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解行都圓滿了。“足”就是圓滿、滿足,沒有絲毫欠缺。故稱爲“明行足”。
第五個德號:
善逝。
“善”是善巧。“善逝”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諸佛如來證得的大涅槃稱“無住涅槃”。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這才是善巧。小乘人證得涅槃,他就入涅槃,入進去就出不來。雖入涅槃,但是不巧妙、不善,有體無用。大乘諸佛如來非常的善巧,也就是有體有用,活活潑潑,這是“善逝”。換句話說,即世間而出世間。他活在世間,跟我們生活一樣,但是他的心清淨,絲毫不染著,這是善逝。小乘人心清淨,他離開人們、城市,就清淨。他到我們這兒來,心又不清淨。佛與大菩薩跟我們在一起,心永遠清淨,身心都不染著,這是“善逝”。
第六個德號:
世間解。
對于世間一切諸法,無論是“事、理、體、相、因、緣、果、報”等等,都通達明了,沒有一樣他不理解,故稱“世間解”。這是贊歎他的辯才。
第七個德號:
無上士。
“士”是讀書人,就是知識分子。佛是知識分子裏最上等的,沒有比他更高的,故稱爲“無上士”,這是贊歎他的學問。
第八個德號:
調禦丈夫。
這是贊歎他教學的方法巧妙。“調”是調伏;“禦”是統禦,是駕禦。他對于一切衆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,能調理衆生的情緒,指導一切衆生修學,使一切衆生對他心服口服。“丈夫”是贊歎,就是大丈夫。“大丈夫”跟中國人講的“大英雄”,意思是相同的。一般人做不到的,他能做到,這才稱之爲丈夫,稱之爲英雄。所以,我們供養佛的大殿,稱作“大雄寶殿”。世間無論是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都沒有能力斷妄想,而佛有能力斷妄想,就是我們做不到,他能做得到。六道凡夫沒有能力斷無明煩惱,他有能力斷無明煩惱,故稱爲英雄,稱爲丈夫。
第九個德號:
天人師。
佛不但是我們人間的導師,也是天人的老師。一般宗教不承認,罵釋迦牟尼佛是魔鬼,可是他們的上帝對釋迦牟尼佛很尊敬,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去講經說法,佛經上有記載,所以“天人歸仰”。九界導師,不但天人尊敬他爲老師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以佛爲老師。
第十個德號稱:
佛。世尊。
“佛”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覺悟”。所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才能稱之爲佛,在此就不多說,我們在經題中解釋過。具足這十種德號才稱之爲“世尊”。世間最值得大衆尊敬的人稱世尊,值得世間人對他尊敬。不是他覺得自己在世間是最尊最貴的,佛沒有這個念頭,佛的心目中,與一切衆生平等。是我們大家對于這樣一位具足圓滿德行、無量智慧、無量才藝的善知識,自然生起尊敬之心,所以稱他爲“世尊”。
這些名號都是從性德上建立的,任何一個人成佛,都具足這十種德號,所以不是某一尊佛的專稱。只有“世間自在王”是專稱,別人不能稱的。像我們的本師“釋迦牟尼”,是他一個人專稱,其他的佛不是這個名稱。這些都是屬于佛學常識,我們要知道。不僅僅知道佛十種德號的意義,更重要的,這十種德號我們的自性也同樣具足。這十大德能,佛有,我們也有。他有的,它現前,它起作用。我們雖有,不能現前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性德現在有障礙障住了,透不出來,起不了作用。佛教我們要把這些障礙去掉,我們自性裏的智慧、德能就恢複作用,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這是佛對一切衆生教學的目的。
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
看這段經文,就體會到那個時代的人福報很大。從什麼地方看?從人的壽命長即知。釋迦牟尼佛講,娑婆世界衆生,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,最短的時候是十歲,這是指一般平均年齡。人的壽命愈長,福報愈大;人的壽命愈短,福報愈小。佛當年出世,世間平均壽命是一百歲。這是可以相信的。我們在古書裏看到夏、商、周,人的壽命都是一百多、九十多歲。我們現在是住在“減劫”,就是每隔一百年,人壽平均年齡降低一歲。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叁千年,所以現在人平均壽命七十歲。世間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,人的壽命很長,他“教授四十二劫”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。世間自在王佛當年住世的時候,講經說法四十二劫,可見人的壽命決不只四十二劫,這樣的福報、因緣確實非常殊勝。
佛菩薩的事業就是“教學”,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。實在講,想發心出家,就是在世間各種行業裏,選擇這個行業。出家是個特殊的行業,跟世間種種行業不一樣,是終身從事于教學的工作,而且是純義務的事業。
若是出家,但沒有能力教學,怎麼辦?真正發心出家,而沒有能力講經說法,則做護持的工作,也是教學。就像一所學校,有教員、職員。只有教員,沒有職員也不行,學校辦不起來;有職員,沒有教員,學校也辦不起來。由此可知,教職員缺一不可。我們能把這點認識清楚,佛法才能久住在世間,才不至于斷滅。教職員是一家人,功德是平等的,是整體的,不是個人的。法師天天講經說法,沒有人燒飯給他吃,他會餓死,什麼也講不出來。叁天不吃飯,力氣都沒有了,還講什麼!他爲什麼能講?有人燒飯,他才能講,可見得在廚房燒飯跟法師講經的功德,無二無別。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教學是一個組織,是一個團體,才能發揮教化衆生的力量,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成就的。
講經說法的法師,決定不能輕視常住打雜的工人。少了他就不行,他是來莊嚴道場,護持道場的。常住裏工作的人,也不要嫉妒法師。嫉妒法師,就是嫉妒自己,就是跟自己過不去。因爲利益是整體的,功德是整體的,每個人把自己的能力都發揮出來,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工作做好,這個團體才真正發揮圓滿的作用。這個作用就是“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”。時下的術語稱“共識”,必須要建立共識,決定不能只求個人的利益。如果只求個人的利益,就不必要出家,不必到僧團裏來。個人要想成佛、成菩薩,在家修行即能成就。本經一開端“賢護等十六正士”,就是在家的等覺菩薩,不必出家亦能成就。出家的責任是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無論站在那一個崗位,我們的職責是相同的。站在講臺上講經說法是責任,每天搬桌椅、打掃環境也是責任,廚房裏洗碗洗筷子也是責任。責任是相同的,絕對沒有高下。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世間自在王佛出現在世間,衆生福報很大,因緣殊勝。佛菩薩的事業,僧團的事業,就是教學。說經講道的場所,稱爲“道場”。至于修行是個人的事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如此。他四十九年說經講道,至于怎麼修行,也是各人自己的事。我們看《大藏經》裏,釋迦牟尼佛幾時跟大家在一起打過佛七?找不到;幾時跟大家參過禅?也沒有看到。這些修行是在個人,所以從前佛的弟子在一起早晚課誦,就是叁皈依。因爲叁皈依是共同的,不管是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它是修學最高的綱領“覺、正、淨”。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課,就是念叁皈依。佛在世的時候早晚課很簡單,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複雜。我們現在用的叁皈依儀式,是依照弘一大師從《戒經》裏節錄出來的。佛當年在世,皈依就是用這個儀式,簡單而隆重,不像現在一般法師舉行叁皈依的時間,一個多鍾點都做不完,那是後人訂出的一套方法儀軌。佛當年在世,什麼都簡單,沒有這些繁文缛節。這是說明僧團在世間的職責是教學,必定要認識清楚。這一段說明阿彌陀佛的因地,他遇到了世間自在王如來說經講道的因緣。
有大國主。名世饒王。
佛講經時,有一位聽衆是國王的身分,“世饒王”是大家對他的尊稱。“饒”是豐饒。可見得這個國家非常興旺、繁榮,無論是文化或物産都非常豐足。饒就是豐足的意思,贊美國王執政的時期,老百姓安和樂利,真正過著圓滿幸福的生活,所以對國王有這樣的美稱—世間最豐饒的國王。他常常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,聽佛講經說法。
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棄國捐王。行作沙門。號曰法藏。
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,以後他成佛了,就是阿彌陀佛。他聽佛說法,真正覺悟。如果不覺悟,他怎麼會改行?他不作國王,要當和尚,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。國王非常仁慈,爲一國人造福,他把這個看作自己的責任,爲國人謀幸福,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。學佛之後徹底覺悟,服務的對象不能只限于一國,一國人太少了,佛法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。他真正覺悟、明了,他發這樣的大願心,這就是四弘誓願所說的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他要貢獻他的智慧、能力,爲一切衆生造福。發真正的道心,這是非常希有難得。世間人起心動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,頂多想到家庭的利益,能想到一族、一個鄉裏就很不容易。唯有真正覺悟的人,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的,一切衆生與自己無二無別。爲一切衆生造福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是自己本分的責任,應當努力去做,這才是真正覺悟。
要不是常常聽佛講經,他不會覺悟。常常聽佛講經,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也不會覺悟。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,所以聽佛說法歡喜,逐漸逐漸開解了。由此可知,他不迷信,不是感情用事。他的發心是建立在對于一切法完全通達、明了、開解以後才發心的,這樣發心是正確的,這樣學佛的曆程是正確的。不是感情用事,不是遭遇挫折、遭遇困難,對世間一切法灰心了,才去學佛的;這樣佛教就消極。世饒王是積極,一點也不消極。出家修道,弘法利生,比作國王從事于政治更積極。國王是救一國人,這是救全世界,救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。那裏是消極?像這些地方,我們要看清楚,才真正明了佛法的本質。我們也要學阿彌陀佛的發心,接著才見諸于行動。
“棄國捐王”。他把王位讓給別人,自己不做。釋迦牟尼佛當年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