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▪P5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境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我们要随缘。历事炼心!顺境里不起贪爱之心,逆境里不起嗔恚之心,就在境界里炼清净心,炼平等心。

  清净、平等、觉,在那里修?在一切人事环境里修学。用什么方法修学?用这一句佛号,当境界现前,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,一个念头起来,第二个念头就是“阿弥陀佛”。阿弥陀佛,就平等。不管顺境逆境,第一个念头起来是妄念,第二个念头“阿弥陀佛”,就恢复到“阿弥陀佛”。这就好了!古德讲,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“念”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,当然有。如果没有,你就成佛了,你还修什么!我们是凡夫,所以起心动念是必然,一点都不奇怪。修行人就是念头转得快,第二个念头就转成“阿弥陀佛”,第三是“阿弥陀佛”,第四是“阿弥陀佛”。“阿弥陀佛”这个念头念念相续,不能让烦恼的念头念念相续,这要知道。

  学佛相当不容易,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。智慧跟世间聪明不一样,不可以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,那就认错了。智慧是什么?真正认识这个法门,真正能辨别利害得失,十法界里,利益最殊胜的是成佛,害最深的是三恶道。你能认清楚,就能避免三恶道。在这一生中,有机会教你作佛、作菩萨,你在这事上,下了决定,这是智慧。千万不能有个妄念:“我知道成佛之道,我让你们去修习,我帮助你们。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”话说得很好听,我要作地藏菩萨,地藏菩萨那么容易作吗?地藏是诸佛的老师,他不是凡夫。佛陀在世的时候,提婆达多、六群比丘(你们到经上去看《提婆达多品》)皆是古佛再来示现的,不是真的。

  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。释迦牟尼佛要唱这一台戏,当然有人唱忠臣,也有人唱奸臣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到后台去看看,唱奸臣的是他的老师;他的师父不是普通人,我们学不来的。我们要知道,所以要把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能有最妥善的取舍。这是智慧,不是世智辩聪所能做得到的。

  什么是“解脱”?我们今天常常讲,不自由、不自在。大家天天打旗号要争自由,要争民主。今天社会这样混乱,就是大家对于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,以为民主了,我当然可以作主,你也可以作主,不打架怎么行?当然要打架。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,打到最后还是不民主。因为弱的要听强的话,还是强权作主。这些就像许许多多的绳索捆绑我们,真的不自在、不自由。佛把这些归纳成两大类。

  第一、是烦恼。第二、有所知。这两条绳子把你捆起来,你不自在。解脱是把这两条绳子解开,你就脱离了。解开的是你错误的思想见解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烦恼,把这些东西解开。脱的是什么?永脱生死轮回。六道生死轮回从那里来的?就是这些东西造成的。所以,见思烦恼一断,见惑就是见解错误,思惑就是思想错误,这些东西解开,六道就没有,永远脱离了。“解脱”是这个意思。佛门里常说的“了生死,出三界,脱轮回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这一句在此地,也许同修们要问,菩萨不是已经脱离生死轮回,还有这些果报吗?有,大小菩萨都有。系缚有界内、界外。界内是讲六道,是对于小菩萨而言,经上常讲权教菩萨。权教菩萨没有离开六道,换句话说,他还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。实教是真实的,他们超越了。实教虽然超越六道轮回,他还没有证得圆满法身,所以他还有微细的系缚。这个微细的系缚就是四十一品无明。要把四十一品无明破尽,他就圆成佛道,证无上正等正觉。由此可知,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,这个结是慢慢的解,也慢慢的破。到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品无明解脱,圆满成佛,再没系縳可解了。我们要知道,这个果德也贯彻到无上菩提。

  “普等三昧”。菩萨在十方世界,他发的心比我们一般人发的心要大。凡夫能动念度自己就很难得,菩萨发愿不但要度自己,还要普度一切众生。如果菩萨发愿,我要普度众生,不度自己,给各位说,那是魔发的愿,不是菩萨。菩萨跟魔从这个地方能区别。菩萨一定自利利他,利他即是自利。必须要辨别清楚,不能有丝毫的差错。所谓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很可怕!菩萨度众生,有没有误众生?有的,或是初发心的菩萨,道行功力都不够,所以菩萨常常退转。因此,他也免不了误众生。

  像医生治病,有的时候把人害死;法官判案子,有的时候也冤枉好人。这是难免!总是愈小心、愈慎重愈好。自古至今,一个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没有冤枉一个人的,没有人敢讲。大夫给人治病,一生当中所治的病人,完全都没有过失,也没有一个大夫敢说这话。菩萨度众生,亦复如是。到什么时候才不会疑误众生?见性就不会。明心见性的菩萨,就不是权教,称为“实教菩萨”。见性的菩萨,即是圆教初住以上,别教初地以上,这样的菩萨不会害人,不会把佛法讲错。圆初住、别初地以下的菩萨,就总免不了随自己的见解,随自己的知见来说法,这很可怕!所以佛在经里,一再跟我们提示,虽然提示,我们没有看重。

  佛在《遗教三经》里告诉我们,没有证得阿罗汉果,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。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,你的知见纯属凡夫知见,错误决定不免。证得阿罗汉,才是正觉,“无上正等正觉”才得一个正觉。虽然不是正等正觉,他是正觉,不会害人。好像大夫治病,用药用错了,但是这个错误不会太重,顶多令你的病多害几天。本来一个月可以康复,现在拖一个半月,是他用药用错了,对你没有大的伤害。如果是正等正觉,就决定没有害处,决定没有错误。

  菩萨发大弘誓度化众生,佛以神力加持他,使他得到“普等三昧”。“普”是普遍,“等”是平等,普遍平等。普等三昧究竟是什么?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?普遍就是世出世间,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。平等就是等觉菩萨、我们、地狱众生也能同样修这个法门,能得同样成就。你想想看,这个“普等三昧”是什么?是“念佛三昧”,就是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。

  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就是普等三昧。除了这个法门之外,还有那个法门能平等成佛?禅,你去看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只接上上根人,中下没分,不平等,不能普遍。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就是净宗。十方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接触到净宗经典,才知道有“普等三昧”。以这个方法来普遍度化一切众生,就跟如来度众生无二无别,决定没有过失。虽然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成佛,还没有成大菩萨,你开的药方、用的药,是与如来开的完全一样,还会错吗?

  “诸深总持”。“总持”是指法门。梵语“陀罗尼”,译成中文是总持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。“普等三昧”是指名号,执持名号就是“诸深总持”,就是指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指念佛成佛的法门。

  有很多同修来问我,你过去讲过很多大乘经典,现在都不讲,就专讲《无量寿经》,是什么意思?过去我讲过十几年的《华严经》,现在我还是讲《华严经》。我讲《华严经》的总持法门,我没有把《华严经》舍掉。古人讲这部经是中本《华严》,我从前讲的是大本。大本时间太长,听一遍很不容易;中本文字少,讲说的时间短,大家修学起来方便。

  本经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总持,也就是整个《大藏经》的总持。“诸深”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经典。这一部经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总持法门。你想想看,如果菩萨遇不到这个法门,怎能成佛?遇到,也是弥陀神力的加持。

  “住三摩地,至于成佛”。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,安住定中,得成正觉。我们完全定在西方极乐世界,定在这一句佛号之中,二六时中,一定要做到。大势至菩萨讲“净念相继”,整个修行的功夫,就这一句“净念相继”。“净”,怀疑就不净,夹杂也不净;“相继”是不中断,一句接一句,就成功了。这个法门的确简单容易,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应当修,就怕自己不肯干,那就没法子!不肯干,是不知道这个法门之好,不晓得这个法门利益之大。利益在那里,你立刻就享受到。如果说这个利益要到来生,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享受到,这一生得不到;说老实话,我就不愿意学。我要学的是现前就得利益,我才愿意学。如果学了现前得不到利益,等来生来世,我就不容易接受。这个法门确实能让你立刻得利益,前面讲的清净解脱,是真正可以得到的。

  身心清净,烦恼少,智慧增长。智慧怎么会增长?你接触一切人、一切事,你的见解、看法、想法跟从前不一样,就是智慧增长。从前迷,现在不迷;以前看不清楚,现在看得清清楚楚;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好,现在处理得头头是道,有条不紊。智慧现前,什么样繁杂的问题,到你面前都没有了,真正的解脱,学了马上就有用。一直到成佛,这个方法都不能改变。实在讲,这就是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所讲的这两句经文。

  我在李老师那里主修《楞严》,《楞严》我至少讲了七、八遍。《大势至圆通章》也讲过很多遍,也都马马虎虎含糊笼统讲过去,因为不认识。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把《大势至圆通章》单独提出来,附在净土四经后面,成为净土五经,才引起我的注意,才发现这一章经是整个《楞严》的精华。《楞严》的精华不是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,而是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。我发现它是净宗的心经(《般若心经》是般若部的心经)。不但是净宗的心经,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,于是这个新观点又从这一愿里得到证明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,就凭这一句佛号,就凭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根本经。所以古德说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皆是此经之引导,这句话我完全同意,一点都没错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既然是本经的引导,那么整个《大藏经》不必说了,因为整个《大藏经》都是《华严》的眷属、《华严》的枝叶。这才晓得此经是一切经的中心,是大总持法门。所以,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一直到成佛,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。

  夏莲居居士的《净修捷要》里讲,净宗初祖是大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