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救一切諸世間。生老病死衆苦惱。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進定慧六波羅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假令供養恒沙聖。不如堅勇求正覺。
這一段文是法藏比丘願求如佛一樣“覺他”的德能,就是教化衆生的智慧、能力與佛無異。“亦如”,也像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,佛爲九界衆生的導師。“彼群生”就是指九法界衆生。在佛門裏“導師”是對佛的尊稱;“導師”、“大師”都是對佛的稱呼。念佛法門真實不可思議,在五濁惡世能導歸淨土。淨土已經是難信之法,在濁惡之世更是難信。在這個時代宣揚這個法門,指導大家同歸極樂,這是導師之中的“大導師”。
“能救一切諸世間”。“一切諸世間”是指九法界有情。換句話說,即是“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”。“生老病死衆苦惱”。“生老病死”是六道凡夫都有的,四聖法界裏雖然沒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但是有苦惱。爲什麼有苦惱?煩惱沒有斷盡就有苦惱,即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斷,那也是苦惱。當然這種苦惱非常微細,凡夫不能覺察,不知道他的苦處。他知道我們苦,我們不知道他的苦。只有到如來果地上才知道等覺菩薩的苦。這是說成佛才能普度衆生,不成佛,即使你是等覺菩薩,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薩,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薩。這就是四弘誓願裏,爲什麼一定要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唯有成佛才能普度,度衆生的願才能圓滿;要不是圓成佛道,度衆生的願總有欠缺,不能圓滿。下面就是度衆生的方法。
“常行布施及戒忍”。菩薩修學有六大綱領。菩薩自己修布施、修六度,同時也勸一切衆生同修六度。什麼是“布施”?絕對不是在佛門裏捐幾個錢,那沒有用的。所謂“舍一得萬報”,是說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。聽說有一本萬利可圖,于是你就到佛門來布施。存這種心布施,不算布施,此是市場上的生意買賣,不是布施波羅蜜。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“放下”,是教你“舍棄”。把什麼舍棄?第一要把“煩惱”舍棄。我想大家都不願意要煩惱,你爲什麼不把它布施掉,要把妄想布施掉,要把生死布施掉,要把六道輪回布施掉,問題才能解決。所以,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頭禅,教大家“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”。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,我們的心就清淨了,以清淨心來念佛才能感應道交。所以要知道,布施的真義在此,布施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。
“布施”是因,果報是必然的。你種了因,那有不得果報的道理。你把財舍了,得的果報是財用無缺,你決定不會沒有財用;你布施法,世出世間法,你能毫不吝啬的傳授給別人,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;你修“無畏布施”,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;可見“布施”是因,後面一定有殊勝的果報。你把煩惱布施了,就得清涼自在!你把輪回布施了,就得一真法界。就看你能不能“舍”,“舍”後面就有“得”。你不肯舍,果報怎麼樣想也想不到,也得不到。這是世出世法的事實真相。佛知道,菩薩知道,所以他毫無吝啬的修布施波羅蜜。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事實,總以爲財富得來好不容易,怎麼肯輕易就舍掉。殊不知你所得到的財富,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。從前修因,現在得果報。現在再要修因,你的果報愈來愈豐盛。學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來修學,會有感應,也會産生信心。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,把它歸納起來就是這六種。這六大類如果再歸納起來,到最後就是“布施”。持戒、忍辱是無畏布施。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。所以,歸納起來確確實實只是一個布施波羅蜜。這是菩薩所修的。
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就是六個根本煩惱,《百法明門》裏歸納的六個根本煩惱。如果再把六個根本煩惱歸納起來,只有一個“貪悭”。爲什麼會有“嗔恚”?貪不到才嗔恚,貪到手了當然就不嗔恚。布施就是斷貪悭的。所以,貪心最毒,沒有比這個更毒了。布施波羅蜜就專門治這個最毒的煩惱。我們要怎麼修?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、去檢點,我在五欲六塵,名聞利養,財色名食睡中,對那一樁事最貪愛。最貪愛的,毒最深,就從這裏下手。如果我對于財最貪愛,我就先把財布施出去;我對于名最貪愛,我就先把名放棄。所以,要針對自己的病根來對治才有效,這是治病。布施從那裏做起,要怎麼做?諸位知道這個原則,就曉得應該怎樣來修學這個重要的法門。
第二“持戒”。持戒在修學過程中是基礎。“戒、定、慧”叁學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可見得戒學的重要,但是布施又是修行的前方便。爲什麼?沒有布施,你心性裏的毒素沒洗幹淨,戒律沒法子修。必須把心洗幹淨,戒律就很容易受持。持戒就是守法,真正歡喜守法,樂意守法。譬如,貪財的念頭非常猛烈,想盡方法,投機取巧去貪財,你叫他守法不要貪財,他怎麼辦得到?必定破戒,必定不能受持。貪財這個念頭斷了,他當然不會貪贓枉法,這個戒就能守得住。由此可知,布施波羅蜜不能修,就決定不可能持戒,絕對不會守法,一定投機取巧。現在我們在報紙、在電視天天看到犯法的,那些人聰不聰明?很聰明,鑽法律的漏洞來求名聞利養。是什麼在作祟?貪心作祟。因爲有貪心,所以沒有法子守法,明知故犯。所以,要能舍、能放下,“戒、定、慧”叁學才能修得好。
心不清淨怎能持戒?沒有戒那來的定?沒有定那來的智慧?這樣,你才能體會到,“布施波羅蜜”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。一切放下,應無所住,一切要舍,舍得幹幹淨淨。身心清淨才是法器,才有資格學佛。修學從持戒學起,也就是從守法學起。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間的法律,佛家的戒律都是與自性相應的,與無漏善相應的。世間的法律是屬于有漏善,有漏善跟無漏善並沒有妨礙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所以世出世間的善法皆要修,世出世間的惡皆要舍離。
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。實在講“五戒”是屬于戒,“十善”是善,不是戒。十善裏有“不殺生、不偷盜”,五戒裏也有“不殺生、不偷盜”。五戒裏的不殺生、不偷盜是屬于戒,十善裏的不殺生、不偷盜是屬于善,不一樣的。破戒有罪,破十善是過失,不能相提並論的。因爲戒通無漏法,戒能證無漏果,善只能生天,不能出叁界,不能證無漏果,這個不相同。換句話說,名字是一樣,事也差不多,但是用心不一樣。一個是持戒的心,一個是修善的心,兩者大不相同。持戒的目的是要出叁界,修善的目的是想得善的果報,這是“善”與“戒”的差別。世間法只有善,沒有戒。在《觀經》叁福裏,第一福是世間福報,裏面有“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它是斷惡修善,沒有戒。第二福是二乘福,聲聞、緣覺才有戒律,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因爲他希求超越叁界。這裏非常明顯的看出來,戒跟善不一樣,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
真正佛弟子必定有持戒守法之心,發心持戒。世尊製定的戒律,我們要遵守;世間國家的憲法、法律要遵守;地方的法規也要遵守;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每個地區、國家、民族不相同,入境隨俗,都要遵守。若不遵守,你跟那地區的人就格格不入,就不能相處。而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你不守他的風俗習慣,他們怎麼能歡喜。這些都在戒律範圍之內,可見戒律範圍非常廣大。我們學戒不能死在戒條裏,死在戒條裏是錯誤的。一定要知道佛製定戒律的目的和因緣。他爲什麼要製這個戒條,戒條教我們怎麼去做,怎麼去修,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,應用這些戒條會得什麼樣的功德利益,這些都要清楚。如果沒有搞清楚,形式上受戒沒有用,不但沒有用,那是罪過。譬如受了五戒,雖然知道五戒的名目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什麼是五戒,沒搞清楚。這五條會背,因爲只有十五個字。每一條戒製定的因緣不曉得,目的不曉得,開、遮、持、犯不曉得。開遮是什麼?在某種情況之下有開戒的,開戒不是破戒,不是犯戒;某種情況不能開的,不許開的叫遮。可見戒條也不是死的,是活活潑潑的。
怎樣才是持戒,怎樣才是犯戒?所謂戒體、戒相、戒行,你都要了解,才能知道怎麼做。現在單就授受即有問題,法師問你:“不殺生能持否?”“能持!”怎麼持法,不曉得,這就是妄語。法師授戒,沒有把一條一條講清楚,這是不負責任。像現在教書一樣,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。老師爲什麼去教書?爲了生活,爲了薪水、鍾點費。學生到學校來,混個文憑,混個分數。所以,大家都好講話,老師拿到薪水了,學生都給及格就好。現在佛門裏傳授叁皈也是這樣,所以佛法衰了,一代不如一代,努力去修也沒有成就,原因在那裏,你找不到,你不曉得。
第叁“忍辱”。就是教我們凡事皆要忍耐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很好,“一切法得成于忍”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要想圓滿成就,得要耐心,愈是大事愈是需要很大的耐心。沒有耐心怎麼可能有成就,尤其是學佛,學佛是第一樁大事。我們要了生死出叁界,還有比這個事更大的嗎?沒有了。這樣大的事,諸位想想,要具足多大的耐心,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?現代人缺乏耐心,學一點東西,時間長了不願意學,太費頭腦不願意學,那裏去找那麼便宜事?便宜的事有,念佛很便宜!念佛也要耐心,沒有耐心,這句佛號也念不下去。佛教我們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,就要很大的耐心。你沒有耐心,會間斷,會夾雜,可見淨宗沒有耐心同樣不能成就。這是“易行道”,最簡單、最容易,還要有很大的耐心。
“忍”,下面講“辱”,這是當年譯經的法師特別用“辱”,因爲古代中國的社會,讀書人都有陽剛之氣,不可以侮辱,所謂“士可殺,不可辱”。“士”是讀書人、知識分子。知識分子被殺頭沒有關系,但是不能被侮辱,把“辱”看得這樣重,比殺頭還嚴重,所以譯經的法師就用“忍辱”。“辱”能忍,還有什麼不能忍!所以“忍辱”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,不能忍的要忍,忍人之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