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願品》裏說得很好,“若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故菩提屬于衆生”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度衆生的對象,就是“輪回諸趣衆生類”。“速生我刹受安樂”。“速”是快速,實在講,任何一個法門,沒有比這個法門來得快速,可惜的是許多衆生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。絕對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,是你自己不肯接受,那就沒法子。佛希望你快快到極樂世界來受安樂。

  安樂是果。必定有“和”才有“平”,平後才有“安”,安後才有“樂”。今天這個社會,恰恰相反,原因在那裏?人心不平。爲什麼不平?大家不能和睦相處。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菩薩的道場,佛教我們修六和敬,六和敬就是安樂的基礎。什麼時候修?現在就要修。別人不修,我要修。那一個人修那一個人就得安樂;不修就得不到安樂,這很重要。所以,我教導初學同修,學佛一定要“內養五德,外修六和”,這才是佛弟子!佛弟子要像佛。五德是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佛的心溫厚,溫和厚道。善良。恭慎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恭敬,小心謹慎,這是他處世的態度。節儉不浪費。對人對事對物知道忍讓。我們要記住,要在生活中學習,使我們也具有諸佛菩薩的德行。與大衆相處一定要以六和敬,我們道場常常講六和敬,希望同修們必須把它做到,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具足了。到達極樂世界,決定一生成佛。這是殊勝超絕,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。

  “常運慈心拔有情”。“常”是時間上沒有間斷。“度盡無邊苦衆生”。無邊講空間。阿彌陀佛普度衆生是一切時、一切處從無間斷。這個慈心是從清淨、平等生出來的,所以稱爲大慈大悲。有情衆生包括九法界,都是阿彌陀佛度脫的對象。末後講“苦衆生”,專指叁途六道。所以,這八句確確實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四十八願就是這八句的展開而已,四十八願濃縮就是這八句。以上是法藏比丘在老師面前發的弘願,後面這一首顯示他堅固的決心。他所發的大願一定要做到,求佛爲他作證明。

  我行決定堅固力。

  這句中,每一個字都非常肯定、堅定,一點疑惑都沒有。

  唯佛聖智能證知。

  法藏比丘發的願只有佛知道,只有佛能爲他作證明。顯示他的願真實深廣,與其他諸佛在因地發願確實不相同,所以我們學佛,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典型,最佳的模範。我們今天依阿彌陀佛來塑造自己,看看他是怎樣存心,我要學他;他怎麼發願,我也學他;他怎麼修行,我也學他。這樣的人跟阿彌陀佛是真實的同志,那有不在一起的道理。這就保證決定往生。末後這一句很難得。

  縱使身止諸苦中。如是願心永不退。

  這個難得!絕大多數修行人不容易證果,不容易成就,病根都在退轉。受不起折磨,有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退心,這樣的人怎麼會成就?你看看阿彌陀佛發的願,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鼎,他也不退心。經文後面還有說他的“諸苦”,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。這樣才能成就,才是真正請佛來爲他證明。沒有這樣堅固的願心,何必要求佛證明。我們能不能受得了這些折磨?阿彌陀佛有沒有受折磨?給諸位說,有。爲什麼會受折磨?因爲他要普度衆生,到人間來度衆生,要現人身;到畜生道度畜生,就要現畜生身;到地獄道度衆生,要受地獄身。要現同類身,和那些衆生生活方式完全相等,你受得了受不了?這就是菩薩所講的“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”。他入地獄幹什麼?去教化地獄衆生,勸他們回頭是岸,改過自新。不現同類身,度不了那些衆生。

  我們在小乘經裏看到,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經在火車地獄。那個火車不像我們的火車,它是鐵車,完全燒紅,從身上輾過,受那樣的苦刑。當時小鬼叫釋迦牟尼佛和另外一個同伴,要他們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來作繩子拉車,非常痛苦。釋迦牟尼佛就起了慈悲心,看到那個人痛苦,就對小鬼說,“我抽兩條筋,他不必抽啦!我代他抽一條。”那個小鬼就生氣,拿起狼牙棒,一棒就把他打死。這是果報,一念慈悲心,就這樣超越,他就出了地獄。

  你在地獄裏動一念慈悲心、一念清淨心,立刻就超越。所以,菩薩不入地獄度不了地獄衆生,這是願行相扶,所作所爲都能圓滿。有願無行,願是假的,是虛願,永遠不能兌現。有行無願,行畢竟會落空,沒有結果。願就是方向,就是目標。我有修行,可是沒有目標、方向,最後行到那裏去?所以佛在一切經裏常常教我們要願行相扶,以行填願,以願導行。願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,願純正,生命就有意義,生活就有價值。一個人在這一生中沒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方向,實在講,就是醉生夢死!不知道活著幹什麼,不知道一天到晚爲的是什麼,怎麼不痛苦?

  學佛,人生的目標方向是純正的,不爲自己,爲度衆生。換句話說,一切的努力都是爲了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不僅僅自己實踐佛的教訓,還要把他介紹給大衆,這樣願行當然就圓滿。念佛人,目標當然是求往生。求往生,心要真、要誠,不是口頭說說而已;口頭說說是沒有用處的,心意不誠。真求往生,要真做!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,要照做。換句話說,既然求往生,就要求上品上生。中國人常說“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”,上品不能往生,還能落個中品。如果你取法乎下,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,這個很靠不住。下下品得不到,這一生就空過。所以,要力爭上遊,不要跟世間人爭,要爭上上品。

 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,必須將叁經: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和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教訓做到。《阿彌陀經》講得雖然簡單,諸位要細細去讀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印光大師贊歎到極處。我們曉得,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,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,他對于《要解》贊歎,“即使是古佛再來爲《阿彌陀經》作一個注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”。這是贊歎到頂峰!許多人看到印光法師這個說法都懷疑,是不是印光法師贊歎得太過分了?《要解》我念過很多遍,也講過很多遍,據我自己體會,印祖講的一點都不過分,真是恰到好處。蕅益大師當年在世,他的身分沒露出來,不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。要是根據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贊歎,我們就能推想到,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也准是觀音菩薩再來的,否則就做不出這樣一部圓滿注解。《觀經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的著作;《妙宗鈔》是智者大師的注解。中國佛教裏傳說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中國人確實有福,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中國。

  這些教訓必須要研究,要把它實實在在的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,把經典的教訓,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處世、待人、接物的依靠。一切時,一切處,念念反省,永遠不離開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的教訓,這樣我們才真正能與彌陀、釋迦,乃至于十方一切諸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。這個緣就太殊勝、太圓滿了,必定能生淨土,一定能得上品。有人要問,你有什麼把握往生?有什麼憑據你能得到上品?這個就是!“經典”、“注解”就是我們上品上生的保證書。真正做到,就是在保證書上把自己的名字填進去。做不到,保證書拿在手中也沒有用處!一定要把它做到。要想做到,第一步要把經念熟。熟了才會記得,記得才能照做,記不得怎麼會做到?所以爲什麼先叫你熟讀,熟讀之後我們在一切時、ㄧ切處,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,念念都不會違背,這才是依教奉行,這才是受持經教。受持,絕對不是把經文一天念一遍、兩遍,是要把裏面的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。

  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