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白有這麼一回事;可是單單明白還不管用,得不到真實受用。像前面講的“于一切萬物,隨意自在”,菩薩能得到,衆生得不到。必須親證,要自己也能證得這個境界才管用。“悟”有解悟、證悟。佛菩薩能幫助我們的是解悟。從解悟以後修持的功夫,完全靠自己,佛菩薩幫不上忙。要認真修行,求證。下面就講認真修行。修行是斷惡修善,這是一切衆生本分的大事。
“杜惡趣”。“杜”是杜絕,是防止,斷一切惡。“惡趣”,若以如來果地上的標准來衡量,等覺菩薩都是惡道,只有佛是善道,除佛以外都是惡道。如果等覺菩薩是善道不是惡道,換句話說,他那最後一品無明可以不要斷。爲什麼還要斷最後一品無明?爲了要成佛!所以善惡有不同的標准。在我們六道裏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是叁惡道;人、天、阿修羅是叁善道。如果比起阿羅漢,非想非非想天還是惡道,六道皆惡;阿羅漢才是善道。阿羅漢要比起菩薩,阿羅漢是惡道;菩薩才是善道。菩薩比起佛,唯有佛才是善道;菩薩也是惡道。所以,此地的“杜惡趣”,必須到成佛,惡趣才斷盡;沒有到成佛,惡就沒有斷盡。這是我們要曉得的,不要以爲自己現在貪、嗔、癡、慢少了一點,已經不錯了;我的惡念沒有了,惡的行爲也沒有了,得少爲足。你才得到一點點,你這個善惡才到最低的標准,更高的標准你就不曉得,因此標准要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因爲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是大乘當中的大乘、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、專中之專,所以他是絕對的標准,不是普通的標准。
“開善門”。善是本有的。此處講的善,不是善惡之善;善惡的善還是惡。由此可知,前面講的惡趣也不是善惡之惡,明乎此才能達到絕對的標准。有絲毫無明存在,都是惡。有一個善的念頭在,已經不善了。此地這個善門就是明心見性,這才是真正的善門。自性顯露之後,自性裏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自然就現前了,這是真正的善。
我們初學,要知道佛法裏這些標准,可是我們還是從最低的標准下手,這樣修學才能得力。一個標准修到之後,再提升一級。好像念書一樣,先念小學;小學畢業了再念中學;中學畢業了再念大學,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標准。
淨宗有超越一切標准的修法,就是“一心稱念阿彌陀佛”。真正做到“一心稱念”,把許多層次的標准都突破了。所以,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,是一切諸佛稱贊的法門,非常微妙奇特,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。也就是說,其他法門都是有層次的,淨宗這句“阿彌陀佛”沒有層次,初發心就可以圓成佛道,所以這是難信之法。
“杜惡趣,開善門”。用淨宗標准來說,“善門”就是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除阿彌陀佛之外,都是“惡趣”。參禅、研教、止觀,都是惡趣,唯獨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善門。一心執持,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。
于諸衆生。視若自己。
這是菩薩對待衆生的態度,是我們要學習的,看一切衆生就跟看自己一樣,自他不二。衆生迷,就是自己苦;衆生覺悟了,就是自己快樂。衆生迷而不覺,菩薩只好等待機緣,等待他能接受了,就把佛法介紹給他。他現在不能接受,菩薩很有耐心的等。等也不是天天瞪著眼睛看著,那又錯了!自己要認真努力的修學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這是等待。機緣成熟了,衆生願意接受,自己若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教他,那有什麼用處。因此,衆生緣沒成熟的時候,要先成就自己;緣成熟之後,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人,這就對了。成就自己,目的還是爲了幫助別人,所以自己修學不疲不厭。
世間人讀書、工作很勤奮,什麼力量推動他?名利!諸位想一想,沒有名利,誰願意工作?臺灣同胞在全世界工作是最勤勞的。今天臺灣的富足,外國人想不通。他當然想不通,他沒有辦法想通。臺灣人一天可以工作十二個小時,一星期可以做七天,外國人怎麼想也想不通。他們工作大概都是六個小時,一個星期工作五天,外國人工作態度是這樣的,這怎麼能跟中國人比。中國人一個星期的工作量是外國人兩個星期,什麼力量推動他?名利。有錢好賺,大家拚命去工作。
佛法裏是慈悲力在推動,不是名利,是慈悲心在推動,是智慧在推動。有智慧,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看清楚了,真正明了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,應當要做的,是他的義務,所以他不需要任何報酬,能夠“于諸衆生,視若自己”。
拯濟負荷。皆度彼岸。
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佛菩薩把這個擔子擔負起來,所以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,“度生是事業,弘法是家務”。諸佛菩薩的家務事就是弘揚佛法,以種種善巧方便,把佛法普遍介紹給一切衆生。
這些年來臺灣的佛教確實有進步,這是我們覺得非常歡喜的!榮民總醫院正式成立佛堂,公家醫院必定還有跟進的,將來公私立醫院每家都設佛堂,這個功德很大。今天下午我到中央信托局去講演,中信局是公家金融機構,也有正式的佛學社團。我今天聽到,他們的員工大概有二、叁千人,學佛的占了十分之一,很難得。這個佛學社成立了,必然會帶動同行,希望將來在總統府、行政院,都有佛學社。實在有此必要!佛法令人破迷開悟,開悟了才有智慧,才能把國家的事辦理得合情合理,百姓心悅誠服,上下團結一致。安和樂利的社會確實做得到,這要靠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努力來推動正法,不可以提倡迷信,迷信是社會大衆不能接受的。現在許多政府機關,爲什麼還沒有佛學社的成立?他們不認識佛法,認爲學佛是迷信。佛法不是迷信,是智慧的教育,教育的內容、目的,是教我們知道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。自己就是人生;環境就是宇宙。佛教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,爲我們說明白,這裏面沒有迷信。佛說出的真相是他自己的境界,因此佛也勉勵我們認真修行,去親證這個境界。我們自己親證,證得了,跟諸佛菩薩所見的無二無別,佛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圓滿達到了。
“皆度彼岸”。彼岸就是徹底認識一切法的真相,發願求生彌陀淨土。
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。不可思議。
這一句是表“福慧二嚴”,福德莊嚴,智慧莊嚴。證得的地位與如來果地平等無二,也就是成佛。佛菩薩幫助衆生,一直要照顧到成佛,他的責任才算盡到。你是等覺菩薩,他的責任還沒完,還要一直幫助你圓成佛道;不僅幫一個人,是要幫助一切衆生,所以這些菩薩們很忙。不但這個世界衆生多,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所有衆生,都是佛菩薩教化的對象。
“悉獲”,所有一切衆生都獲得。“諸佛無量功德”是福德;“智慧聖明”是智慧。福慧二足尊,就是我們常講的皈依佛。二足就是功德、智慧都圓滿。唯有圓滿才不可思議。不圓滿是可思可議,圓滿就不可思議。由此可知,這叁句話就是成佛了。與會菩薩的福慧,說到這裏才算圓滿,都爲我們宣說出了。說此即是表明信願持名、求生淨土之人,往生不退成佛的不可思議無量功德。
如是等諸大菩薩。無量無邊。一時來集。
像前面所講的,智慧、福德、慈悲圓滿的大菩薩們太多了,絕對不只是普賢、文殊、彌勒、賢護等十六正士。像他們這類的菩薩,“無量無邊,一時來集”,可見釋迦牟尼佛當年講《無量壽經》,法會莊嚴,不可思議。無量無邊菩薩都來集會,舍衛大城能容納得下嗎?佛說此經是在靈鹫山。現在很多人到印度朝聖,看看靈鹫山有多大。當年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聽衆有二萬人,諸佛菩薩有很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,都來集會。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就像《維摩經》上講的“維摩丈室”,他住的房間不大,只有一方丈,大概叁、四個榻榻米這麼大的房間,可以容納一萬個獅子座。不要講獅子座,就像我坐的座位一萬個,叁、四個榻榻米怎麼擺得下?它卻能容納。獅子座沒有縮小,房間也沒有放大,這種奇特的境界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的境界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我們今天處處有障礙,都是由于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而造成的,離開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確實沒有障礙。《華嚴經》講“芥子納須彌”,芥子是芥菜子,芥菜子也不過芝麻粒大,須彌是須彌山。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裏,芥菜子沒有放大,須彌山也沒有縮小,就裝進去了。怎麼裝的?這是告訴你,大小無礙。爲什麼?大是法性,小也是法性,我們今天因爲分別執著,執有大小之相,就生障礙。佛菩薩沒有大小的觀念,萬法一如,所以互容無礙。他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才現出這樣的境界。實在說,這境界是真實的;我們今天所執著的、所見所聞的,都是錯覺,不是事實真相。像前面所講的這些等覺菩薩,無量無邊都來集會,這是同行的大事。
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諸天梵衆。悉共大會。
佛講經的道場的確是殊勝莊嚴。“比丘尼”是出家的女衆,當時在會的有五百人。出家的男衆前面我們看到有一萬二千人;女衆有五百人。在家的男衆,我們今天稱“在家居士”,印度人稱之爲“優婆塞”。在家的男衆有七千人;在家的女衆也有五百人。我們能看得見的一共是二萬人;肉眼看不到的菩薩、羅漢、辟支佛、天人,那就多了。“欲界天”。欲界有六層天;色界有十八層天;無色界還有四層天。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,有許多也來參加這個法會,都來聽釋迦牟尼佛講這部廣大圓滿、圓頓的大法,確實是跟講其他經的場面不一樣。
本經的通序到這裏就介紹完了。通序這麼長,在一般經裏很少見的。下一品“大教緣起第叁”是本經的別序,說明這個法會是什麼樣因緣興起的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