不是光中所現的?不可以說不是,因爲理上講完全能符合,所以諸佛的光明,有緣的人就見到。

  緣深的人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的確是光中化佛。不但在中國曆代有人見到,我們在傳記裏看到,像淨宗初祖慧遠大師,一生就叁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曆代念佛人,在家、出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