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能救一切诸世间。生老病死众苦恼。常行布施及戒忍。精进定慧六波罗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假令供养恒沙圣。不如坚勇求正觉。

  这一段文是法藏比丘愿求如佛一样“觉他”的德能,就是教化众生的智慧、能力与佛无异。“亦如”,也像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佛为九界众生的导师。“彼群生”就是指九法界众生。在佛门里“导师”是对佛的尊称;“导师”、“大师”都是对佛的称呼。念佛法门真实不可思议,在五浊恶世能导归净土。净土已经是难信之法,在浊恶之世更是难信。在这个时代宣扬这个法门,指导大家同归极乐,这是导师之中的“大导师”。

  “能救一切诸世间”。“一切诸世间”是指九法界有情。换句话说,即是“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”。“生老病死众苦恼”。“生老病死”是六道凡夫都有的,四圣法界里虽然没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但是有苦恼。为什么有苦恼?烦恼没有断尽就有苦恼,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,那也是苦恼。当然这种苦恼非常微细,凡夫不能觉察,不知道他的苦处。他知道我们苦,我们不知道他的苦。只有到如来果地上才知道等觉菩萨的苦。这是说成佛才能普度众生,不成佛,即使你是等觉菩萨,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萨,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萨。这就是四弘誓愿里,为什么一定要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唯有成佛才能普度,度众生的愿才能圆满;要不是圆成佛道,度众生的愿总有欠缺,不能圆满。下面就是度众生的方法。

  “常行布施及戒忍”。菩萨修学有六大纲领。菩萨自己修布施、修六度,同时也劝一切众生同修六度。什么是“布施”?绝对不是在佛门里捐几个钱,那没有用的。所谓“舍一得万报”,是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。听说有一本万利可图,于是你就到佛门来布施。存这种心布施,不算布施,此是市场上的生意买卖,不是布施波罗蜜。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“放下”,是教你“舍弃”。把什么舍弃?第一要把“烦恼”舍弃。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要烦恼,你为什么不把它布施掉,要把妄想布施掉,要把生死布施掉,要把六道轮回布施掉,问题才能解决。所以,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头禅,教大家“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”。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,我们的心就清净了,以清净心来念佛才能感应道交。所以要知道,布施的真义在此,布施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。

  “布施”是因,果报是必然的。你种了因,那有不得果报的道理。你把财舍了,得的果报是财用无缺,你决定不会没有财用;你布施法,世出世间法,你能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别人,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;你修“无畏布施”,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;可见“布施”是因,后面一定有殊胜的果报。你把烦恼布施了,就得清凉自在!你把轮回布施了,就得一真法界。就看你能不能“舍”,“舍”后面就有“得”。你不肯舍,果报怎么样想也想不到,也得不到。这是世出世法的事实真相。佛知道,菩萨知道,所以他毫无吝啬的修布施波罗蜜。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事实,总以为财富得来好不容易,怎么肯轻易就舍掉。殊不知你所得到的财富,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。从前修因,现在得果报。现在再要修因,你的果报愈来愈丰盛。学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来修学,会有感应,也会产生信心。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,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六种。这六大类如果再归纳起来,到最后就是“布施”。持戒、忍辱是无畏布施。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。所以,归纳起来确确实实只是一个布施波罗蜜。这是菩萨所修的。

  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来就是六个根本烦恼,《百法明门》里归纳的六个根本烦恼。如果再把六个根本烦恼归纳起来,只有一个“贪悭”。为什么会有“嗔恚”?贪不到才嗔恚,贪到手了当然就不嗔恚。布施就是断贪悭的。所以,贪心最毒,没有比这个更毒了。布施波罗蜜就专门治这个最毒的烦恼。我们要怎么修?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、去检点,我在五欲六尘,名闻利养,财色名食睡中,对那一桩事最贪爱。最贪爱的,毒最深,就从这里下手。如果我对于财最贪爱,我就先把财布施出去;我对于名最贪爱,我就先把名放弃。所以,要针对自己的病根来对治才有效,这是治病。布施从那里做起,要怎么做?诸位知道这个原则,就晓得应该怎样来修学这个重要的法门。

  第二“持戒”。持戒在修学过程中是基础。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,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。可见得戒学的重要,但是布施又是修行的前方便。为什么?没有布施,你心性里的毒素没洗干净,戒律没法子修。必须把心洗干净,戒律就很容易受持。持戒就是守法,真正欢喜守法,乐意守法。譬如,贪财的念头非常猛烈,想尽方法,投机取巧去贪财,你叫他守法不要贪财,他怎么办得到?必定破戒,必定不能受持。贪财这个念头断了,他当然不会贪赃枉法,这个戒就能守得住。由此可知,布施波罗蜜不能修,就决定不可能持戒,绝对不会守法,一定投机取巧。现在我们在报纸、在电视天天看到犯法的,那些人聪不聪明?很聪明,钻法律的漏洞来求名闻利养。是什么在作祟?贪心作祟。因为有贪心,所以没有法子守法,明知故犯。所以,要能舍、能放下,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才能修得好。

  心不清净怎能持戒?没有戒那来的定?没有定那来的智慧?这样,你才能体会到,“布施波罗蜜”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。一切放下,应无所住,一切要舍,舍得干干净净。身心清净才是法器,才有资格学佛。修学从持戒学起,也就是从守法学起。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间的法律,佛家的戒律都是与自性相应的,与无漏善相应的。世间的法律是属于有漏善,有漏善跟无漏善并没有妨碍,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皆要修,世出世间的恶皆要舍离。

  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。实在讲“五戒”是属于戒,“十善”是善,不是戒。十善里有“不杀生、不偷盗”,五戒里也有“不杀生、不偷盗”。五戒里的不杀生、不偷盗是属于戒,十善里的不杀生、不偷盗是属于善,不一样的。破戒有罪,破十善是过失,不能相提并论的。因为戒通无漏法,戒能证无漏果,善只能生天,不能出三界,不能证无漏果,这个不相同。换句话说,名字是一样,事也差不多,但是用心不一样。一个是持戒的心,一个是修善的心,两者大不相同。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,修善的目的是想得善的果报,这是“善”与“戒”的差别。世间法只有善,没有戒。在《观经》三福里,第一福是世间福报,里面有“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,它是断恶修善,没有戒。第二福是二乘福,声闻、缘觉才有戒律,“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”,因为他希求超越三界。这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来,戒跟善不一样,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

  真正佛弟子必定有持戒守法之心,发心持戒。世尊制定的戒律,我们要遵守;世间国家的宪法、法律要遵守;地方的法规也要遵守;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每个地区、国家、民族不相同,入境随俗,都要遵守。若不遵守,你跟那地区的人就格格不入,就不能相处。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你不守他的风俗习惯,他们怎么能欢喜。这些都在戒律范围之内,可见戒律范围非常广大。我们学戒不能死在戒条里,死在戒条里是错误的。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目的和因缘。他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条,戒条教我们怎么去做,怎么去修,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,应用这些戒条会得什么样的功德利益,这些都要清楚。如果没有搞清楚,形式上受戒没有用,不但没有用,那是罪过。譬如受了五戒,虽然知道五戒的名目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什么是五戒,没搞清楚。这五条会背,因为只有十五个字。每一条戒制定的因缘不晓得,目的不晓得,开、遮、持、犯不晓得。开遮是什么?在某种情况之下有开戒的,开戒不是破戒,不是犯戒;某种情况不能开的,不许开的叫遮。可见戒条也不是死的,是活活泼泼的。

  怎样才是持戒,怎样才是犯戒?所谓戒体、戒相、戒行,你都要了解,才能知道怎么做。现在单就授受即有问题,法师问你:“不杀生能持否?”“能持!”怎么持法,不晓得,这就是妄语。法师授戒,没有把一条一条讲清楚,这是不负责任。像现在教书一样,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。老师为什么去教书?为了生活,为了薪水、钟点费。学生到学校来,混个文凭,混个分数。所以,大家都好讲话,老师拿到薪水了,学生都给及格就好。现在佛门里传授三皈也是这样,所以佛法衰了,一代不如一代,努力去修也没有成就,原因在那里,你找不到,你不晓得。

  第三“忍辱”。就是教我们凡事皆要忍耐。《金刚经》说得很好,“一切法得成于忍”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你要想圆满成就,得要耐心,愈是大事愈是需要很大的耐心。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有成就,尤其是学佛,学佛是第一桩大事。我们要了生死出三界,还有比这个事更大的吗?没有了。这样大的事,诸位想想,要具足多大的耐心,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?现代人缺乏耐心,学一点东西,时间长了不愿意学,太费头脑不愿意学,那里去找那么便宜事?便宜的事有,念佛很便宜!念佛也要耐心,没有耐心,这句佛号也念不下去。佛教我们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、不夹杂、不怀疑,就要很大的耐心。你没有耐心,会间断,会夹杂,可见净宗没有耐心同样不能成就。这是“易行道”,最简单、最容易,还要有很大的耐心。

  “忍”,下面讲“辱”,这是当年译经的法师特别用“辱”,因为古代中国的社会,读书人都有阳刚之气,不可以侮辱,所谓“士可杀,不可辱”。“士”是读书人、知识分子。知识分子被杀头没有关系,但是不能被侮辱,把“辱”看得这样重,比杀头还严重,所以译经的法师就用“忍辱”。“辱”能忍,还有什么不能忍!所以“忍辱”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,不能忍的要忍,忍人之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