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“顯”是明顯;“示”是指示。我們原來迷了,看不清楚,佛爲我們顯示真實,讓我們明了,讓我們契入這個境界。所以佛法的教學:
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
世間所有的教育,不能跟佛法相比,唯有佛教育真實,使我們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人生是自己,宇宙是生活環境。佛法教的就是認識自己,認識生活的環境。諸位想想,這能不學嗎?如果不學,永遠是個迷惑顛倒的人。佛法不是教我們長生不老,不是教我們升天,將來當天神。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,認識生活環境的真相。這裏沒有迷信。
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
“常”是經常不斷;“谛”是實實在在。菩薩的心實實在在是住在度世之道。換句話說,你問佛菩薩是什麼心?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衆生認識自己、認識環境,知道一切事實真相。他們存的是這個心;他們做的就是這樁事。世間其他的事,別人辦得到,都讓給別人去辦;這樁事,世間人辦不到,他們來辦。所以,佛菩薩在世間就是教學,教的科目與世間教學完全是兩樣的。因爲他教學的目的不相同,所以教學的內容、方式也不一樣。用世間教學的方法來學佛法,是學不到的,所以佛學院不能培養出佛門講經說法的大德。學佛一定要用佛門的方法。佛門的方法不一樣在那裏?不一樣的是從戒、定、慧下手。不管宗門、教下,那一宗、那一派,你要想學,必須從戒、定、慧下手,才能真正成就。戒、定、慧叁學,不管你將來是不是發願弘法,都是根本的學問。你沒有這樣的學問,自己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。有了這個能力,再發心度衆生,行菩薩道,才可以學講經說法。
講經從那裏學?要把自性裏的經典引發出來,講自性裏的真經,不是講外面的佛經。我們展開釋迦牟尼佛的《無量壽經》,把我們自性的《無量壽經》引出來,我們自性《無量壽經》跟釋迦牟尼佛的《無量壽經》是一樣的。所以,自性智慧不能現前,所說所講的都是別人的東西。這個不可以,連儒家都不贊成。別人的東西對自己是“記問之學”。你讀了,記得很多;你到處問,聽得很多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。儒家講,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!不夠資格教人。儒家尚且如此,何況佛門出世間的大法。
問題是怎樣把自性的真經誘導出來?諸位一定要曉得,關鍵在清淨心。清淨心就是自性。所以,種種方法、手段中,第一、知足;第二、無求。知足、無求,心就定了。我給你一本經,知足了,不求了,心就定了。我給你這一本,你不知足,想想《金剛經》也不錯,《楞嚴經》也不錯,《法華經》也不錯,這種人就難了,不能成就。必須知足、無求,得到叁昧之後(就是悟入叁昧之後),你的六根就放光了,放般若之光。眼一見,就明了;耳一聽,就通達。從來沒有學過的東西,一接觸就明了、通達。道理在那裏?因爲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你已經明心見性了,則法法自然通達,這就是“六根門頭放光動地”。千經萬論,千言萬語,只是把障礙本性的染汙洗刷幹淨而已。
初學的人,在理論上講,事事無礙,讀一部經與讀一百部經沒有障礙,都能得清淨心的。但是在事實上,我們的業障深重,讀兩部經,不如讀一部經。專心、死心塌地,容易得清淨心。兩部經、叁部經,就不太容易。道理在此。我們今天把圈圈縮得很小,縮到淨土五經一論。爲什麼不縮到一種?是因爲你不甘心,你不情願。讀一部經,是上上根性;讀五部經是中等根性,看看你是中等根性,所以再給你開了五部、六部;十部以上是下等根性;超過十部,就很難成就,這是真話,沒有法子成就!諸位一定要知道,要長時間用這種方法,把我們心理、精神的染汙洗刷幹淨。
度衆生須遵守四弘誓願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心要安在這個大願上,就是“心常谛住度世之道”。可是從那裏下手?要從斷煩惱下手。所以,佛教教育,下手處是斷煩惱;煩惱斷除之後,再學法門。法門是用“複講”的方式來學。複講的方式,是從阿難尊者開始的。阿難集結經藏,就是複講,就是佛門的“講小座”,代代相傳,都用這個方法。我們看佛教的曆史,《大藏經》的《史傳部》,中國、外國的佛教,你找找看,什麼時代,那個法師辦過佛學院?那個法師教過學生,給學生上課?他的傳人怎麼産生的?複講産生的。所以,從前法師講經,聽法的弟子中有一些根性利的,就挑選他們出來複講,是這麼訓練出來的。講小座多半是講給同學聽。同學聽了,再研究討論,老師不教,學生就畢業了。你看,多自在!絕對不是世間學校能相比的。德學都成就了,是這麼來的。我們循著古老的方法來修學,必定有成就。想時髦,那你就試驗,成功不成功是個未知數。
我在臺灣看了四十年,用新方法沒有看到成績;真正有成就的,確實還是用老方法。我在臺中,李老師沒有單獨給我上過一堂課。他星期叁講經,我們聽經;星期五講古文,我們還是聽課,大衆在一起聽課。他在臺中一個星期講一次佛經,講一次國文。他並沒有指點我們,把我們挑出來學講經;而是我們自己發心,找幾位同學來複講。我在臺中找了七個同學,一個星期聚會一次,輪流複講,互相研究討論,這樣學成功的。諸位一定要了解,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,祖師大德都是這麼成功的。
于一切萬物。隨意自在。爲諸庶類。作不請之友。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。護佛種性。常使不絕。
以下經文還是贊歎諸菩薩自行化他的德能。
“一切萬物”指環境。能在環境中得大自在,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。諸佛菩薩能得到,我們爲什麼得不到?原因就在妄想執著。凡夫執著一切萬物實有,于有中又想占有它,不肯舍棄,煩惱由此而生。諸佛菩薩知道一切萬物是幻有、是假有,它不是真有,所以在一切萬物中是自在的受用,沒有分別、執著。不但于一切萬物沒有占有的觀念,就是連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占有的念頭,這樣才能得大自在。菩薩弘法利生,必須有這個能力,如果沒有這個能力,一接觸萬物,不是度別人,反而被萬物度了,所以這是學佛必須的條件。
禅家講,“但自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秘訣就是知道一切萬法的實相,于一切法中清淨自在,一塵不染。這是菩薩的德能、菩薩的智慧。下文是講他的慈悲,有智慧還要有慈悲。
“爲諸庶類,作不請之友”是大慈悲。“庶類”是說一切衆生,也是指六道衆生。佛法是師道,所以佛教化衆生是要等衆生來請教的,來向他求法的,不可能是佛找到你家裏來教你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師道尊嚴,“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”。古時候中國、印度都是這樣的。菩薩就不然,菩薩跟一切衆生是同學的身分,可以主動的找到衆生家裏去,把佛法介紹給他。
“作不請之友”,衆生不請,菩薩就來了。現在我們沒有請,菩薩也不來了,這是什麼原因?他們有神通,有他心通,看看我們學道的心不懇切,還沒有必要來;真正至誠懇切,需要菩薩幫忙的時候,感應道交!衆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遇不到佛菩薩,是我們“感”的力量還不夠,學佛的誠意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標准。所以,佛菩薩看得很清楚,也聽得很清楚,現在還沒有必要來,道理就在這裏。
說實在話,諸佛菩薩常常在我們左右,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,就如同彌勒菩薩當年入滅之前所說的“時時示世人,世人常不識”。時時刻刻示現給一切衆生,世間人不認識。彌勒菩薩如是,那一尊佛菩薩不如是。所以,諸佛菩薩的慈悲恩德,實在不是我們平常人能想像得到的。誰對我們最關心?只有諸佛菩薩對我們最關心。
“受持如來甚深法藏,護佛種性,常使不絕”,這是大慈悲的行持。這些菩薩爲衆生作不請之友,他對衆生究竟有什麼好處?這就具體給我們說出來,菩薩“受持如來甚深法藏”。同修們都念本經很熟了,過去我也曾經講過幾遍,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囑咐給彌勒菩薩,要他護持流通的。彌勒菩薩不過是一切菩薩的代表而已,絕對不是只教給彌勒一個人,與會所有的菩薩們沒有一個菩薩不受佛的囑咐。我們讀這部經,聽佛的一番開導,也是世尊囑咐護持流通之一,我們也有責任。
“甚深法藏”就是指這一部經,就是指這句萬德洪名。要把這部經、這個修學的方法接受過來,介紹給一切衆生,這才是“護佛種性,常使不絕”。
如果就一般來說,“佛種性”可以歸納爲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。六度、十大願王是佛種性。在本經裏,這句“六字洪名”確實是真實無上的“佛種性”。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。念佛成佛必須“受持”,必須介紹給一切衆生,不能將佛法傳到自己就斷絕了;否則對不起諸佛菩薩,對不起曆代祖師。
興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辯。授法眼。杜惡趣。開善門。
此六句是利益衆生的行動綱領;“爲諸庶類,作不請之友”的具體行動。可見得這句話不是虛假的,它是真實的。菩薩興起大悲心,悲愍一切有情衆生。“演慈辯”。“演”是演說;“辯”是無礙的辯才。菩薩不疲不厭的講經說法,開導衆生,動力來自慈悲。因爲佛菩薩對于一切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都舍棄了,是什麼力量推動他這樣勤奮,這樣辛勞的在世間教化?就是“大慈悲心”之力。
“授法眼”。“授”是傳授;“法眼”不是肉眼,能夠認識一切諸法實相才是法眼。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裏讀到如來有五眼。我們凡夫肉眼,天人則有天眼,比我們肉眼的能力還強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有慧眼;菩薩有法眼。由此可知,法眼是菩薩具足的。五眼是後面具足前面;前面不具足後面。有法眼當然有慧眼,當然有天眼,所以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相。他們把這種能力、這種智慧傳授給衆生,稱爲“授法眼”。
菩薩能傳授的是理論與方法。理論是本來有的;雖有,但衆生迷失了。佛菩薩這一說,衆生才恍然大悟,明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