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世是王子的身分,也是“弃国捐王,行作沙门”,修道去了。在历代还有不少例子,我们熟知的安世高,他译的经典我们很喜欢读,是早期译经法师中最杰出的一位。他是安息国的王太子,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。他父亲是国王,父亲死了以后,他继承王位,只做了半年的国王,就把王位让给叔叔,出家修道。他跟中国人很有缘分,道业修成之后在中国弘法,以后死在中国,对于中国佛教有很大的贡献。在中国翻译经的法师很多,早期安世高,以后有鸠摩罗什、玄奘大师,这是三位最杰出的译经师。安世高是其中的一位,也是“弃国捐王”。

  诸位想想,这些人不是傻瓜,不迷惑,也不是精神有问题。王位、弘法,两者比较,弘法利生比统治一国好,当然要选择好的。现在有些小孩发心出家,家里人想尽方法阻挠,不知道这个行业之好,比国王、比总统的功德大得多。总统有任期,国王是终身职,他们都舍弃了。你想想看,这个世界到底那一种行业最有价值,最有意义,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去做?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,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,出家责任之重,超过作帝王,超过当总统。既然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责任,如果没有尽心尽力做好,罪过就无量无边。

 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李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,这故事是真是假,我们不去管它。他说,有一位医生替人看病,结果是看一个就死一个,冤死了不少人,所谓“庸医杀人”。他死了以后被阎罗王判入十八层地狱,很不服气,他说:“我不是有心害他们的,是我的医术不高明,用错药,分量用得不对。他们死了,虽然我有过失,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,怎么把我判到十八层地狱。”所以跳脚,很不服气。那里知道他脚底下有声音说:“老兄,你不要跳脚,你一跳,灰尘都落在我身上。”他想,难道十八层底下还有十九层?底下的说:“我是在十九层!”他问:“老兄,你是干什么的?”答说:“我是教书的。”意思就是说,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要重。我们出家,要肩负起佛陀的教育。如果把众生导入迷信,恐怕要下二十层地狱,比十九层还要严重。这很可怕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谨慎。

  由此可知,这一段经文确实赞叹出家的功德。佛法的事业殊胜无比,责任太大,不容易做好;做不好,罪过比什么都重。中国俗话常说“地狱门前僧道多”,世间其他行业堕地狱的机会少,出家人堕地狱的机会非常多。因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,十方众生恭恭敬敬供养你,对你是什么样的期望?你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是你的责任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起码我没害人。虽没有害人,还是要堕二十层地狱,因为未能尽到应尽的职责。这就说明出家是第一殊胜,也是最为艰难困苦。修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,要遵守佛教我们的原则、方法,要先断烦恼,再学法门,弘法利生。

  “四弘誓愿”就是为我们指出一条修学的次第:首先是“发心”;发心之后先“断烦恼”;烦恼断了之后再“学法门”;最后“圆成佛道”。四弘誓愿把修学次第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我们应当觉悟。在本经里,从法藏比丘初发心,一直到他修行证果,建造西方极乐世界,普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,都讲得清楚明白。我们要学佛,确实这一部经就够了。我们应该怎么发心,怎样修学,什么样的顺序,什么样的次第,你照著学准没错,这是这部经的好处。广说的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从信、解、行、证,按照顺序讲解,但是经文太长,不容易学习。这部经是《华严经》的浓缩,《华严经》的精华,它的次第跟《华严经》没有两样,经文简单扼要,容易修学。

  修菩萨道。高才勇哲。与世超异。信解明记。悉皆第一。又有殊胜行愿。及念慧力。增上其心。坚固不动。修行精进。无能踰者。

  这段文是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学的状况。他的身分、发心,以及学佛的因缘,前面都介绍过了。里面含的意义非常深,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。此段经文,表面上看是赞叹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学,实际上含的意义比赞叹还要深远。这才是诸佛大慈大悲,普度众生究竟成佛的深义。

  “修菩萨道”。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菩萨道。佛对一切众生,说明宇宙有情的状况。“有情”就是有感情,有情识。这类众生的生活状况,归纳起来有九大类,称之为九界众生。这九大类是指大的差别。“菩萨”在九大类里是最幸福、最快乐、最圆满的一类。

  法藏比丘发心要作佛,佛是由菩萨道圆满成就的,修菩萨道就是学菩萨,要作菩萨。我们今天发心学佛,目的何在?值得我们深深反省。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萨道?如果不是修菩萨道,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可能。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。不但是菩萨法界,而且是普贤菩萨法界,是菩萨界里第一无比殊胜。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,如果跟他们不是同类,到那个地方也会被排挤出来。这点很重要,要知道什么是菩萨道。

  凡夫讲六道:三善道、三恶道。六道之外有声闻道、缘觉道、菩萨道、佛道,总称之为十法界。“菩萨”是梵语的音译,意思是觉悟。“菩萨道”就是觉道,觉悟之道。对于自己、环境、人生、宇宙都能觉而不迷,这才称“菩萨”。换句话说,修菩萨道就是要修觉悟的心。如何真正能做到“觉不迷”?觉不迷,当然就“正不邪”、“净不染”,这是一而三,三而一的关系。只要得到一个,三个同时都得到。所以,修觉心是菩萨,修正心(正知正见)是菩萨,修清净心也是菩萨,菩萨的心是觉、是正、是净。因修觉、正、净有功夫浅深的差别,才有菩萨位次的不同。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皆是觉、正、净程度上不相同。净宗修行偏重在清净心,就是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。最极清净的是十地以上菩萨。等觉菩萨跟佛比,还没有完全清净。即使十信位的菩萨、十住位的菩萨比起我们的心,也显出他们是最极清净。我们要晓得菩萨位次是这么来的,并不是真有位次。

  这里经文是告诉我们,法藏比丘发心之后真修,要注意的是我们发心之后,是不是真修。现在有不少同修,每天念很多遍《无量寿经》,佛号念好多万声,再加上拜佛,算不算真修?形式上有点像,样子有点像,实质要看你的心,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,一年比一年清净。换句话说,你的妄想、烦恼是不是天天在减少。天天减少不容易!一年比一年少、一个月比一个月少,烦恼轻,智慧长,这才是修菩萨道。念佛、诵经、拜佛是手段。妄想、烦恼少了,心地清净、智慧增长,是结果,是成绩。天天拜佛、念佛、念经,心里的烦恼不但没减少,还增加,这就是等于天天在念书,考试都不及格。这没有用,没有成绩。下功夫,一定要有成绩,才是真正的菩萨道。如果拿不出成绩来,就不是修菩萨道。我们一定要清楚,要认真学习。法藏修菩萨道是真正作菩萨。

  此地还得跟诸位同修说明,怕大家看到经文产生误会,以为一定要像地藏菩萨、观音菩萨那个样子才是菩萨,这样想法就完全错了。实在讲,菩萨就是我们自己,就是一切众生。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没有两样,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分别、不执著,生活、工作没有烦恼。各行各业都有菩萨,在这世间有当国王的、有作大臣的、有工商界的。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菩萨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,男女老少。不但佛门有菩萨,外道也有菩萨。菩萨在外道示现外道身,所以基督教的牧师、天主教的神父,也有一些是菩萨化身,我们不认识。他说的是正法,他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。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作最好的榜样,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。

 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,才晓得我们“作菩萨”应该怎么做。有家庭主妇菩萨、有学生菩萨、有教员菩萨,可见作菩萨不一定要出家。菩萨都出家了,世界上的行业模范还有谁去做?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,出家的菩萨只有五个人,其余都是在家的菩萨。中国有四大名山,这四位大菩萨里,只有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身,观音、文殊、普贤都是在家的身分,说明在家菩萨多,出家菩萨少。明了这个事实,才知道怎样学菩萨道,怎样修菩萨行。能把这部经典所讲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都用在生活中、工作上、处世待人接物里,就是菩萨。不必改行换业,应用在你本来的行业上,譬如你是做生意的,就是商人菩萨;你若从政,就是宰官菩萨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学,其德用真正是广大无边。

  “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”,这是讲法藏的天赋,一般人没有办法强学的。我们常讲禀赋、天资。天赋不好,后天只要能勤学也可以弥补。《阿弥陀经》前面十六位尊者,有天赋好的,像舍利弗尊者,有天资很差的,如周利槃陀伽。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学有关系,禀赋也是果报,有果必有因,因是前世所修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一个人命中有财富是果报。我们常说“人各有命”,没有这个命,不能强求,求不到的。强盗、小偷抢来的钱,还是果报。不相信,你去抢抢看,你抢不到的,因为你命里没有这些钱。实在是冤枉!因为命里有的,他不偷不抢还是来;命里没有的,偷也偷不来,抢也抢不来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。

  财富的果报是过去生中修“财布施”得来的。他从前有修因,这一生就有果报。前一生修法布施,这一生得聪明智慧,我们称“禀赋”。“高才勇哲”一句,就晓得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,广修法布施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。身体健康是“无畏布施”的果报。所以,佛教我们三种布施都要修,果报就圆满。在中国,这三种果报具足圆满的不多。大富大贵、高才勇哲,又健康长寿,这是真正有福。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,真的聪明,有智慧,又长寿,五代同堂。书画里有一枚图章是“古希天子”,那是他的图章,自古以来希有的天子!那一代皇帝也没有过五代同堂的。他五代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