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5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然很多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嗔恚。嗔恚墮地獄。嗔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。你要是沒有嗔恚心,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。悭貪墮餓鬼。“悭”是吝啬。貪欲、吝啬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。愚癡墮畜生。愚癡是什麼?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分不清楚,都搞顛倒,這就是愚癡,墮畜生道。

  持五戒得人身,生人道。得人身第一個因素是守五戒。在儒家講,就是五常: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。修這五條得人身;修十善升天。二十八層天裏面,最重要的是十善業。十善業裏有上中下叁品,你所修學的,決定升天層次的高低。修十善是升天。證得阿羅漢,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“四谛法”。辟支佛的因素是“十二因緣”;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位。菩薩的第一個因是修“六度”。

  佛是什麼?佛是“清淨平等”。所以,本經經題“清淨平等覺”是“佛行”。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處修清淨,修平等,修覺而不迷,這是修佛行,于是就明白這一願講的是什麼。

  十方衆生見到佛光,聞到寶香,修什麼?依照《無量壽經》,發願求生淨土。經上告訴我們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就是修佛行。可是你要曉得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要怎樣念法?要用清淨平等覺心去念,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這就對了,就決定往生。換句話說,你把彌陀在經典上所講的教訓都學到了,你與阿彌陀佛信、願、解、行都相應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“皆修佛行”這一句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

  說老實話,我們今天也見到光,也聞到香,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聞到。我爲什麼說這話?聞到之後還不修,聞也等于沒有聞。聞到之後自己真正覺悟,覺悟就是真修。叁惡道我們不想去,決定不造貪嗔癡;人天不值得留戀。想來想去,十法界還是成佛好,要直接修成佛之行。成佛之行就在這一部經;這一部經就是教我們成佛之行。

  後面五願是對十方菩薩說的。十方菩薩在各處度化衆生,他們應該如何修這個法門,幫助他們順利度化衆生,可見彌陀四十八願實在是圓滿周到。到這個地方,四十叁願完全是佛度六道衆生,是以度我們凡夫爲主。末後五願,才是度十方菩薩的。所以,度六道講了四十叁願,度菩薩只講五願。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以什麼爲主?是以度六道衆生爲主。我們六道凡夫,不能辜負阿彌陀佛。

  我作佛時。十方佛刹。諸菩薩衆。聞我名已。皆悉逮得清淨。解脫。普等叁昧。諸深總持。住叁摩地。至于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。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
  這是第四十四“普等叁昧願”、四十五“定中供佛願”。前面四十叁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裏,爲普度十方六道衆生而發的。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五願,是彌陀爲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。往昔曆代祖師有說,這一法門攝化的範圍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惡道衆生。末後五願就是上自等覺菩薩。

  “我作佛時,十方佛刹,諸菩薩衆”。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刹土的菩薩,無論是權教、實教,初信位到等覺位的菩薩,全部都包括。我們才能體會到,他的願力廣大不可思議。彌陀攝化衆生,是用平等的法門,決不是對凡夫要我們信、願、持名,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方法,不是的。

  我們在願文裏看到,跟度凡夫完全相同。願文說“聞我名已”,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“聞”是菩薩叁慧的聞慧;聞底下接著就有思,就有修。凡夫尚且如此,何況菩薩。菩薩修學這個法門還是信、願、持名。下文說他所得的利益。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,因圓果就滿。

  唯獨信、願、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,所以果報就殊勝。如果他不是圓滿的修因,等覺菩薩、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。怎麼曉得包括等覺菩薩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是最好的代表,他們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。所以,此地“十方佛刹,諸菩薩衆”,包括文殊、普賢等。這個地方,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修因。因此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的。

  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?我們要想真正理解,至少你須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熟讀淨土五經。單單熟讀還不夠,必須要看古大德的注疏,才能稍稍體會名號功德,但是也只能體會少分;要想多知道一點,就要去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因爲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換句話說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、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詳細的都在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之中。這樣對于名號功德,才能認清楚一些,但是並不圓滿。

  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圓滿,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貫通,才曉得原來彌陀名號,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,所說的總題目。我們今天把經典的總題目稱爲《大藏經》,這是當初中國人編輯佛經時取的名題。當然,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。如果曉得名號功德,整個《大藏經》就稱作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全部《大藏經》。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。

 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,就是講一句“阿彌陀佛”;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爲無量衆生講經說法,也不過是講一句“阿彌陀佛”而已。這事幾個人知道?就是夏蓮居居士所講的“萬億人中一、二知”。這個萬億人不是普通人,是萬億學佛的人,而且是對于佛教修學都相當有成就的人。像我們這樣學佛都不算數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六道衆生能聽到這個法門,是希有的因緣;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,跟我們一樣的修,也希有。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,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聽不到。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法門?是“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”。你什麼時候聽到,就什麼時候成佛。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,我們凡夫身就成佛;初住菩薩聽到,初住位就成佛;十地菩薩聽到,十地位就成佛;等覺位聽到,等覺位就成佛。換句話說,不聽到這個法門,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。等覺菩薩不聽到這個法門能成佛道,文殊、普賢何必求生淨土?沒有這個必要。這樣仔細去觀察,仔細去較量,對于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。

  我們果然明白了,自然就死心塌地去念。今天我們念佛不能死心塌地,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,什麼原因?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。說實在話,假如跟你講,你每天到某地方去,一天可以賺一百萬。你決定不會學佛,學佛不值錢!一天可以賺一百萬,就拼命去賺。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,跑到這裏來念阿彌陀佛?像這樣念阿彌陀佛,怎麼會念得成功?外面境界風一吹,你心就動。實在講,念佛不能成功,就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理解。下面講他殊勝的果報。

  “皆悉逮得清淨”,就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,一直到等覺菩薩。六道從非想非非想天,下到阿鼻地獄,一個法門度盡了,都得到清淨。清淨就離一切染濁。這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,因爲環境的汙染太嚴重。

  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、思想的染汙、見解的染汙,比環境染汙還要嚴重,還要可怕!環境染汙只是傷害我們的生命。生命死了,不要緊,四十九天又投胎,這有什麼關系。真正覺悟的人,生死舍身受身,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。衣服髒了,馬上脫掉再換一件幹淨的,就像這樣。可是,思想、見解、心理、精神上的染汙,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,這個問題嚴重!

  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,把生命看得很重,法身慧命看得輕,這是迷惑。生命不重要,慧命重要。菩薩求法能爲半偈而舍全身,這就是重慧命,不重生命。這裏“得清淨”一句,在今天這個時代,看這句經文,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。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恢複我們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真有這個效果嗎?真有!你自己沒有去念;你去念就得清淨心。這兩叁年來,有不少同修念《無量壽經》,來告訴我,念得很有受用。我問他有什麼受用?他說煩惱少,心清淨。沒錯,這就是經文上講的,這就相應。

  念、要知道念的方法,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,這樣一味的念下去,我想叁個月到半年,你自己就有感受,決定跟從前不一樣。得清淨心之後,你的信心應當增長,應當繼續不斷的努力,念到更清淨,就得一心不亂。

  通常我們講“功夫成片”,是最淺的一心不亂,這是初步的受用,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以我們凡夫來講,念到這個境界,你的內心會生法喜,不可能有憂慮、不可能有煩惱,你的生活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。所謂法喜充滿,這是剛剛得事一心,並不是很深的功夫。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因爲世間一切法,你已經不動心,不被它迷惑,不被它所動,一切放下了,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,綿綿密密,這是功夫成就。諸位同修,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,真正能去。所以,“清淨”重要!

  由此可知,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,就是魔障。“魔”是折磨,“障”是障礙,折磨我們、障礙我們。折磨什麼?障礙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凡是對心地清淨有障礙,有折磨的,都是魔境現前。魔不在外。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,如果我不動心,外面境界都是佛境界;如果自己起心動念,外面境界都是魔境界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要以爲外面那些惡人、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,欺侮我、汙辱我,這是我的魔障。殊不知除這些之外,一切順境裏,你歡喜的、愛慕的,還是魔障。

  念佛人見到佛現前,見到蓮花,歡喜得不得了,那是著魔,因爲清淨心沒有了,平等心沒有了。所以,經題上用叁個名詞,這叁個名詞顯示出圓滿的修德。什麼是清淨?平等是清淨;什麼是平等?覺就平等;什麼是覺?清淨就是覺。“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”,那就是佛境。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准,才能往生西方,證無量壽。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。所以,要離一切染濁,從心地裏念。外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