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解行都圆满了。“足”就是圆满、满足,没有丝毫欠缺。故称为“明行足”。

  第五个德号:

  善逝。

  “善”是善巧。“善逝”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诸佛如来证得的大涅槃称“无住涅槃”。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这才是善巧。小乘人证得涅槃,他就入涅槃,入进去就出不来。虽入涅槃,但是不巧妙、不善,有体无用。大乘诸佛如来非常的善巧,也就是有体有用,活活泼泼,这是“善逝”。换句话说,即世间而出世间。他活在世间,跟我们生活一样,但是他的心清净,丝毫不染著,这是善逝。小乘人心清净,他离开人们、城市,就清净。他到我们这儿来,心又不清净。佛与大菩萨跟我们在一起,心永远清净,身心都不染著,这是“善逝”。

  第六个德号:

  世间解。

  对于世间一切诸法,无论是“事、理、体、相、因、缘、果、报”等等,都通达明了,没有一样他不理解,故称“世间解”。这是赞叹他的辩才。

  第七个德号:

  无上士。

  “士”是读书人,就是知识分子。佛是知识分子里最上等的,没有比他更高的,故称为“无上士”,这是赞叹他的学问。

  第八个德号:

  调御丈夫。

  这是赞叹他教学的方法巧妙。“调”是调伏;“御”是统御,是驾御。他对于一切众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,能调理众生的情绪,指导一切众生修学,使一切众生对他心服口服。“丈夫”是赞叹,就是大丈夫。“大丈夫”跟中国人讲的“大英雄”,意思是相同的。一般人做不到的,他能做到,这才称之为丈夫,称之为英雄。所以,我们供养佛的大殿,称作“大雄宝殿”。世间无论是科学家、哲学家、宗教家,都没有能力断妄想,而佛有能力断妄想,就是我们做不到,他能做得到。六道凡夫没有能力断无明烦恼,他有能力断无明烦恼,故称为英雄,称为丈夫。

  第九个德号:

  天人师。

  佛不但是我们人间的导师,也是天人的老师。一般宗教不承认,骂释迦牟尼佛是魔鬼,可是他们的上帝对释迦牟尼佛很尊敬,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去讲经说法,佛经上有记载,所以“天人归仰”。九界导师,不但天人尊敬他为老师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都以佛为老师。

  第十个德号称:

  佛。世尊。

  “佛”是梵语,译成中文是“觉悟”。所谓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才能称之为佛,在此就不多说,我们在经题中解释过。具足这十种德号才称之为“世尊”。世间最值得大众尊敬的人称世尊,值得世间人对他尊敬。不是他觉得自己在世间是最尊最贵的,佛没有这个念头,佛的心目中,与一切众生平等。是我们大家对于这样一位具足圆满德行、无量智慧、无量才艺的善知识,自然生起尊敬之心,所以称他为“世尊”。

  这些名号都是从性德上建立的,任何一个人成佛,都具足这十种德号,所以不是某一尊佛的专称。只有“世间自在王”是专称,别人不能称的。像我们的本师“释迦牟尼”,是他一个人专称,其他的佛不是这个名称。这些都是属于佛学常识,我们要知道。不仅仅知道佛十种德号的意义,更重要的,这十种德号我们的自性也同样具足。这十大德能,佛有,我们也有。他有的,它现前,它起作用。我们虽有,不能现前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性德现在有障碍障住了,透不出来,起不了作用。佛教我们要把这些障碍去掉,我们自性里的智慧、德能就恢复作用,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教学的目的。

 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。

  看这段经文,就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福报很大。从什么地方看?从人的寿命长即知。释迦牟尼佛讲,娑婆世界众生,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,最短的时候是十岁,这是指一般平均年龄。人的寿命愈长,福报愈大;人的寿命愈短,福报愈小。佛当年出世,世间平均寿命是一百岁。这是可以相信的。我们在古书里看到夏、商、周,人的寿命都是一百多、九十多岁。我们现在是住在“减劫”,就是每隔一百年,人寿平均年龄降低一岁。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三千年,所以现在人平均寿命七十岁。世间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,人的寿命很长,他“教授四十二劫”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。世间自在王佛当年住世的时候,讲经说法四十二劫,可见人的寿命决不只四十二劫,这样的福报、因缘确实非常殊胜。

  佛菩萨的事业就是“教学”,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。实在讲,想发心出家,就是在世间各种行业里,选择这个行业。出家是个特殊的行业,跟世间种种行业不一样,是终身从事于教学的工作,而且是纯义务的事业。

  若是出家,但没有能力教学,怎么办?真正发心出家,而没有能力讲经说法,则做护持的工作,也是教学。就像一所学校,有教员、职员。只有教员,没有职员也不行,学校办不起来;有职员,没有教员,学校也办不起来。由此可知,教职员缺一不可。我们能把这点认识清楚,佛法才能久住在世间,才不至于断灭。教职员是一家人,功德是平等的,是整体的,不是个人的。法师天天讲经说法,没有人烧饭给他吃,他会饿死,什么也讲不出来。三天不吃饭,力气都没有了,还讲什么!他为什么能讲?有人烧饭,他才能讲,可见得在厨房烧饭跟法师讲经的功德,无二无别。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教学是一个组织,是一个团体,才能发挥教化众生的力量,绝对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。

  讲经说法的法师,决定不能轻视常住打杂的工人。少了他就不行,他是来庄严道场,护持道场的。常住里工作的人,也不要嫉妒法师。嫉妒法师,就是嫉妒自己,就是跟自己过不去。因为利益是整体的,功德是整体的,每个人把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,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,这个团体才真正发挥圆满的作用。这个作用就是“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”。时下的术语称“共识”,必须要建立共识,决定不能只求个人的利益。如果只求个人的利益,就不必要出家,不必到僧团里来。个人要想成佛、成菩萨,在家修行即能成就。本经一开端“贤护等十六正士”,就是在家的等觉菩萨,不必出家亦能成就。出家的责任是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无论站在那一个岗位,我们的职责是相同的。站在讲台上讲经说法是责任,每天搬桌椅、打扫环境也是责任,厨房里洗碗洗筷子也是责任。责任是相同的,绝对没有高下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。

  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,众生福报很大,因缘殊胜。佛菩萨的事业,僧团的事业,就是教学。说经讲道的场所,称为“道场”。至于修行是个人的事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如此。他四十九年说经讲道,至于怎么修行,也是各人自己的事。我们看《大藏经》里,释迦牟尼佛几时跟大家在一起打过佛七?找不到;几时跟大家参过禅?也没有看到。这些修行是在个人,所以从前佛的弟子在一起早晚课诵,就是三皈依。因为三皈依是共同的,不管是显教、密教,宗门、教下,它是修学最高的纲领“觉、正、净”。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课,就是念三皈依。佛在世的时候早晚课很简单,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复杂。我们现在用的三皈依仪式,是依照弘一大师从《戒经》里节录出来的。佛当年在世,皈依就是用这个仪式,简单而隆重,不像现在一般法师举行三皈依的时间,一个多钟点都做不完,那是后人订出的一套方法仪轨。佛当年在世,什么都简单,没有这些繁文缛节。这是说明僧团在世间的职责是教学,必定要认识清楚。这一段说明阿弥陀佛的因地,他遇到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说经讲道的因缘。

  有大国主。名世饶王。

  佛讲经时,有一位听众是国王的身分,“世饶王”是大家对他的尊称。“饶”是丰饶。可见得这个国家非常兴旺、繁荣,无论是文化或物产都非常丰足。饶就是丰足的意思,赞美国王执政的时期,老百姓安和乐利,真正过著圆满幸福的生活,所以对国王有这样的美称—世间最丰饶的国王。他常常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,听佛讲经说法。

  闻佛说法。欢喜开解。寻发无上真正道意。弃国捐王。行作沙门。号曰法藏。

  世饶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,以后他成佛了,就是阿弥陀佛。他听佛说法,真正觉悟。如果不觉悟,他怎么会改行?他不作国王,要当和尚,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。国王非常仁慈,为一国人造福,他把这个看作自己的责任,为国人谋幸福,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。学佛之后彻底觉悟,服务的对象不能只限于一国,一国人太少了,佛法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他真正觉悟、明了,他发这样的大愿心,这就是四弘誓愿所说的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他要贡献他的智慧、能力,为一切众生造福。发真正的道心,这是非常希有难得。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,顶多想到家庭的利益,能想到一族、一个乡里就很不容易。唯有真正觉悟的人,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的,一切众生与自己无二无别。为一切众生造福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是自己本分的责任,应当努力去做,这才是真正觉悟。

  要不是常常听佛讲经,他不会觉悟。常常听佛讲经,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也不会觉悟。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,所以听佛说法欢喜,逐渐逐渐开解了。由此可知,他不迷信,不是感情用事。他的发心是建立在对于一切法完全通达、明了、开解以后才发心的,这样发心是正确的,这样学佛的历程是正确的。不是感情用事,不是遭遇挫折、遭遇困难,对世间一切法灰心了,才去学佛的;这样佛教就消极。世饶王是积极,一点也不消极。出家修道,弘法利生,比作国王从事于政治更积极。国王是救一国人,这是救全世界,救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。那里是消极?像这些地方,我们要看清楚,才真正明了佛法的本质。我们也要学阿弥陀佛的发心,接著才见诸于行动。

  “弃国捐王”。他把王位让给别人,自己不做。释迦牟尼佛当年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