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

  法藏因地第四

  自“法藏因地”以下,是本經的正宗分。首先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(就是初發心,像我們現在一樣)發心修學的狀況,使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曆史淵源,啓發信心。更重要的,是我們應當效法法藏比丘,他的發心、修行、成就,都是我們的最佳榜樣,我們應當學習。這裏有兩重意義。

  佛告阿難。過去無量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劫。

  這一句是講時間。時間太長,我們無法計算,知道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就好。

  有佛出世。名世間自在王。

  正如同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一樣。在無量劫之前,有一尊佛出現,他的名號是“世間自在王”。就好像本師釋迦牟尼佛,“佛”是通號,任何人成佛都可以稱;但釋迦牟尼只是他在此界的名稱,沒有第二個人能稱。這一尊佛名“世間自在王”。實在講,佛沒有名號,菩薩也沒有名號。心地清淨到極處,遠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來的名號?諸佛菩薩的名號,是因衆生而建立的,不是從自己建立的。我們取個名字是爲自己,佛菩薩的名號是爲教化衆生的需要而方便建立的。

  像本師的德號是“釋迦牟尼”。“釋迦”是仁慈的意思,譯作“能仁”,他能仁慈。“牟尼”是寂默的意思,也就是清淨到極處。用此名號說明在這個階段教化衆生的宗旨與方針。娑婆世界現前的衆生,沒有仁慈,自私自利,所以要標榜“仁慈”。娑婆世界的衆生心思很亂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所以要標榜“寂默”。釋迦、牟尼是他對治衆生的一付藥。佛名號是這樣建立的,菩薩名號也是這樣建立的,都是針對衆生的毛病,所下藥的名稱。佛自己本身沒有名號。從佛的名號,可以看出當時衆生毛病之所在。

  “世間自在王”,佛用這個名號,我們就曉得那個世界的衆生相當保守,所以他提出“世間自在”的口號。“自在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。意思是說,那個地方的人在那個時代非常守法,守得太過分一點,死在法令規章裏,動也不敢動一下,不得自在!所以佛建立這個名號,提倡“自由自在”。這就看出他們那個時代的衆生,跟我們這個時代的衆生根性不相同。下列十種通號,任何人成佛都有。這十種德號,顯示如來果地上無量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藝。因此,他有能力教化一切衆生,爲天人師。

  如來。

  第一個德號是“如來”。如來是佛的通號。世間很多人對佛法沒有研究,但是小說看多了,特別是《西遊記》在中國流行得很廣泛,所以人人都知道有個“如來佛”。如來佛最大,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。我常常坐計程車,司機說:“你們佛教是不是如來佛最大?”這是很大的誤會,不曉得“如來”是通號,一切諸佛都具有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好,“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”,這個解釋非常圓滿。“如”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說,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“來”指宇宙萬法的現相。現相是本體之現相,本體是現相之本體,體相是一不是二。體如其相,相如其體,所以叫“諸法如義”,就是一切法如其體,好比“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”。這是如來二字的本義。換句話說,他確實契入了這個境界,知道一切萬法體用一如,性相不二,無實無虛,不一不異,這才稱之爲“佛”,稱之爲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稱之爲“如來”。

  佛經上也說,“如來”是“今佛如古佛之再來”,佛佛道同。這是從事上說的,也說得通,絕對不會現在出現一尊佛,講的道理跟從前佛講的不一樣。今佛跟古佛所講的完全一樣,就如同古佛再來,故稱“如來”。經裏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,以這兩個意義比較重要。

  第二個德號是:

  應供。

  “應”是應當;“供”是供養。佛是世間德行、學問最圓滿具足的人,他應當接受九法界有情衆生的供養,所以稱之爲“應供”。供養佛,佛是真正的福田。我們要種福,到那裏去種?供佛就是種福,就是修福。佛是大福田。也許我們懷疑,現在佛不在世,佛的形像在世間,我們供養佛像能有福嗎?我說,“亦有福,亦無福”。怎麼亦有亦無呢?問題是你供養如不如法,如法的供養有福,跟供養真佛沒有兩樣,不如法的供養沒有福。我們要曉得,何以佛是世間的福田,你要把原因找到。佛在世間做些什麼?他是一位教育家,是一位老師。我們學佛的同修稱佛爲“本師”,根本的老師。他跟中國孔夫子完全一樣,一生從事教學的事業,從來不疲不厭,也從來沒有向學生收一分錢的學費。他收學費,我們就可以不供養他,因爲他有收入,不需供養。現在人不供養老師,是由國家發給他薪水,就不必供養。

  中國古代的老師,爲人都非常清高,不會向學生要學費的。老師盡心盡力爲國家、社會培養人才,他的生活來源就靠學生家長供養。學生家裏環境好一點的多供養一點,環境差的少供養一點,老師絕不見怪。甚至于家境清寒的,老師還倒過來布施給學生,補助學生。所以,從前的老師值得社會廣大的尊敬,道理在此。他不問人要錢,不收學費。過去與現代的人生價值觀不一樣。他的樂趣是看到人才被培養出來,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,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。看到學生將來有成就,爲社會國家建功立業,這是他的生命意義與價值,是他最安慰的。他不是爲財富,不是爲物質生活,所以他的物質生活比較淡薄,精神生活則無比豐富。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導師,教導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當然值得我們尊敬及供養。我們今天供養佛像,這尊佛像有沒有對我生起教化衆生的作用?如果起這個作用,你供養這尊佛像有福德。如果這尊佛像被人當作神明來看待,天天向他求升官發財,求家親平安,這就沒福,因爲是在提倡迷信。佛陀教育是破迷開悟,而你在提倡迷信,那來的福?自己迷已經很可憐,還要大家都迷,這是顛倒,不但沒有福,還有罪過。諸位要好好從這個地方去想。

  佛門裏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。佛像建造好了,爲什麼要舉行“開光”?一定要跟大衆解釋清楚,現代人把開光都搞錯,搞顛倒了。現在是請一位法師替佛開光,要不爲這尊佛像開光,佛像就不靈。國內外很多同修家裏請了新佛像,請我去開光,我不答應。我明白的告訴他:如果我替他開光,他就靈,你拜他幹什麼?拜我好了,我比他靈。我叫他靈就靈,叫他不靈就不靈,你不拜我,還去拜他,那不顛倒!這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。

  “開光”是爲供養佛像的人,說明塑造這尊佛像、供養這尊佛的真正意義。藉這尊佛像開啓自己的自性光明,是佛像爲我們開光,不是我們替佛像開光,現在顛倒了。應當是把供養佛像的真正意義、真正的好處說明清楚,絲毫迷信都沒有。像我們供奉釋迦牟尼佛,最重要的有兩個意義:第一是報恩。像平常百姓家裏供奉祖先牌位,是報恩的意思,是慎終追遠。遠祖我們都念念不忘,都尊敬在心,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。這樣祖先牌位的功德就大了,意義在“教孝勸孝”。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,他是佛教創始人,供養第一位老師,是尊師重道。最早的老師,我們對他恭敬,念念不忘,眼前指導我們的老師,那有不尊敬的道理。這就曉得供養祖先牌位是“教孝”,供養佛的形像是教我們“尊師重道”,是這個意思,絕不迷信。佛菩薩形像除了教我們尊師重道之外,還有一個要緊的意思是“見賢思齊”。他成佛了,我爲什麼不成佛?他是我們的模範,是我們的榜樣,我要跟他學,要學得跟他一樣。他成菩薩,我也能成菩薩;他成佛,我也能成佛。

  佛菩薩形像供養在家裏,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覺悟。常常提醒自己,這就是真正的保佑,真正加持。現代人以爲“加持”是什麼?是在你頭上滴幾滴水,摸摸你的頭,這叫加持?上個星期有同修來告訴我,他說:“法師,你還有一套沒學到。”我問:“那一套?”他說:“別的法師都爲人加持,摸摸頭,信徒的紅包都送給師父了。”又說:“你不會加持,所以沒人供養你。”這一套我不學,這都是學佛的人對佛法迷惑顛倒。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才是加持。我勸人念經,每天把《無量壽經》從頭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一切如來給你加持。“加持”不是找一個和尚摸摸頭。

  要明了供佛真正的意義、功德、好處。佛菩薩不在世間,我們都供養他,眼前的老師那能不供養。不過,供養老師要有智慧。古德常講:“初發心出家,成佛有余。”實在說,初發心出家,出家的心真是好,可是一出家沒幾天就變質。怎麼會變?被信徒迷惑顛倒瞎供養,供養壞了,害死了。供養的錢財太多,起了貪心、嗔恚、傲慢心。信徒把出家人毀了,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獄去,這有什麼功德?將來都要墮阿鼻地獄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對于出家師父,應當“四事”供養。第一是飲食。他沒得吃的,我們送一點食物給他。不能送太好的,也不能送太多。太多太好,吃了會生病。最營養的食物是簡單,不過量。你看鄉下農夫不生病,身體健康長壽。他吃的東西不如我們,吃得簡單樸素,身心健康。富貴人家天天講究吃,卻一身的毛病。可見得供養要有智慧,不能感情用事。第二是衣服。他沒有穿的,供養他幾件衣服。第叁是臥具。睡覺要有床、鋪蓋。第四是醫藥。生病的時候需要醫藥。現在大家都拿金錢代替,愈供愈多,毛病百出。佛教被毀,是誰的過失?在家信徒的過失。出家人過一點清苦的生活,還有道心,覺得人生很苦,有出離心,肯認真念佛。供養太多,覺得人生很樂,不想去西方世界。“供養”很不容易,沒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,真正修福得有智慧。

  第叁個德號:

  等正覺。

  這個名號省略了不少,它的具足名稱是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一切諸佛修證到究竟圓滿,成佛了,其無上正等正覺跟一切諸佛平等,故稱爲“等正覺”。

  第四個德號:

  明行足。

  “明”是智慧,是解;“行”是六度萬行。意思就是佛的智慧、修行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