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家,見到這個瑞相的很多。今人也有不少見到的,有人見到阿彌陀佛,有人見到寶樹蓮花,都是同修來告訴我,絕對不是妄語。見到之後信心增長,這是善根。我們沒見到,並不是佛光沒有徹照我們的身心。佛光的確徹照,可惜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所以心不清淨。心清淨就見到,感應道交。見到了怎麼樣?你也不要喜歡,一喜歡就著魔了,要“見如不見,若無其事”。知道這是事實,增長信心,努力念佛就對了,不必到處去宣揚。到處宣揚,你已經著魔。這是一類。
第二類,佛的形像就是光明。我們供養阿彌陀佛,供養觀音菩薩,無論是鑄造的像,雕刻的像,彩畫的像,也都是光明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淨土五經,乃至于古德對于淨宗經典闡揚的文字,也是佛光。像現在錄音帶、錄影帶的流通,也不例外。這些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光明徹照十方。衆生有緣,遇到佛像,遇到經典,遇到講席(像講經,你聽了之後心裏能生歡喜),都是佛光徹照。接觸之後,“生希有心”。
要不讀《華嚴》,很難體會西方淨土,因爲它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境界,與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“大小相容,廣狹自在,一毛一塵(“毛”是正報最小的,譬如身上寒毛;微塵是依報最小的),悉皆徹照十方”,是一樣的不思議境界。所以,衆生真正見到了,善惡業緣無不消除。
過去灌頂法師說,衆生的業習障重,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重罪,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能消。我們相不相信?你要把《無量壽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蓮池、蕅益大師的注疏,細細去念念,就相信了。因爲“一念相應一念佛”,佛心那裏還會有業障?“一念相應一念生”,淨土裏沒有業障,沒有染汙,關鍵是要念得相應。我們就要問,什麼是相應?這也講得很多,最簡單的是與清淨心相應,與清淨願相應,與清淨行相應。自己的心,就是信心,信願行都清淨,也就是說,信、願、行裏都沒有夾雜,沒有疑惑。這是跟大家講得最簡單,最扼要。這樣念佛,這樣修行,功夫就得力了,這才是“生希有心”。心裏就包括了願行。
“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”。阿彌陀佛這一願也圓滿實現了。
我作佛時。下從地際。上至虛空。宮殿。樓觀。池流。華樹。國土所有一切萬物。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衆生聞者。皆修佛行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是四十叁“寶香普熏願”。合上面的一願,就是香光普攝十方衆生,跟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念佛圓通章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,常常用“香光莊嚴”。你看到“香光莊嚴”,就知道一定是念佛修淨土的。香光是從這一願說,也是從《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》來的。前面說“光攝”十方衆生,這裏是“香攝”。在佛門,我們供佛決定少不了香、光。
我們供養佛像,供養燈燭,這是光;燃香是香。說實在話,“念佛法門”確實古德講得沒錯,無量法門殊途同歸,最後都歸淨土。因爲香光天天在攝受一切衆生。淺而言之,“光”代表心地正大光明,代表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能犧牲自己,令別人得到幫助。特別像油燈、蠟燭,放光照別人,燒到最後,自身就燒盡了。這是教我們學習舍己爲人,表這個意思。現在用電燈,當然電還在消耗,不太容易看見。最容易看見的是蠟燭,因爲它燒的時間短。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示,學佛的人應該如此,要能犧牲自己。
光代表慧,香代表信,代表戒,所以是戒定真香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裏講“五分法身香”,香代表戒、代表定、代表慧、代表解脫、代表解脫知見。它表這麼多法。
我們燃香或者聞到香,就要想到我們修行人修什麼?修五分法身,就是修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因此你要知道,燃燈、燒香不是照佛菩薩的,也不是給他們聞的,是提醒我們自己修學,就怕忘掉。中斷了,你的功夫就不能相續。時時刻刻用種種方法來提醒自己。因此佛門裏所有一切設施,就是一個單純的目標,提醒自己不要迷、不要邪、不要染汙。作用在此。
這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不但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,因爲它是性德,它還有香氣。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,金、銀、砗磲、瑪瑙,寶物有光彩,但是光彩不是自己發的,是由光照到它反射出來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的衆寶,本身放光。我們這邊的寶沒有香氣;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放香氣,真正不可思議。光是性德,香也是性德。
我們自己叁天不洗澡,身上放臭氣。臭氣怎麼來的?臭氣是業障,是貪、嗔、癡的味道。你們都不曉得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是煩惱。煩惱是什麼味道?你有幾天不洗澡,聞聞,煩惱的味道就聞到了。所以,香氣是本性覺悟所放的。臭氣是本性迷了以後,香的變成臭氣。其實香臭不二,怎麼轉變的?就是迷悟轉變的。那麼極樂世界的環境,我們就能理解。
“下從地際”是從地層的裏面,不是地面。這就說得很深,因爲西方世界,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,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“上至虛空、宮殿”。宮殿有在地面上的,有在虛空中的,《觀經》像這些事講得很詳細,講得很多。“樓觀、池流”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“華樹”更不必說,這是列舉幾種。
“國土所有一切萬物”,這一句總括所有的依報物象。
“皆以無量寶香合成”,剛才說過了,這是性德寶香,“其香普熏十方世界”。如同前面光明一樣,光明徹照,寶香也普熏,這是彌陀本願所現的。本願在那裏?就是這一願。他發願,如果不是這樣,他就不取正覺。他現在成佛,這一願兌現、圓滿了。雖然是願,實在講,只是個緣而已,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,藉彌陀之願顯現出來。這種香有沒有人聞過?在我想像當中,我們在座的同修,一定就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。特別是在初學,你對這個法門似信未信,常常會有一些奇怪的香氣聞到。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。
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教,看佛經。民國四十二年的臺灣社會跟現在不一樣,沒有這麼多人,也沒有這麼多房子。我居住的房子,距離一般人家至少一裏路以外。人家家裏燒香,一裏之外會聞到,不太可能。我在讀經的時候,會聞到異香,有的時候聞到檀香。我自己沒有燒香,附近沒有人燒香。在最初兩年中,這樣的現象至少有十次以上,不是偶然的,而且時間都很長,有好幾分鍾。那個時候我不知道,就覺得很奇怪,怎麼看佛經有這事情發生,看別的東西都沒有這事。以後跟忏雲法師,忏雲法師問我,“你學佛這麼久,有沒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?”我一想,這事情很奇怪,就告訴他。他告訴我,一般的說法,是你在讀經或者在看經的時候,有天人從這個地方經過,他看到很喜歡,合掌停住;他要不停,你聞不到他身上的香氣。他在這裏停了一下,你就聞到香氣。當時忏雲法師這樣解釋,現在我們明了,那是一種可能。
根據經上所講的彌陀本願,極樂世界的寶香感應比見光的感應容易,因爲鼻根的範圍比眼根廣大。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後面。鼻子是聞前面也聞後面;後面有什麼氣味,也聞得到。所以講圓通,鼻根要比眼根圓滿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,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,是圓滿的。眼只能看這一面,頂多側面看一點,後面就看不到。因此,聞到寶香的機會,一定就比見佛光的機會多。這是我自己的經曆,也有不少同修,有這種經曆。
幾年前在美國,我在別州講經,達拉斯有幾位同修,晚上在陳大川居士家中院子裏談佛法。院子很大,院子裏種了很多花,也種了很多菜,也有很多瓜果。夜很深,大概將近十一點(美國夏天日落很晚,九點鍾天還是亮的,所以晚上都睡得晚,都在十一點鍾以後),忽然大家都聞到有一股異香,不知道是什麼香,聞所未聞。隔了兩天他們打電話告訴我,說出這回事,當時在座的人皆聞到,而且時間很長。
寶香普熏十方世界,“衆生聞者,皆修佛行”。香光莊嚴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,這是對于修學,幫助我們增長信心。當然一是彌陀本願,我們在此看到的。除彌陀本願之外,還有十方諸佛的願力,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爲你作助緣,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。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前,彌陀的願力、諸佛的加持也達不到,所以本身的善根、福德很重要。善根、福德不是一生修的,是生生世世修積的。我們讀這部經才真正明了,照本經所講的,一個念佛人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,真正不可思議。
我們在經上明白的看出來,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對這個法門還不相信,聽到之後還不能立即發願求生淨土。由此可知,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,歡喜信受,發願往生,你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阇王子。阿阇王子聽了此經,只發了一個願,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並沒有求往生。因此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,我們的確要尊敬他,不能輕視。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,甚至造作再重的業障,都不敢輕視,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。
信心增長,願心增長,當然就“修佛行”。要特別注意這叁個字“修佛行”。爲什麼叫大家注意這叁個字?十法界除佛之外,九界有情衆生,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,都稱爲“行爲”。九界衆生的差別是怎麼來的?行上有差別,所以才有九法界。自性裏沒有差別。一切衆生造作的身、語、意叁業,差別不同。此處不能細說,實在講,一部《大藏經》也不過就是說明這樁事而已。我們只能在十法界,采取“心行”最重要的,也就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,我們先求了解此事。
其實每一個法界,“心行”都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中那一個最重要?譬如,前面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“阿彌陀”譯作“無量”,無量裏那一個最重要?“無量壽”頂重要。若沒有壽命,所有一切無量豈不都落空了!我們找到一個最重要的,然後看十法界,才曉得怎麼取舍。
我們從底下看,衆生怎麼會墮地獄?因素當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