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同堂,这是证明他过去生中,三种布施都修得大,修得广,才有这么大的福报。因此,我们不要羡慕别人,人家修而我们没修。你修也可以得到;你不肯修,那有什么法子。真正明白事实真相,不要羡慕人。人家得果报,皆是修来的;我们好好的修因,将来的果报还要超过他。

  “信解明记,悉皆第一”,这一句是讲法藏比丘后天的勤学。有好的禀赋,又肯真正用功勤学,所以他成就殊胜。“信”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告诉我们:第一、“信自己”。信自己有佛性,信自己性德与诸佛没有两样。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,决定能往生不退成佛。这很重要,要建立这样的信心。第二、“信他”。“他”指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是真实的,佛不打妄语,佛没有理由欺骗我们,我们对他的话要完全相信,决定不怀疑,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的真实大愿。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,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,阿弥陀佛亲自宣讲的也不少。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。所以,我们对于佛的开示,要能信受奉行。信了以后当然要解。“解”不是研究。佛的意思,不是我们研究研究就明了了,没有那么容易。我是凡夫,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,你能明了吗?一个普通人的意思,我们都搞不清楚,佛的意思怎么能搞清楚?

  由此可知,“解”不能靠研究,不能落在心意识里。用心意识,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,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,往往错解了,所以佛门里常说“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”。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诸佛都大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。照著文字来解释,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讲错了。佛的意思在那里?意在言外。这就难解了!意既然是在言外,在文字之外,也不离文字,也不是文字。因为不是文字,所以你要能体会。用什么体会?用清净心体会。佛心清净,正像六祖在《坛经》里说的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佛心中一念不生,你也做到一念不生,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。

  我们要如何解经里的大义?要修觉、正、净。你修得一分,就解一分真实义;你修得两分,就解二分真实义。佛门的教科书很特别,从初学一直到成佛,就用一部经典,一本书从初发心念到成佛。不像世间学校的教科书,一年级的课本,二年级就不适用,二年级的课本,三年级也不适用。佛法不是如此,就是这一部经典,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,还是念这一本。妙在每一个阶段,“解”的意义都不同,所以“经”根本没有意义。正因为它没有意义,所以它又具足无量义,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浅,能理解多少,与自己的清净心和自己的觉正净成正比。所以,我们要真正能理解如来真实义,没有别的,老实念佛,念到心地清净,自然就理解了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。”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牢牢记住,佛教的经典没有人说,世间极聪明智慧的人也不懂,也不能解。什么人能解?有修有证的人。换句话说,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才行。佛是什么心?就是经题上讲的“清净心”,没有丝毫染污;“平等心”,没有是非人我;“大慈悲心”,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,这是佛心。不是佛心,怎么能解佛义?这是教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解义。

  “明记”。“明”是明了,是智慧;“记”是记忆,不会忘记。“悉皆第一”是极优秀的,品德学术都第一。记忆很重要,如果记不得,怎么能修行。佛的教训都能记得,才能在生活中,起心动念处拿来作为修正的标准。如果都记不得,那就没有法子修了。实在讲,记忆的训练,愈年轻愈好,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,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,因为修学的年龄过去了。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。人一生中,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十二岁以前,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,就善用天生的特性—记忆力好,凡是需要记的文字,都在这个阶段完成,让你去念,去背。以后到八、九十岁要应用的时候,还能随手拈来,不需要查书,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,都记得清楚。

  李炳南老居士写文章,引经据典,不需要查资料,随手就写出来,我们都很佩服。他告诉我们,这是小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,一生都不会忘记。现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,带给我们许多灾难、痛苦。不但写一篇文章想找一点资料找不到,不晓得需要的资料在那里,更不要说是查资料,查不到。这多苦!这是教学错误。

  经文到此,介绍法藏比丘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,天资好,又肯努力。下文再介绍更殊胜,别的学生所没有的。

  “又有殊胜行愿,及念慧力,增上其心,坚固不动”,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。“殊胜行愿”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愿。“及念慧力”就是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“五根、五力”。五根、五力的条目都是信、净、念、定、慧。此地只说两条,两条就概括了五条。人家的信有根、有力。有根有力,就不会动摇,不会见异思迁。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,念“阿弥陀佛”,有个人告诉你,这是老太婆教,是没有程度的人修的;你这么聪明,知识程度这么高,怎么学这法门。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,那应该学什么法门?应该学禅、学密、学教,于是心就动了。为什么会动?“信”,没有根也没有力,常常见异思迁,结果一生一无所成,真可惜。要想得到根与力,相当不容易,前面的三科决定要修学圆满。第一是“四念处”,是智慧。简单的讲就是看破,宇宙人生,他看破了。第二是“四正勤”,是精进。第三是“四如意足”,是放下。如意就是自在,身心世界、世出世法一切放下,放下就自在,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,“增上其心”。“坚固不动”就是不退转。弥陀在因地初发心,能这样做,所以他有那么殊胜的成就。跟他比一比,我们今天发的是什么心?露水道心!禁不起考验的。他发的是真心,处处都值得我们效法,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们看了要跟他学。

  三十七道品,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佛法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那一宗、那一派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,都一定要修学的。如果不认真修学,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。这才晓得它的重要性,没有前面的基础不能往生。这三科在此处是必要的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前面三科都圆满了。《阿弥陀经》上就从五根、五力讲起。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,前面三科已经毕业了。在我们现阶段,这三科非常重要,决定不能疏忽。

  也许有同修要问:我们看到很多老太太,没念过书,不认识字,也没听过经,老实念佛,居然往生了。这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她修成了吗?她都修成了。她怎么修成的?老实念佛就都修成了。前面说过,四念处是看破。她虽然不懂四念处,但她看破了,她觉得这世界没有意思,她没有留恋,一句佛号念到底,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她放下一切,老实念佛。这三科十二道品,她以一句佛号圆修了,圆修圆证。不像我们著相,天天讲,讲的还不错,一条也没有做到。人家什么都不懂,条条都做到了。我们要仔细去观察。

  “修行精进,无能踰者”,这两句是赞叹。赞叹法藏比丘出家之后跟他的老师认真修行,精进不退,同学中他是第一名。“踰”是超越。没有人超过他,他是第一用功。

  这一品经文是法藏为我们初学、初发心的人,做了一个榜样。以下的经文说他赞佛、发愿,是他修学具体的成就。

  往诣佛所。顶礼长跪。向佛合掌。即以伽他赞佛。发广大愿。

  “往诣佛所”。法藏比丘到老师那里,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佛。“顶礼长跪,向佛合掌”是礼节。“顶礼”是最敬礼。“礼”是有节度的,不能过之,也不能不及。超过了就显得巴结,不及就显得傲慢。譬如,现在国家制定的礼仪,最敬礼是三鞠躬。我们自己觉得三鞠躬还不足以表现恭敬,我行四鞠躬,这就错了,这是失礼,就显得谄媚、巴结。或者以为我恭敬心具足,一鞠躬就可以了,何必三鞠躬;恭敬心是一样的,但显得傲慢。所以,礼是有节度的,不能超过,也不能不及,这才合礼。

  佛门的最敬礼是顶礼—五体投地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看到经文上的句子,看到出家人对佛菩萨、对法师顶礼,我就很不赞成。我想:我们是现代人,这种礼节是满清以前的,从前人见皇帝三跪九叩首,现在见总统三鞠躬,现代人何必还要用古老的礼节,仪式是应该随著时代修正,才能普遍为这个时代所接受。这确实是必要的。因此,我们在大众中行礼,仪式确实是要改进,可是在佛门里,大家习惯了,也就保留了。不但在中国保留,在外国也保留。保留也有道理,因为佛门的礼拜是修行的一种方法,一般人不晓得。礼拜的时候心地清净,这是净。心地真诚,真诚心里一念不生,没有妄想,是修定。同时身体每一个部位也都运动到,比太极拳的效果更好,所以这种修行方法非常高明。

  礼拜是极高明的养生术。养心,心要静。养身,身要动。要活就要动,不动就不能活。所以,礼拜的时候五体投地,每一个动作精确做到,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。身是动的,心是静的。养心要静,养身要动,都做到了。现在佛门里,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礼拜的道理。我最初学佛,头三年没有拜过佛。因为不晓得其中道理,只认为礼节不必学古人,要学现代的,所以很固执。到以后明白这个道理,我一天拜八百拜。这个方法养身又养心,我们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,一天至少拜三百拜,能真正如法,三个月就收效果,身心健康。所以,礼拜的方式保存下来是有道理的。我从前看到人家这样拜佛,我怀疑。法师说不出拜佛的道理,当时我就不能接受。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人家来问为什么拜佛,我把这番道理说出来,他回家就肯拜,因为他要自己身心健康。这是传授给他最高明的养生术,比任何体操都好,确实都好。这就了解佛法,日常生活都是修行,礼节也是修行,也都是养生。所以,我们要了解礼仪的意义。

  “长跪”是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