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同堂,這是證明他過去生中,叁種布施都修得大,修得廣,才有這麼大的福報。因此,我們不要羨慕別人,人家修而我們沒修。你修也可以得到;你不肯修,那有什麼法子。真正明白事實真相,不要羨慕人。人家得果報,皆是修來的;我們好好的修因,將來的果報還要超過他。

  “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”,這一句是講法藏比丘後天的勤學。有好的禀賦,又肯真正用功勤學,所以他成就殊勝。“信”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告訴我們:第一、“信自己”。信自己有佛性,信自己性德與諸佛沒有兩樣。特別是信自己依本經修學,決定能往生不退成佛。這很重要,要建立這樣的信心。第二、“信他”。“他”指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是真實的,佛不打妄語,佛沒有理由欺騙我們,我們對他的話要完全相信,決定不懷疑,要相信阿彌陀佛度衆生的真實大願。這部經是兩尊佛說的,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,阿彌陀佛親自宣講的也不少。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。所以,我們對于佛的開示,要能信受奉行。信了以後當然要解。“解”不是研究。佛的意思,不是我們研究研究就明了了,沒有那麼容易。我是凡夫,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,你能明了嗎?一個普通人的意思,我們都搞不清楚,佛的意思怎麼能搞清楚?

  由此可知,“解”不能靠研究,不能落在心意識裏。用心意識,決定不能解如來真實義,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,往往錯解了,所以佛門裏常說“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”。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諸佛都大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。照著文字來解釋,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講錯了。佛的意思在那裏?意在言外。這就難解了!意既然是在言外,在文字之外,也不離文字,也不是文字。因爲不是文字,所以你要能體會。用什麼體會?用清淨心體會。佛心清淨,正像六祖在《壇經》裏說的,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”佛心中一念不生,你也做到一念不生,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。

  我們要如何解經裏的大義?要修覺、正、淨。你修得一分,就解一分真實義;你修得兩分,就解二分真實義。佛門的教科書很特別,從初學一直到成佛,就用一部經典,一本書從初發心念到成佛。不像世間學校的教科書,一年級的課本,二年級就不適用,二年級的課本,叁年級也不適用。佛法不是如此,就是這一部經典,從一年級念到五十一年級,還是念這一本。妙在每一個階段,“解”的意義都不同,所以“經”根本沒有意義。正因爲它沒有意義,所以它又具足無量義,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淺,能理解多少,與自己的清淨心和自己的覺正淨成正比。所以,我們要真正能理解如來真實義,沒有別的,老實念佛,念到心地清淨,自然就理解了。《華嚴經》說:“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。”我們學佛的同修要牢牢記住,佛教的經典沒有人說,世間極聰明智慧的人也不懂,也不能解。什麼人能解?有修有證的人。換句話說,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才行。佛是什麼心?就是經題上講的“清淨心”,沒有絲毫染汙;“平等心”,沒有是非人我;“大慈悲心”,對一切衆生視若自己,這是佛心。不是佛心,怎麼能解佛義?這是教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解義。

  “明記”。“明”是明了,是智慧;“記”是記憶,不會忘記。“悉皆第一”是極優秀的,品德學術都第一。記憶很重要,如果記不得,怎麼能修行。佛的教訓都能記得,才能在生活中,起心動念處拿來作爲修正的標准。如果都記不得,那就沒有法子修了。實在講,記憶的訓練,愈年輕愈好,叁十歲以後就相當困難,四十歲以後就沒法子,因爲修學的年齡過去了。中國古人懂得這個道理。人一生中,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十二歲以前,所以中國的小學從七歲到十二歲,就善用天生的特性—記憶力好,凡是需要記的文字,都在這個階段完成,讓你去念,去背。以後到八、九十歲要應用的時候,還能隨手拈來,不需要查書,甚至于第幾頁第幾行,都記得清楚。

  李炳南老居士寫文章,引經據典,不需要查資料,隨手就寫出來,我們都很佩服。他告訴我們,這是小時候跪磚頭得來的好處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現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,帶給我們許多災難、痛苦。不但寫一篇文章想找一點資料找不到,不曉得需要的資料在那裏,更不要說是查資料,查不到。這多苦!這是教學錯誤。

  經文到此,介紹法藏比丘在求學的階段品學兼優,天資好,又肯努力。下文再介紹更殊勝,別的學生所沒有的。

  “又有殊勝行願,及念慧力,增上其心,堅固不動”,這是法藏比丘獨有的。“殊勝行願”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願。“及念慧力”就是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“五根、五力”。五根、五力的條目都是信、淨、念、定、慧。此地只說兩條,兩條就概括了五條。人家的信有根、有力。有根有力,就不會動搖,不會見異思遷。今天我們修淨土法門,念“阿彌陀佛”,有個人告訴你,這是老太婆教,是沒有程度的人修的;你這麼聰明,知識程度這麼高,怎麼學這法門。你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那應該學什麼法門?應該學禅、學密、學教,于是心就動了。爲什麼會動?“信”,沒有根也沒有力,常常見異思遷,結果一生一無所成,真可惜。要想得到根與力,相當不容易,前面的叁科決定要修學圓滿。第一是“四念處”,是智慧。簡單的講就是看破,宇宙人生,他看破了。第二是“四正勤”,是精進。第叁是“四如意足”,是放下。如意就是自在,身心世界、世出世法一切放下,放下就自在,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,“增上其心”。“堅固不動”就是不退轉。彌陀在因地初發心,能這樣做,所以他有那麼殊勝的成就。跟他比一比,我們今天發的是什麼心?露水道心!禁不起考驗的。他發的是真心,處處都值得我們效法,值得我們學習。我們看了要跟他學。

  叁十七道品,前面的叁科十二品是基本佛法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那一宗、那一派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,都一定要修學的。如果不認真修學,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。這才曉得它的重要性,沒有前面的基礎不能往生。這叁科在此處是必要的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前面叁科都圓滿了。《阿彌陀經》上就從五根、五力講起。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,前面叁科已經畢業了。在我們現階段,這叁科非常重要,決定不能疏忽。

  也許有同修要問: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太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也沒聽過經,老實念佛,居然往生了。這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她修成了嗎?她都修成了。她怎麼修成的?老實念佛就都修成了。前面說過,四念處是看破。她雖然不懂四念處,但她看破了,她覺得這世界沒有意思,她沒有留戀,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她放下一切,老實念佛。這叁科十二道品,她以一句佛號圓修了,圓修圓證。不像我們著相,天天講,講的還不錯,一條也沒有做到。人家什麼都不懂,條條都做到了。我們要仔細去觀察。

  “修行精進,無能踰者”,這兩句是贊歎。贊歎法藏比丘出家之後跟他的老師認真修行,精進不退,同學中他是第一名。“踰”是超越。沒有人超過他,他是第一用功。

  這一品經文是法藏爲我們初學、初發心的人,做了一個榜樣。以下的經文說他贊佛、發願,是他修學具體的成就。

  往詣佛所。頂禮長跪。向佛合掌。即以伽他贊佛。發廣大願。

  “往詣佛所”。法藏比丘到老師那裏,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佛。“頂禮長跪,向佛合掌”是禮節。“頂禮”是最敬禮。“禮”是有節度的,不能過之,也不能不及。超過了就顯得巴結,不及就顯得傲慢。譬如,現在國家製定的禮儀,最敬禮是叁鞠躬。我們自己覺得叁鞠躬還不足以表現恭敬,我行四鞠躬,這就錯了,這是失禮,就顯得谄媚、巴結。或者以爲我恭敬心具足,一鞠躬就可以了,何必叁鞠躬;恭敬心是一樣的,但顯得傲慢。所以,禮是有節度的,不能超過,也不能不及,這才合禮。

  佛門的最敬禮是頂禮—五體投地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看到經文上的句子,看到出家人對佛菩薩、對法師頂禮,我就很不贊成。我想:我們是現代人,這種禮節是滿清以前的,從前人見皇帝叁跪九叩首,現在見總統叁鞠躬,現代人何必還要用古老的禮節,儀式是應該隨著時代修正,才能普遍爲這個時代所接受。這確實是必要的。因此,我們在大衆中行禮,儀式確實是要改進,可是在佛門裏,大家習慣了,也就保留了。不但在中國保留,在外國也保留。保留也有道理,因爲佛門的禮拜是修行的一種方法,一般人不曉得。禮拜的時候心地清淨,這是淨。心地真誠,真誠心裏一念不生,沒有妄想,是修定。同時身體每一個部位也都運動到,比太極拳的效果更好,所以這種修行方法非常高明。

  禮拜是極高明的養生術。養心,心要靜。養身,身要動。要活就要動,不動就不能活。所以,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,每一個動作精確做到,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。身是動的,心是靜的。養心要靜,養身要動,都做到了。現在佛門裏,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禮拜的道理。我最初學佛,頭叁年沒有拜過佛。因爲不曉得其中道理,只認爲禮節不必學古人,要學現代的,所以很固執。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,我一天拜八百拜。這個方法養身又養心,我們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,一天至少拜叁百拜,能真正如法,叁個月就收效果,身心健康。所以,禮拜的方式保存下來是有道理的。我從前看到人家這樣拜佛,我懷疑。法師說不出拜佛的道理,當時我就不能接受。現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人家來問爲什麼拜佛,我把這番道理說出來,他回家就肯拜,因爲他要自己身心健康。這是傳授給他最高明的養生術,比任何體操都好,確實都好。這就了解佛法,日常生活都是修行,禮節也是修行,也都是養生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禮儀的意義。

  “長跪”是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