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忍。人爲的加害要忍,自然災害要忍,修學要忍,學佛要忍。佛法不是短時期能成就的。

  我勸同修《無量壽經》要念叁千遍,你沒有耐心,叁千遍就念不下去,當然念得愈多遍愈好,其中的道理都跟諸位報告過了。念經是修行,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所以,你念的時間愈長,就是修行的時間愈長;修行時間愈長,力量效果愈顯著。實在講,時間愈長愈好,我們這裏有不少同修,一天念十遍的,很難得。也有同修來問我,已經念滿叁千遍,以後還要不要念?叁千遍念了,果然就成佛了,那就可以不要念。還沒成佛,還得繼續念,盡形壽的去念,活一天念一天,決定不懈怠,這是精進。遍數只有增加,沒有減少,已經念到十遍,不可以再退到九遍,那是退步,不是進步。底下講精進,要進步,不能退步。

  一定要有耐心,功夫果然得力,必得法喜,法喜就是受用。到這時候你不叫他念,他自然也會念,爲什麼?快樂!剛剛學的時候覺得念經好苦,念出味道來之後,得到快樂,比什麼都快樂。他能不念嗎?當然繼續念下去,因爲法喜充滿。經上講的叁種真實,他都念出來了。“真實之際”、“住真實慧”、“真實利益”,就從念經、念佛中念出來了。這叁樣都是真如本性裏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念到心清淨至相當的程度,這些性德就往外透,歡喜!儒家也有這個境界,《論語》開宗明義第一章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”。“說”就是法喜,“學”是老師的教導,“習”是不斷的練習。練習到相當程度,內心的喜悅像泉水一樣自然向外面湧現,佛法講法喜充滿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到這時候自自然然“有朋自遠方來”,“朋”是來參學的,是來向你請教的。志同道合的朋友,慕名而來到你這裏參訪,就是共同研究討論,“不亦樂乎”。離苦得樂,得的是真實之樂。沒有入這個境界,這種快樂,你想都想像不到,因爲你沒有這個經驗,必須入這個境界才知道。這是真實的生活,是諸佛菩薩的生活。

  我們用念佛方法能淺嘗得到,而後功夫不間斷,不斷再加深,念到理一心就入佛境界,念到事一心就入菩薩境界。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辦不到!可是要一步一步把境界提升,好像蓋房子一樣,布施是第一層,持戒是第二層,忍辱是第叁層;前面不肯放下,舍不得,第一層沒有,想得第二層、第叁層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決定得不到。

  諸位要想在佛法裏有成就,特別是出家衆,你要不能舍得幹幹淨淨,在佛法上得成就很難,不但境界你得不到,說老實話,就是經教,我天天在這裏講,你也聽不懂。爲什麼聽不懂?你有業障。什麼業障?煩惱、妄想、貪、嗔、癡、慢,障礙了你的自性。你能聽懂的是言語,能看懂的是文字,裏面的意義,你沒有辦法體會,沒有辦法領略,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,所以聽了不開悟。

  爲什麼佛把布施擺在修行第一條?佛不是故意刁難我們,要我們這個放下,那個放下;你放不下,障礙你自己,這個道裏要懂得。你想真正開悟,真正入佛菩薩境界,你就得依教奉行,就要真幹。世出世法全舍盡,不要怕。舍盡之後,明天生活怎麼辦?明天還沒有到,你著急什麼!明天沒到,想明天的事情是打妄想。妄想得放下,執著也得放下。因爲大家不肯布施,不肯放下,所以我勸大家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念叁百遍,作爲修布施波羅蜜的基礎。念叁百遍《了凡四訓》,你就曉得因果報應真實不虛,就有膽子放下了,知道自己命裏有的,這裏舍掉,那裏會來。命裏有的,丟都丟不掉;命裏沒有的,想什麼方法也得不到。一個人的一生,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,因果律是真的。“前定”,不是佛菩薩定的,不是上帝定的,也不是閻羅王定的;是你前生所修的因,這一生應當得的果報。

  中國大陸,古代民間供財神是供陶朱公。現在在臺灣,我聽說財神是關公。關公什麼時候當了財神,我都不曉得,他不是理財專家,怎麼會當財神,我也莫名其妙。這是迷信。關公與財富沒有關系,關公在曆史上表現的是忠義,這是他一生做到的。陶朱公就是範蠡,他當財神是很有道理的。這個人絕頂聰明,幫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,恢複了國家。他是第一功臣,可是他跟勾踐相處多年,了解勾踐的個性。這個國王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,國家光複之後,他就開小差溜了,這是聰明人,改名換姓,稱爲陶朱公,去做生意。他有智慧,過去生中大概財布施很多,所以沒幾年發了大財,發財之後,他把錢財散掉,全部布施。然後又從小生意慢慢做起,沒做幾年又發了。叁聚叁散,這是真聰明。發財自己不享受,去幫助社會上貧苦之人,幫助需要的人,這是商人的榜樣,商人的模範。尊他爲財神爺很有道理,就是教人發財以他爲榜樣,他是菩薩商人,商人要學他。如果你不明了事實真相,不曉得這些道理,那真的是放不下。

  大家把《了凡四訓》念通了,就有膽子,就樂意放下。原來放下不是真的丟掉,放下是會生大利息,比銀行利息還保險。銀行會倒閉,錢幣會貶值;布施絕對不會貶值,不會倒閉。在無量布施裏我們舉這一種,從這一種就可以類推,所以要有耐心去做。能忍耐才能精進,精是精純,進是進步。世出世間法都非常繁雜,世間人要成就,也是一門深入,古今中外人物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。我們看世間有成就的人,在學術上專攻一門有成就。如果同時學很多門的,都很平常,決定很難出人頭地。在社會上從事一種行業真正有成就,也只是經營一種行業,發達、有能力了,才兼營其他的行業。起家的時候一定是一門,決定不可能一開頭就做很多種,那是注定要失敗的。要精!精進才能成就。

  佛法“法門”無量無邊,也只能學一個法門,修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。這一門深入,深到一定的程度,煩惱斷了,心性開了。像大勢至菩薩就用一個持名念佛的方法,“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”。不需要其他任何法門來幫助,就是一門,修到一定的程度,“自得心開”,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,心開意解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!一門才精到了極處,愈是精簡,進步就愈快,愈是繁雜,進步就愈慢。你同時學五樣、十樣,決定沒有進步,所以現在佛學院念叁年、四年,跟沒念的時候差不多。什麼原因?沒有辦法進步。

  如果我們用十年時間學一部經,十年之後就變成專家,就變成世界權威了,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跟你相比。何況一部經通達了,一切經皆能觸類旁通,因爲一切經皆自心性流出,不離自性,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。人到那個時候,一切經都通達。他心地清淨慈悲,因爲慈悲,所以他也不講一切經。爲什麼?怕初學的人誤會,他決定還是講一部經,給初學的人作模範、作好樣子,使後來的人也能快速成就,這就是大慈大悲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中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其實是樣樣都精通,沒有一樣不通的。善財去參訪,他們告訴善財,無量法門,我只懂一個法門,其實他們樣樣都懂。這是給初學人作個榜樣,你要想學,無量無邊法門都一樣,要緊的是一門深入,你才能從一門通達一切法門,這才是精進。

  “精進”是“禅定”的前方便,就是禅定的預備功夫。“精”是專精,專精就接近“定”。專精再努力,清淨就得禅定。禅定是極度的專心,禅與定在翻譯裏是華梵合一。“禅”是“禅那”,梵語音譯的,“定”是中國字,所以上一個字是梵語,下一個字是華語,是梵華合譯。因爲禅有中國“定”的意思,但是中國“定”字不能包括整個的“禅那”。禅那是靜慮,靜就是定的意思,但是它靜中有思慮,它不是死定,它是活定,所以也翻作“止觀”。“止”是定的意思,止裏有“觀”。所以,我們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是禅定,是止觀。念佛的時候心裏一個妄念都沒有,就是“定”,就是“止”。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是“觀”,就是“慮”。念佛怎麼不是修禅定?用禅定的定義來看念佛,念佛就是禅定,所以古人說“念佛是甚深的禅定”。這話是有根據的,沒講錯。

  “定”了以後就開智慧,“精進定慧”。智慧開了,煩惱才真正斷了。定是伏煩惱,煩惱沒斷。慧開了,轉煩惱爲菩提,不是煩惱真正沒有了,是把煩惱變化。智慧一放到煩惱,煩惱就變化成菩提,所以“煩惱即菩提”。“生死即涅槃”,慧加到生死,生死就變成涅槃,可見沒有智慧就是生死,有了智慧就是涅槃。可是,慧是從定中生的,慧不是多念經、多念佛就能得到的,是從清淨心,是從定中得來的。

  換句話說,慧是清淨心起用,是真心自性的起用。我們心不清淨,所起的作用是煩惱,是生死;心地清淨到極處的時候,起作用是菩提,是涅槃。對于宇宙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通達明了,世出世間的因果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像佛在《法華經》講的“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”。因緣果報,他都清楚,在世間的確不昧因果,遊戲神通,跟我們一般人生活觀念大大不一樣,他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大解脫。

  這六條綱領稱六波羅蜜。佛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要遵守這六條戒、這六個原則,你才能真正離苦得樂。像我這一生幸福,一生美滿,一定可以得到的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照做。這六條屬于性德,本性裏本來具足的,我們今天依照這個修,性德當然現前。所謂性修不二,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。“波羅蜜”是梵語,古時候譯作“到彼岸”,有中國俗話“到家”的意思,到家就是圓滿了。譬如你畫畫,畫得非常好,大家說:某人畫畫功夫到家了。到家就是波羅蜜的意思。這六條認真的學,學到功夫成熟,就能明心見性;見性了,就稱爲波羅蜜。如果沒有見性,你雖然做,還沒到家,不能稱爲波羅蜜。

  “未度有情令得度”。沒有得度的有情衆生,要幫助他種善根,使他有得度的因緣,像我們現在外面到處去貼“阿彌陀佛”的名號,就是這一句。還沒有學佛的人讓他看一看,念一句,阿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