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愿品》里说得很好,“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菩提属于众生”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度众生的对象,就是“轮回诸趣众生类”。“速生我刹受安乐”。“速”是快速,实在讲,任何一个法门,没有比这个法门来得快速,可惜的是许多众生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。绝对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,是你自己不肯接受,那就没法子。佛希望你快快到极乐世界来受安乐。

  安乐是果。必定有“和”才有“平”,平后才有“安”,安后才有“乐”。今天这个社会,恰恰相反,原因在那里?人心不平。为什么不平?大家不能和睦相处。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佛菩萨的道场,佛教我们修六和敬,六和敬就是安乐的基础。什么时候修?现在就要修。别人不修,我要修。那一个人修那一个人就得安乐;不修就得不到安乐,这很重要。所以,我教导初学同修,学佛一定要“内养五德,外修六和”,这才是佛弟子!佛弟子要像佛。五德是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佛的心温厚,温和厚道。善良。恭慎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恭敬,小心谨慎,这是他处世的态度。节俭不浪费。对人对事对物知道忍让。我们要记住,要在生活中学习,使我们也具有诸佛菩萨的德行。与大众相处一定要以六和敬,我们道场常常讲六和敬,希望同修们必须把它做到,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具足了。到达极乐世界,决定一生成佛。这是殊胜超绝,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。

  “常运慈心拔有情”。“常”是时间上没有间断。“度尽无边苦众生”。无边讲空间。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是一切时、一切处从无间断。这个慈心是从清净、平等生出来的,所以称为大慈大悲。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,都是阿弥陀佛度脱的对象。末后讲“苦众生”,专指三途六道。所以,这八句确确实实是四十八愿的核心。四十八愿就是这八句的展开而已,四十八愿浓缩就是这八句。以上是法藏比丘在老师面前发的弘愿,后面这一首显示他坚固的决心。他所发的大愿一定要做到,求佛为他作证明。

  我行决定坚固力。

  这句中,每一个字都非常肯定、坚定,一点疑惑都没有。

  唯佛圣智能证知。

  法藏比丘发的愿只有佛知道,只有佛能为他作证明。显示他的愿真实深广,与其他诸佛在因地发愿确实不相同,所以我们学佛,阿弥陀佛是最好的典型,最佳的模范。我们今天依阿弥陀佛来塑造自己,看看他是怎样存心,我要学他;他怎么发愿,我也学他;他怎么修行,我也学他。这样的人跟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同志,那有不在一起的道理。这就保证决定往生。末后这一句很难得。

  纵使身止诸苦中。如是愿心永不退。

  这个难得!绝大多数修行人不容易证果,不容易成就,病根都在退转。受不起折磨,有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心,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就?你看看阿弥陀佛发的愿,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鼎,他也不退心。经文后面还有说他的“诸苦”,确确实实是这个意思。这样才能成就,才是真正请佛来为他证明。没有这样坚固的愿心,何必要求佛证明。我们能不能受得了这些折磨?阿弥陀佛有没有受折磨?给诸位说,有。为什么会受折磨?因为他要普度众生,到人间来度众生,要现人身;到畜生道度畜生,就要现畜生身;到地狱道度众生,要受地狱身。要现同类身,和那些众生生活方式完全相等,你受得了受不了?这就是菩萨所讲的“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”。他入地狱干什么?去教化地狱众生,劝他们回头是岸,改过自新。不现同类身,度不了那些众生。

  我们在小乘经里看到,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经在火车地狱。那个火车不像我们的火车,它是铁车,完全烧红,从身上辗过,受那样的苦刑。当时小鬼叫释迦牟尼佛和另外一个同伴,要他们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来作绳子拉车,非常痛苦。释迦牟尼佛就起了慈悲心,看到那个人痛苦,就对小鬼说,“我抽两条筋,他不必抽啦!我代他抽一条。”那个小鬼就生气,拿起狼牙棒,一棒就把他打死。这是果报,一念慈悲心,就这样超越,他就出了地狱。

  你在地狱里动一念慈悲心、一念清净心,立刻就超越。所以,菩萨不入地狱度不了地狱众生,这是愿行相扶,所作所为都能圆满。有愿无行,愿是假的,是虚愿,永远不能兑现。有行无愿,行毕竟会落空,没有结果。愿就是方向,就是目标。我有修行,可是没有目标、方向,最后行到那里去?所以佛在一切经里常常教我们要愿行相扶,以行填愿,以愿导行。愿是我们一生努力的目标方向,愿纯正,生命就有意义,生活就有价值。一个人在这一生中没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方向,实在讲,就是醉生梦死!不知道活著干什么,不知道一天到晚为的是什么,怎么不痛苦?

  学佛,人生的目标方向是纯正的,不为自己,为度众生。换句话说,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不仅仅自己实践佛的教训,还要把他介绍给大众,这样愿行当然就圆满。念佛人,目标当然是求往生。求往生,心要真、要诚,不是口头说说而已;口头说说是没有用处的,心意不诚。真求往生,要真做!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法,要照做。换句话说,既然求往生,就要求上品上生。中国人常说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,上品不能往生,还能落个中品。如果你取法乎下,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,这个很靠不住。下下品得不到,这一生就空过。所以,要力争上游,不要跟世间人争,要争上上品。

 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,必须将三经: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和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教训做到。《阿弥陀经》讲得虽然简单,诸位要细细去读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。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印光大师赞叹到极处。我们晓得,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,印光大师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的话,他对于《要解》赞叹,“即使是古佛再来为《阿弥陀经》作一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”。这是赞叹到顶峰!许多人看到印光法师这个说法都怀疑,是不是印光法师赞叹得太过分了?《要解》我念过很多遍,也讲过很多遍,据我自己体会,印祖讲的一点都不过分,真是恰到好处。蕅益大师当年在世,他的身分没露出来,不晓得他是什么人再来的。要是根据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,我们就能推想到,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,也准是观音菩萨再来的,否则就做不出这样一部圆满注解。《观经四帖疏》是善导大师的著作;《妙宗钞》是智者大师的注解。中国佛教里传说,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,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中国人确实有福,感得诸佛菩萨应化在中国。

  这些教训必须要研究,要把它实实在在的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,把经典的教训,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处世、待人、接物的依靠。一切时,一切处,念念反省,永远不离开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教训,这样我们才真正能与弥陀、释迦,乃至于十方一切诸佛同心、同愿、同德、同行。这个缘就太殊胜、太圆满了,必定能生净土,一定能得上品。有人要问,你有什么把握往生?有什么凭据你能得到上品?这个就是!“经典”、“注解”就是我们上品上生的保证书。真正做到,就是在保证书上把自己的名字填进去。做不到,保证书拿在手中也没有用处!一定要把它做到。要想做到,第一步要把经念熟。熟了才会记得,记得才能照做,记不得怎么会做到?所以为什么先叫你熟读,熟读之后我们在一切时、ㄧ切处,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在经上怎么教我们,念念都不会违背,这才是依教奉行,这才是受持经教。受持,绝对不是把经文一天念一遍、两遍,是要把里面的教训在日常生活中做到。

  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