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

  大教緣起第叁

  在這一品,我們看到如來放光現瑞,阿難尊者見到瑞相,生起希有之心,出來啓請。世尊答覆阿難之請,爲我們說出這部廣大、圓滿、直捷、方便、究竟,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。

  我們在講席中時時提醒同修,如果用“方便、究竟”的標准來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只有這一部經符合。其他的經典,究竟就不方便,方便就不究竟。什麼是方便?方便是容易懂,容易修;不究竟是不能成佛,換句話說,沒有辦法出叁界。究竟的大乘經典,像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是講成佛之道,但是不方便,道理不好懂,修學的方法,我們也做不到。所以,究竟的經典不方便,方便的經典不究竟。既方便又究竟,查遍《大藏經》就只有這一部,真的是希有難逢。

  爾時世尊。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。又如明鏡。影暢表裏。現大光明。數千百變。

  這一段是講世尊放光現瑞。“爾時”就是在靈鹫山大衆聚會的時候。“世尊”威德光明比平常更殊勝,也就是佛的光彩、儀容、精神超過平常,以前從未見過。這是贊歎佛的相好。人爲什麼會顯得相貌這麼好?快樂!世人常說: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。你心裏有快樂的事,都表現在容貌上;如果心有不快樂的事,就愁眉苦臉,樣子就很難看。

 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,以前沒有,以後也沒有。爲什麼最快樂?要爲大家講《無量壽經》,真正暢佛本懷。像前面說的,衆生緣沒有成熟,佛天天在等!今天機緣成熟,終于等到了,自然快樂無比。蘊藏在心中究竟圓滿的大法,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宣揚,這是他一生最快樂的一天。

  由此可知,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,一切諸佛度衆生,用什麼法門教化衆生?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。所以,這是佛出現在世間唯一的正說。因爲機緣沒成熟,所以佛才說其他的法門,用其他的法門逐漸誘導你,幫助你成熟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注解裏看到,唐朝許多中外大德都認爲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是本經的導引,引導你入這部經。由此可知,本經才是正說,其他經都是旁敲側擊。這部經、這個法門是佛教化衆生的主課,必修課就這一門,其余一切經論都是選修課,修不修不要緊。今天能上這門課,老師快樂、高興,所以他的光彩、風度跟平常大大的不一樣。

  “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”,這兩句是形容黃金很美,人人都喜愛。黃金在高溫之下融化,變成液體,光彩比固體的還美,這是我們能理解的。平常我們看佛像,金色身;今天看到佛的相貌,就像黃金融化的光彩。“又如明鏡”形容佛的身心清淨無比,一塵不染。

  “影暢表裏”。身心潔淨,內外透明,像一個透明的晶體。表是外表;裏是內裏,這是瑞相。

  “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”,指佛放光,光色千變萬化,美不勝收。這一段講如來放光現瑞,是這部經發起的第一個因緣。

  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。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顔巍巍。寶刹莊嚴。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

 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,不離開佛的。佛每一次講經,他都參加,從來沒有一次缺席。每次講經,佛的儀容他都看到,唯獨今天佛現的瑞相不尋常,他從來沒有見過,所以“阿難尊者,即自思惟”。看到佛今天現的瑞相,他就想:今天釋迦牟尼佛的“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”。“色身”指身體;“諸根”指六根;“悅”是喜悅;“豫”是愉快。今天佛顯得格外的歡喜,格外的快樂。“悅豫”不是因爲外面的刺激,是從內心發出來的。世尊看到這麼多衆生得度的機緣到了,根熟了,可以接受念佛成佛的法門,喜悅從內心裏發出來。因緣聚會,希有難逢,所以精神百倍,特別的歡喜快樂,表面上看來身心清淨。“光顔巍巍,寶刹莊嚴”,說明佛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,佛光示現十方諸佛莊嚴刹土。

  這樣的境界,阿難尊者過去沒見過。固然是因緣聚會,是佛歡喜的原因之一。除此之外,今天本師釋迦牟尼佛正在憶佛念佛。他憶念的是那尊佛?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我們在經裏常常看到“十方一切佛,阿彌陀第一”。世尊憶佛、念佛,阿彌陀佛神力又加持他,使他今天的相貌格外好看。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他,十方一切諸佛都弘揚這部經典,都稱贊阿彌陀佛,所以當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十方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融合成一體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今天就變成一切諸佛,佛相貌之莊嚴,當然不是平常能見得到的。

  相隨心轉,心慈悲,相貌就慈悲;心險惡,相貌就凶狠。佛的相是最好的相!我們念佛,心裏有佛,相貌不知不覺就變成佛相。你們要想相貌好,就多念佛。化妝是沒有用處的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而且有不良的副作用。念佛、想佛,身心將來逐漸就變成佛的樣子。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的時候,相貌就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。顯示無比殊勝莊嚴,這是佛歡喜的原因之二。

  佛所現的光明瑞相,顯示他的大德、大智,殊勝超越,達到了極處。在光明中應現十方刹土,這是希有!所以阿難說,“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”。阿難尊者跟佛那麼多年,從來沒有見過。“喜得瞻仰”是緣分,阿難今天見到,無比的歡喜。阿難見到,與會的大衆個個都見到,不只是阿難一個人看到。阿難生希有之心,大衆也生希有心。阿難尊者代表大衆,出來向佛請教:佛今天爲什麼相貌光彩這樣殊勝?

  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而白佛言。

  這幾句是請法的禮節。《禮記》曰:“請益則起”,就是有疑問要向老師請教,或者請老師開示,都要從座位上起立。這是禮節,佛門也是如此。阿難有疑問要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所以他從座位站起來。“偏袒右肩”是行最敬禮。印度人穿的衣服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的衣服有袖子、有領子、有扣子,印度的衣服就是一塊布圍在身上。平常兩個膀子都是包著的,在行最敬禮的時候,要把右邊的膀子露出來;跪在地下的時候是右膝著地,左膝不著地。爲什麼要這樣跪?請教的時候,也許老師有事吩咐他,他起立方便。右手露出在外面是服務方便,隨時准備奉事老師。如果雙腿都跪下去,肩膀都蓋住,做事就不方便,起來沒那麼快。這表示不等待老師吩咐,他已經准備好,老師隨時吩咐,他隨時很快的動作,爲老師服務,所以他偏袒右肩。佛經裏有許多古代的威儀記載在戒律裏,現在都用不著了,因爲中國人生活習慣跟印度不同;但是戒律的精神我們要記住,這是絕對不能忘掉的。

  “長跪合掌”。“長跪”就是右膝著地。“合掌”表恭敬。十個指頭代表散亂;合掌,合而爲一,代表收心。平常胡思亂想,現在一心一意聽佛說法,就是專心。合掌代表一心一意。

  “而白佛言”。“白”是下對上的敬詞;上對下是“告”,例如我告訴你。現代人不講求這些,兒子對父母親說話—我告訴你—也用“告”;學生對老師也用“告”。從前像這些敬詞是很重要的,是禮貌。

  佛經的翻譯最晚在宋朝,宋以後翻譯的很少。對于古代的這些禮節,在佛經上我們都看得到。

 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住奇特法。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。最勝之道。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。爲念過去未來諸佛耶。爲念現在他方諸佛耶。何故威神顯耀。光瑞殊妙乃爾。願爲宣說。

  這一段是阿難請教的言詞,裏面含的意義很深。首先我們看他稱呼老師“世尊”,這是極尊敬的稱呼。佛是人天師表,爲世出世間所尊重,人天尊重,所以稱爲世尊。這是最尊敬的稱呼。“今日入大寂定”。佛與大菩薩常在定中,大定是沒有出入的。《楞嚴經》講的“首楞嚴大定”,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佛與諸大菩薩平常都是如此。佛今天所示現的大定比平常更殊勝,這是阿難疑惑不解之處。這究竟是什麼定?是念佛叁昧。“念佛叁昧,叁昧中王”,這不是普通大定。佛現在正念阿彌陀佛,阿難曉不曉得?阿難曉得,故意來問。阿難也是大權示現,絕對不是真正的初果羅漢,也是佛菩薩再來,幫助佛弘法利生的。從問詞裏已經透露出他知道。

  “住奇特法”。今天釋迦牟尼佛住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法門,將要宣說平等成佛的方法,就是這部經典!這部經典教一切衆生平等成佛,經題上講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這是“奇特法”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沒有講過平等成佛,所以這個法門很難信。等覺菩薩、緣覺、聲聞、地獄衆生,怎麼可以平等成佛?根性差別太大!確實有一個極妙的法門可以平等成佛,這方法是佛從來沒有說過的,今天要爲大家宣講,所以心安住在奇特之法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尊者問了兩大問題:一是“應雲何住”,就是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那裏?一是“雲何降伏其心”,我們心裏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要怎樣降伏?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。《金剛經》你們念了很多遍,這兩個問題答案有沒有找到?愈念愈糊塗!如果這兩個問題在這一會上提出來,那就太簡單了。怎麼樣降伏妄念?念“阿彌陀佛”,妄念就降伏。心應該安住在那裏?安住在“阿彌陀佛”,就成功。這方法奇妙!

  今天世尊是“住諸佛所住”。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;沒有一尊佛不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所以“諸佛所住”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今天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跟諸佛一樣,“念佛”是叁世十方一切諸佛之所住。“導師之行”,“導”是引導,引導一切衆生,同成佛道。因爲是平等法,九法界衆生平等成佛,這才是大導師,不可思議的導師。“最勝之道”即是行彌陀之行,念彌陀之所念。彌陀之所念就是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平等普度一切衆生。這是第一殊勝之道,所以稱爲“最勝之道”。

  從這幾句經文,我們還看不出阿難知道事情真相,底下幾句就看出來了。阿難說,“去來現在佛佛相念”。“去”是過去,“來”是未來,就是講叁世。叁世一切諸佛都互相念佛。實在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