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識裏種下種子。沒度的,給他種種子,種子種下去了,將來總有一天遇到緣,種子成熟,他就會入佛門。所以,在臺灣佛種非常普遍,我們看到很歡喜。外道,甚至于妖魔鬼怪也會念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我就曉得“阿彌陀佛”的種子種下去了。現在是妖魔鬼怪,過幾個阿僧祇劫,他會變成菩薩,他也念佛往生淨土。現在他迷得太重,不能回頭。不能回頭的人,給他種種子。
“已度之者使成佛”。已度是指善根成熟,就像佛在本經所講的,他在無量劫前久種善根,今天善根成熟,他聽到這個法門,聽到“阿彌陀佛”的名號,生歡喜心,深信不疑,聽說西方極樂世界,恨不得趕快去往生。這樣的人就是他成佛的機緣成熟,我們一定要幫助他,加強他信心、願心,持名念佛不間斷,他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佛發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書,這本經書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,現在大家人手一冊,都拿到了。雖然拿到,是不是你自己的?也許把別人護照拿在手上,自己不管用,那就沒有法子,所以得看看是不是自己的。這就是要問,你有沒有依照經典教訓去做。把它念得很熟,都做到了,就是你的保證護照,你這一生決定往生。我一點都不懷疑,經本拿到,天天也念,念了不能照做,你只是種善根,這一生你不能往生。換句話說,你這一生不能成佛;這是要注意的。
如果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根還差一點,差在那裏?我現在求往生的心還不切,對這個世間還很留戀,就是你的善根還差一點。差一點,要想這一生往生,不是辦不到的,這一生努力是可以補救的。勇猛精進可以補足過去生中善根、福德之不足,能補得上。就像了凡居士見到雲谷禅師之後,他真的斷惡修善,勇猛精進,把自己的命運改變了。他命裏壽命很短,只有五十叁歲,卻活了七十多歲,壽命延長;命裏沒有功名,以後中了進士。這都是這一生自己修得來的,不是過去生中修的。我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。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差一點,不要緊,我們現在努力來培養善根,培養福德。善根的培養就是多研究,多讀誦,多理解,多放下。因爲你研究、讀誦、理解,可以增加你的信心,破疑生信。放下身心世界,放下六道十界,即是多福德,往生不退成佛的障緣都消除盡了。
真實的信心建立了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實相就是本經講的“真實之際”,就是禅家講的“明心見性”。怕的是你信心不清淨,不清淨就是夾雜,夾雜就是懷疑。果然信心清淨,絲毫懷疑都沒有,西方淨土這一生不難取得。所以,研經、講解、討論的目的,就是幫助我們信心清淨,然後才生真實的願力、強烈求生的願望,你這一聲佛號自然就不會中斷,因爲願力在推動你。我這一生就一個目標,想見阿彌陀佛,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怎麼去?經上教我們“執持名號”就可以去,這名號你還會放松嗎?不可能放松了。只要抓到這句名號,其他的都可以舍掉,因爲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一樣也帶不去,一樣都沒有用處。這是給諸位說真實話。世間萬事萬法沒用,所以你的信心不清淨不行。這就是用一切善巧方便,來補足我們的善根福德。
“假令供養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”。法藏比丘在發願中說出這兩句話,是他自己的堅定願心,主要的意義在勸勉我們覺悟。供養是修福,特別是供養聖賢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都是聖人,供養多少?不是一尊、兩尊,供養像恒河沙那麼多。印度有一條大河,叫恒河,恒河沙像面粉,非常細。恒河比中國長江還要長,你想想那條恒河裏有多少沙?像恒河沙那麼多的諸佛菩薩,都來接受你供養,這個福報太大了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這麼大的福報,你只能在叁善道,人間、天上去享福,出不了叁界。福享盡了,還是要輪回,還是要墮叁惡道,這就太可怕。所以,法藏比丘在此地告訴我們“不如堅勇求正覺”。堅定的信心,勇猛精進求生淨土。
這兩句話很要緊,希望諸位同修把它念熟,常常提醒自己,修福不如念佛,不如求生淨土。現在在中國、在外國學佛的同修著重在修福的占絕大多數,他修福的目的在求發財、求升官、求家裏人平安。心量那麼小,自私自利,諸位想想,能求得到嗎?我不相信。假如我是佛菩薩,你這樣來求我,我會拒絕的,你的供養我不會接受的。爲什麼?心量太小了,自私自利,我怎麼能接受你?我要接受你,保佑你,那我變成接受你的賄賂。這是向佛菩薩行賄,你想想看,佛菩薩會不會接受你的賄賂。這是迷信,大錯特錯。
“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”,要依照上面方法去求,你常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六波羅蜜,那就有求必應。這樣做,求成佛都能求得到,這是所求裏最難、最不容易的,都能求得到,何況成佛以外的,簡直是雞毛蒜皮,那有求不到的。所以,求要合理、要合法,如理如法的求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所求的不合理、不合法,用賄賂的心去求,錯了。實在講,這是很大的罪業。把佛菩薩看成貪官汙吏,你想想看,這個罪過還得了!起這種心念就造很重的罪業,那裏還能求得到。所以他求,得的是災禍,得不到福。佛法實在合情合理,只要我們冷靜想一想就知道,佛法沒有絲毫的迷信,佛法是破迷開悟,是理性的。
從我們自身做起,希望一切衆生究竟成佛,這樣的心願就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。我們將這第一殊勝成佛的法門,普遍的介紹給大家,推薦給大家,這種作法是與佛同行同德。果然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?往生就是一生成佛,這個意義,我們要了解,我們要清楚。這兩句,上一句供衆是別行,下一句求正覺是指往生。用引伸的意思來說,前一句是學其他的法門。因爲供養裏,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講“廣修供養”,告訴我們財供養不如法供養;法供養說了七條,第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,所以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是供養恒沙諸佛菩薩。換句話說,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,不如用堅定的信心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這個意思就說得更清楚。
實在講,末法時期,尤其是我們現代社會,佛說整個世界是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!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濁惡。濁是染汙。心裏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、思想的染汙,以及見解的染汙都到了極處;自古以來中國、外國沒有的。環境的染汙,現在大家知道了;心裏染汙,發現的人還不多。心地、精神、思想、見解的染汙,遠遠超過環境染汙,這個不得了!除念佛法門之外,沒有任何法門能得度,只有這句佛號,可以把這些染汙的毒素洗得幹幹淨淨。其他的方法都不行,誦經、拜忏、止觀、禅定、持咒,都沒有辦法把這些染汙洗刷幹淨,唯獨這句佛號,功德不可思議。
我特別跟諸位強調名號功德。你必須把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要解》、《疏鈔演義》念透了,你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。所有一切法門都失效,這句名號還有效。好像一個人害重病,什麼藥都醫不好,這一付藥還可以起死回生,就是一句名號。所以,你要認清楚它,要懂得如何去念,念的秘訣就是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,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“淨”就是不夾雜,“相繼”就是不間斷。佛念斷了,妄想又起來,夾雜是功夫不純。念佛摻雜著妄想,功夫不會得力。
願當安住叁摩地。恒放光明照一切。感得廣大清淨居。殊勝莊嚴無等倫。輪回諸趣衆生類。速生我刹受安樂。常運慈心拔有情。度盡無邊苦衆生。
這八句是法藏發大願求成佛。攝佛淨土是一切願的總歸,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古德常講,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,第一句願文裏就顯示出來。
“願當安住叁摩地”,叁摩地就是念佛叁昧,這是法藏比丘自住的,當然他教給我們,就是他自己所願、所學、所證。法藏現在在西方成佛,就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住在那裏?阿彌陀佛住“念佛叁昧”。如果有人問你,阿彌陀佛住在那裏?說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,不能說不對,也不能說全對,住念佛叁昧就完全正確。唯有住念佛叁昧,心地才放光明,是無量的光明,而且是恒放。這一句是光攝不舍,以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衆生,也是寂而常照的意思,都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“感得廣大清淨居,殊勝莊嚴無等倫”,這兩句就是他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有感,自性現相而應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感應而成的,我們這世界也不例外,是衆生善惡業所感,十方世界都是這麼來的。
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清淨大願所感,也是往生到那個地方所有的衆生淨業所感,是這樣的世界。爲什麼他那個世界好,我們這個世界不好,要知道原因,然後我們就能相信西方世界的殊勝。理愈明,信心愈堅固,信心愈清淨,就沒有懷疑。這樣我們修學,現前、當來的利益就非常顯著,不但將來,現在就得利益。我在講席中常講,個人一生的幸福,家庭的美滿、事業的順利,社會安定、天下太平,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利益,將來往生不退成佛,也是能得到的究竟利益。
“殊勝莊嚴無等倫”,說明極樂世界的狀況。這裏經文只有兩句,形容得非常恰當。西方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,是十方一切諸佛刹土不能比的。“倫”是同類。“無等倫”是沒有像他這個樣子的。他建立這樣莊嚴的世界,不是爲他個人享受,他提供十方世界真正覺悟的衆生,到那個地方去修學。換句話說,提供一個修學的場所,在這個場所中一切障緣都沒有。在那裏修行,師資、資具沒有一樣不圓滿,在那裏學習沒有絲毫欠缺,所以決定一生成佛。彌陀對一切衆生的恩德于此可見。
“輪回諸趣衆生類,速生我刹受安樂”,這兩句明顯的告訴我們,他接引的對象,成就的對象,就是六道衆生。六道衆生最苦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雖然也有苦,不像六道這麼嚴重。愈是苦難的衆生,在度脫順序上愈要排在第一優先,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。《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