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世是王子的身分,也是“棄國捐王,行作沙門”,修道去了。在曆代還有不少例子,我們熟知的安世高,他譯的經典我們很喜歡讀,是早期譯經法師中最傑出的一位。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,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。他父親是國王,父親死了以後,他繼承王位,只做了半年的國王,就把王位讓給叔叔,出家修道。他跟中國人很有緣分,道業修成之後在中國弘法,以後死在中國,對于中國佛教有很大的貢獻。在中國翻譯經的法師很多,早期安世高,以後有鸠摩羅什、玄奘大師,這是叁位最傑出的譯經師。安世高是其中的一位,也是“棄國捐王”。

  諸位想想,這些人不是傻瓜,不迷惑,也不是精神有問題。王位、弘法,兩者比較,弘法利生比統治一國好,當然要選擇好的。現在有些小孩發心出家,家裏人想盡方法阻撓,不知道這個行業之好,比國王、比總統的功德大得多。總統有任期,國王是終身職,他們都舍棄了。你想想看,這個世界到底那一種行業最有價值,最有意義,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去做?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,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,出家責任之重,超過作帝王,超過當總統。既然肩負起利益一切衆生的責任,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做好,罪過就無量無邊。

  從前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,李老師講過一個小故事,這故事是真是假,我們不去管它。他說,有一位醫生替人看病,結果是看一個就死一個,冤死了不少人,所謂“庸醫殺人”。他死了以後被閻羅王判入十八層地獄,很不服氣,他說:“我不是有心害他們的,是我的醫術不高明,用錯藥,分量用得不對。他們死了,雖然我有過失,也不至于這麼大的罪,怎麼把我判到十八層地獄。”所以跳腳,很不服氣。那裏知道他腳底下有聲音說:“老兄,你不要跳腳,你一跳,灰塵都落在我身上。”他想,難道十八層底下還有十九層?底下的說:“我是在十九層!”他問:“老兄,你是幹什麼的?”答說:“我是教書的。”意思就是說,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要重。我們出家,要肩負起佛陀的教育。如果把衆生導入迷信,恐怕要下二十層地獄,比十九層還要嚴重。這很可怕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謹慎。

  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確實贊歎出家的功德。佛法的事業殊勝無比,責任太大,不容易做好;做不好,罪過比什麼都重。中國俗話常說“地獄門前僧道多”,世間其他行業墮地獄的機會少,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非常多。因爲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,十方衆生恭恭敬敬供養你,對你是什麼樣的期望?你要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是你的責任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起碼我沒害人。雖沒有害人,還是要墮二十層地獄,因爲未能盡到應盡的職責。這就說明出家是第一殊勝,也是最爲艱難困苦。修學的過程中要有耐心,要遵守佛教我們的原則、方法,要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弘法利生。

  “四弘誓願”就是爲我們指出一條修學的次第:首先是“發心”;發心之後先“斷煩惱”;煩惱斷了之後再“學法門”;最後“圓成佛道”。四弘誓願把修學次第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應當覺悟。在本經裏,從法藏比丘初發心,一直到他修行證果,建造西方極樂世界,普度一切衆生圓成佛道,都講得清楚明白。我們要學佛,確實這一部經就夠了。我們應該怎麼發心,怎樣修學,什麼樣的順序,什麼樣的次第,你照著學准沒錯,這是這部經的好處。廣說的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從信、解、行、證,按照順序講解,但是經文太長,不容易學習。這部經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它的次第跟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,經文簡單扼要,容易修學。

  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又有殊勝行願。及念慧力。增上其心。堅固不動。修行精進。無能踰者。

  這段文是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修學的狀況。他的身分、發心,以及學佛的因緣,前面都介紹過了。裏面含的意義非常深,值得我們深思和效法。此段經文,表面上看是贊歎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學,實際上含的意義比贊歎還要深遠。這才是諸佛大慈大悲,普度衆生究竟成佛的深義。

  “修菩薩道”。我們要清楚什麼是菩薩道。佛對一切衆生,說明宇宙有情的狀況。“有情”就是有感情,有情識。這類衆生的生活狀況,歸納起來有九大類,稱之爲九界衆生。這九大類是指大的差別。“菩薩”在九大類裏是最幸福、最快樂、最圓滿的一類。

  法藏比丘發心要作佛,佛是由菩薩道圓滿成就的,修菩薩道就是學菩薩,要作菩薩。我們今天發心學佛,目的何在?值得我們深深反省。我們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薩道?如果不是修菩薩道,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可能。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。不但是菩薩法界,而且是普賢菩薩法界,是菩薩界裏第一無比殊勝。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,如果跟他們不是同類,到那個地方也會被排擠出來。這點很重要,要知道什麼是菩薩道。

  凡夫講六道:叁善道、叁惡道。六道之外有聲聞道、緣覺道、菩薩道、佛道,總稱之爲十法界。“菩薩”是梵語的音譯,意思是覺悟。“菩薩道”就是覺道,覺悟之道。對于自己、環境、人生、宇宙都能覺而不迷,這才稱“菩薩”。換句話說,修菩薩道就是要修覺悟的心。如何真正能做到“覺不迷”?覺不迷,當然就“正不邪”、“淨不染”,這是一而叁,叁而一的關系。只要得到一個,叁個同時都得到。所以,修覺心是菩薩,修正心(正知正見)是菩薩,修清淨心也是菩薩,菩薩的心是覺、是正、是淨。因修覺、正、淨有功夫淺深的差別,才有菩薩位次的不同。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皆是覺、正、淨程度上不相同。淨宗修行偏重在清淨心,就是心地清淨的程度不同。最極清淨的是十地以上菩薩。等覺菩薩跟佛比,還沒有完全清淨。即使十信位的菩薩、十住位的菩薩比起我們的心,也顯出他們是最極清淨。我們要曉得菩薩位次是這麼來的,並不是真有位次。

  這裏經文是告訴我們,法藏比丘發心之後真修,要注意的是我們發心之後,是不是真修。現在有不少同修,每天念很多遍《無量壽經》,佛號念好多萬聲,再加上拜佛,算不算真修?形式上有點像,樣子有點像,實質要看你的心,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,一年比一年清淨。換句話說,你的妄想、煩惱是不是天天在減少。天天減少不容易!一年比一年少、一個月比一個月少,煩惱輕,智慧長,這才是修菩薩道。念佛、誦經、拜佛是手段。妄想、煩惱少了,心地清淨、智慧增長,是結果,是成績。天天拜佛、念佛、念經,心裏的煩惱不但沒減少,還增加,這就是等于天天在念書,考試都不及格。這沒有用,沒有成績。下功夫,一定要有成績,才是真正的菩薩道。如果拿不出成績來,就不是修菩薩道。我們一定要清楚,要認真學習。法藏修菩薩道是真正作菩薩。

  此地還得跟諸位同修說明,怕大家看到經文産生誤會,以爲一定要像地藏菩薩、觀音菩薩那個樣子才是菩薩,這樣想法就完全錯了。實在講,菩薩就是我們自己,就是一切衆生。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我們沒有兩樣,所不同的就是他們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生活、工作沒有煩惱。各行各業都有菩薩,在這世間有當國王的、有作大臣的、有工商界的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菩薩散布在社會各個階層,男女老少。不但佛門有菩薩,外道也有菩薩。菩薩在外道示現外道身,所以基督教的牧師、天主教的神父,也有一些是菩薩化身,我們不認識。他說的是正法,他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。佛菩薩爲一切衆生作最好的榜樣,令一切衆生向他學習。

 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實真相,才曉得我們“作菩薩”應該怎麼做。有家庭主婦菩薩、有學生菩薩、有教員菩薩,可見作菩薩不一定要出家。菩薩都出家了,世界上的行業模範還有誰去做?所以我們在五十叁參裏看到,出家的菩薩只有五個人,其余都是在家的菩薩。中國有四大名山,這四位大菩薩裏,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身,觀音、文殊、普賢都是在家的身分,說明在家菩薩多,出家菩薩少。明了這個事實,才知道怎樣學菩薩道,怎樣修菩薩行。能把這部經典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都用在生活中、工作上、處世待人接物裏,就是菩薩。不必改行換業,應用在你本來的行業上,譬如你是做生意的,就是商人菩薩;你若從政,就是宰官菩薩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學,其德用真正是廣大無邊。

  “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”,這是講法藏的天賦,一般人沒有辦法強學的。我們常講禀賦、天資。天賦不好,後天只要能勤學也可以彌補。《阿彌陀經》前面十六位尊者,有天賦好的,像舍利弗尊者,有天資很差的,如周利槃陀伽。禀賦與過去生中的修學有關系,禀賦也是果報,有果必有因,因是前世所修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個人命中有財富是果報。我們常說“人各有命”,沒有這個命,不能強求,求不到的。強盜、小偷搶來的錢,還是果報。不相信,你去搶搶看,你搶不到的,因爲你命裏沒有這些錢。實在是冤枉!因爲命裏有的,他不偷不搶還是來;命裏沒有的,偷也偷不來,搶也搶不來。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

  財富的果報是過去生中修“財布施”得來的。他從前有修因,這一生就有果報。前一生修法布施,這一生得聰明智慧,我們稱“禀賦”。“高才勇哲”一句,就曉得法藏比丘在過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,廣修法布施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。身體健康是“無畏布施”的果報。所以,佛教我們叁種布施都要修,果報就圓滿。在中國,這叁種果報具足圓滿的不多。大富大貴、高才勇哲,又健康長壽,這是真正有福。在中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,真的聰明,有智慧,又長壽,五代同堂。書畫裏有一枚圖章是“古希天子”,那是他的圖章,自古以來希有的天子!那一代皇帝也沒有過五代同堂的。他五代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