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境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我們要隨緣。曆事煉心!順境裏不起貪愛之心,逆境裏不起嗔恚之心,就在境界裏煉清淨心,煉平等心。

  清淨、平等、覺,在那裏修?在一切人事環境裏修學。用什麼方法修學?用這一句佛號,當境界現前,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,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是“阿彌陀佛”。阿彌陀佛,就平等。不管順境逆境,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,第二個念頭“阿彌陀佛”,就恢複到“阿彌陀佛”。這就好了!古德講,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“念”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,當然有。如果沒有,你就成佛了,你還修什麼!我們是凡夫,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,一點都不奇怪。修行人就是念頭轉得快,第二個念頭就轉成“阿彌陀佛”,第叁是“阿彌陀佛”,第四是“阿彌陀佛”。“阿彌陀佛”這個念頭念念相續,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,這要知道。

  學佛相當不容易,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。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,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,那就認錯了。智慧是什麼?真正認識這個法門,真正能辨別利害得失,十法界裏,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,害最深的是叁惡道。你能認清楚,就能避免叁惡道。在這一生中,有機會教你作佛、作菩薩,你在這事上,下了決定,這是智慧。千萬不能有個妄念:“我知道成佛之道,我讓你們去修習,我幫助你們。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”話說得很好聽,我要作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那麼容易作嗎?地藏是諸佛的老師,他不是凡夫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、六群比丘(你們到經上去看《提婆達多品》)皆是古佛再來示現的,不是真的。

  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釋迦牟尼佛要唱這一臺戲,當然有人唱忠臣,也有人唱奸臣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到後臺去看看,唱奸臣的是他的老師;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,我們學不來的。我們要知道,所以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能有最妥善的取舍。這是智慧,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。

  什麼是“解脫”?我們今天常常講,不自由、不自在。大家天天打旗號要爭自由,要爭民主。今天社會這樣混亂,就是大家對于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,以爲民主了,我當然可以作主,你也可以作主,不打架怎麼行?當然要打架。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,打到最後還是不民主。因爲弱的要聽強的話,還是強權作主。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,真的不自在、不自由。佛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類。

  第一、是煩惱。第二、有所知。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,你不自在。解脫是把這兩條繩子解開,你就脫離了。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,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煩惱,把這些東西解開。脫的是什麼?永脫生死輪回。六道生死輪回從那裏來的?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。所以,見思煩惱一斷,見惑就是見解錯誤,思惑就是思想錯誤,這些東西解開,六道就沒有,永遠脫離了。“解脫”是這個意思。佛門裏常說的“了生死,出叁界,脫輪回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這一句在此地,也許同修們要問,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回,還有這些果報嗎?有,大小菩薩都有。系縛有界內、界外。界內是講六道,是對于小菩薩而言,經上常講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,換句話說,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。實教是真實的,他們超越了。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回,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,所以他還有微細的系縛。這個微細的系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。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他就圓成佛道,證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此可知,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,這個結是慢慢的解,也慢慢的破。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脫,圓滿成佛,再沒系縳可解了。我們要知道,這個果德也貫徹到無上菩提。

  “普等叁昧”。菩薩在十方世界,他發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的心要大。凡夫能動念度自己就很難得,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,還要普度一切衆生。如果菩薩發願,我要普度衆生,不度自己,給各位說,那是魔發的願,不是菩薩。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能區別。菩薩一定自利利他,利他即是自利。必須要辨別清楚,不能有絲毫的差錯。所謂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很可怕!菩薩度衆生,有沒有誤衆生?有的,或是初發心的菩薩,道行功力都不夠,所以菩薩常常退轉。因此,他也免不了誤衆生。

  像醫生治病,有的時候把人害死;法官判案子,有的時候也冤枉好人。這是難免!總是愈小心、愈慎重愈好。自古至今,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,沒有人敢講。大夫給人治病,一生當中所治的病人,完全都沒有過失,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話。菩薩度衆生,亦複如是。到什麼時候才不會疑誤衆生?見性就不會。明心見性的菩薩,就不是權教,稱爲“實教菩薩”。見性的菩薩,即是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,不會把佛法講錯。圓初住、別初地以下的菩薩,就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,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,這很可怕!所以佛在經裏,一再跟我們提示,雖然提示,我們沒有看重。

  佛在《遺教叁經》裏告訴我們,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。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,錯誤決定不免。證得阿羅漢,才是正覺,“無上正等正覺”才得一個正覺。雖然不是正等正覺,他是正覺,不會害人。好像大夫治病,用藥用錯了,但是這個錯誤不會太重,頂多令你的病多害幾天。本來一個月可以康複,現在拖一個半月,是他用藥用錯了,對你沒有大的傷害。如果是正等正覺,就決定沒有害處,決定沒有錯誤。

  菩薩發大弘誓度化衆生,佛以神力加持他,使他得到“普等叁昧”。“普”是普遍,“等”是平等,普遍平等。普等叁昧究竟是什麼?什麼叁昧能普遍平等?普遍就是世出世間,一切有情衆生都能修。平等就是等覺菩薩、我們、地獄衆生也能同樣修這個法門,能得同樣成就。你想想看,這個“普等叁昧”是什麼?是“念佛叁昧”,就是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

  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是普等叁昧。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還有那個法門能平等成佛?禅,你去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只接上上根人,中下沒分,不平等,不能普遍。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就是淨宗。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接觸到淨宗經典,才知道有“普等叁昧”。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衆生,就跟如來度衆生無二無別,決定沒有過失。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成大菩薩,你開的藥方、用的藥,是與如來開的完全一樣,還會錯嗎?

  “諸深總持”。“總持”是指法門。梵語“陀羅尼”,譯成中文是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“普等叁昧”是指名號,執持名號就是“諸深總持”,就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指念佛成佛的法門。

  有很多同修來問我,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,現在都不講,就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是什麼意思?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《華嚴經》,現在我還是講《華嚴經》。我講《華嚴經》的總持法門,我沒有把《華嚴經》舍掉。古人講這部經是中本《華嚴》,我從前講的是大本。大本時間太長,聽一遍很不容易;中本文字少,講說的時間短,大家修學起來方便。

  本經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持,也就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總持。“諸深”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典。這一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。你想想看,如果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,怎能成佛?遇到,也是彌陀神力的加持。

  “住叁摩地,至于成佛”。叁摩地就是念佛叁昧,安住定中,得成正覺。我們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,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,二六時中,一定要做到。大勢至菩薩講“淨念相繼”,整個修行的功夫,就這一句“淨念相繼”。“淨”,懷疑就不淨,夾雜也不淨;“相繼”是不中斷,一句接一句,就成功了。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,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應當修,就怕自己不肯幹,那就沒法子!不肯幹,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,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。利益在那裏,你立刻就享受到。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到,這一生得不到;說老實話,我就不願意學。我要學的是現前就得利益,我才願意學。如果學了現前得不到利益,等來生來世,我就不容易接受。這個法門確實能讓你立刻得利益,前面講的清淨解脫,是真正可以得到的。

  身心清淨,煩惱少,智慧增長。智慧怎麼會增長?你接觸一切人、一切事,你的見解、看法、想法跟從前不一樣,就是智慧增長。從前迷,現在不迷;以前看不清楚,現在看得清清楚楚;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好,現在處理得頭頭是道,有條不紊。智慧現前,什麼樣繁雜的問題,到你面前都沒有了,真正的解脫,學了馬上就有用。一直到成佛,這個方法都不能改變。實在講,這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所講的這兩句經文。

  我在李老師那裏主修《楞嚴》,《楞嚴》我至少講了七、八遍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也講過很多遍,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講過去,因爲不認識。以後看到印光大師把《大勢至圓通章》單獨提出來,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爲淨土五經,才引起我的注意,才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《楞嚴》的精華。《楞嚴》的精華不是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而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。我發現它是淨宗的心經(《般若心經》是般若部的心經)。不但是淨宗的心經,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,于是這個新觀點又從這一願裏得到證明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,就憑這一句佛號,就憑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根本經。所以古德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皆是此經之引導,這句話我完全同意,一點都沒錯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既然是本經的引導,那麼整個《大藏經》不必說了,因爲整個《大藏經》都是《華嚴》的眷屬、《華嚴》的枝葉。這才曉得此經是一切經的中心,是大總持法門。所以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一直到成佛,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。

  夏蓮居居士的《淨修捷要》裏講,淨宗初祖是大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