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每一位學佛的同修,不管學那一宗都知道這兩句。雖然知道,雖然會念,這八個字的含義很不容易體會。因爲真正懂得這八個字的含義,他一定老實念佛,絕對不會再涉及其他法門,就像蓮池大師一樣,“叁藏十二部,讓給他人悟”。對這八個字還沒搞清楚的人,他們需要一大藏教。真正清楚的,不需要了,死心塌地老實念佛,那是真清楚、真明白了。明白之後,他心裏妄念不生,這才決定成就。真正通達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,這句才道出諸佛如來說法度生的本懷。

  智慧廣大深如海。內心清淨絕塵勞。超過無邊惡趣門。速到菩提究竟岸。無明貪嗔皆永無。惑盡過亡叁昧力。

  這六句是一段。前四句要是用四弘誓願來講,就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他發這個願,要從那裏做起?這六句說明自己怎麼修法,也就是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。我們看他怎麼做:第一句是智慧,六句以智慧爲首,以定慧等持作總結。“惑盡過亡叁昧力”,叁昧是定,以定作結束,這裏面的意思就非常之深。所以,學佛怎麼能沒有智慧?不但學佛要有智慧,修福都要智慧,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福、是禍。真假、邪正、善惡、是非都沒有能力辨別,把假的當作真的,把惡的當作善的。現在社會比比皆是,愚癡到了極處,黑白顛倒,自以爲是,這怎麼得了!迷惑到這樣就是無智慧。

  譬如,我們種瓜、種樹,當然希望收成。種子種在沙土裏,種在石頭上,能有收獲嗎?決定不能收獲。爲什麼會種在那裏?愚癡!他不懂得選擇土壤,沒有智慧。連修福都要智慧,何況學佛,要普度衆生,沒有智慧怎麼行。智慧從那裏來?從戒、定中來的。所以,心不清淨,就沒有智慧。

  特別就淨宗來說,淨宗修一心不亂,修清淨心。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平時我們讀經、念佛,目的在那裏?在修定。讀經、念佛,功德非常大,能把妄想、執著同時抛掉。妄想是妄念,我們念經的時候妄念不生。有些人沒有妄念,可是昏沈,不讀經,精神提不起來,打瞌睡。讀經既破妄想,又破無明。讀經的時候絕對不能分別經義,不要研究經裏的意思。我一再跟諸位說,經裏沒有意思;經裏假如有意思,我每次講的應該都一樣的。從前我在這裏講過一遍,有九十個錄音帶;新加坡講的那一遍,有六十個錄音帶;在香港講過,在美國也講過。諸位要是拿錄音帶來比比、聽聽,都不一樣。同樣的經文,每次講的都不一樣,可見它沒有意思。沒有意思,講的時候就是無量義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經沒有意思,老實念就對了。你的心愈清淨,體會的意思就愈多、愈圓滿、愈深刻。絕對不是說,前兩年我故意淺講,今年深講,不是的。我講的都是我現前的境界,全都說出來,可見得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現在看的經義比以前更廣,比以前更深。這不是有意的,有意做不到。作意、有意求,求不到。有意就落在意識心裏,落在妄念裏。妄念不是智慧,所以要最極清淨心,經只可以念,不能研究。

  我不但不研究,也不念了,我平常就念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講經的時候,他們把經本從櫃子裏拿到講臺上,講到第幾頁第幾行,我還要看看黑板對一對。展開經文就講,你們聽了津津有味,講完之後,你問我講什麼,我完全不知道。這是真的。所以修什麼?就修最極清淨心。經題上“清淨平等覺”,就是修這個。我用這句佛號修。所以要曉得,這句佛號就是清淨句,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句佛號是覺而不迷,離開佛號就是迷,就是染,就是邪。

  修行要怎麼修法?口裏佛號斷掉沒有關系,心裏不能斷,因爲心若離開佛號就打妄想,妄想是六道輪回業。換句話說,不修淨土就修六道。想一想,一天二十四小時修淨土的時間多,還是修六道的時間多?如果一天只有早晚課,個把小時、兩小時修淨土,其他的二十二個小時都在打妄想,將來還是叁途有分,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的。必須佛號真正有力量,妄想、雜念不起,西方才有把握,才有分。所以,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,念念都不放松,西方就決定去了。世間一切法,只有這一法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牢牢把這句佛號抓住,這是智慧。

  “智慧廣大深如海”。如果你沒有智慧,只要把一句佛號抓住,把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抓住,天天念經、天天念“阿彌陀佛”,你一定“智慧廣大深如海”。沒有這樣深廣的智慧,不認識這部經,不會牢牢抓住佛號。念佛有口無心,是沒有智慧。所以,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、太謙虛、太客氣,那就錯了。這句正是說我們自己。

  “內心清淨絕塵勞”。“塵”是染汙;“勞”是勞累。今天環境染汙,大家都知道環保,但是心地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、思想的染汙、見解的染汙,大家忘了。諸位想想,我們要達到跟佛菩薩同樣的境界,內心清淨,清淨到極處,還是抓住這一句佛號才行。這句佛號是“清淨句”。清淨句是天親菩薩在《往生論》上說的。念念都是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心清淨,所有一切妄想、邪知邪見都不能進入。可是佛號一斷,妄想、雜念都來了,你的心地又被染汙,你的心就不清淨了。同修們用讀經、念佛的方法,把一切染汙洗掉,恢複到自性清淨心。

  心地清淨,智慧增長,當然就“超過無邊惡趣門,速到菩提究竟岸”。這兩句是果報。不但叁惡道是惡趣,叁善道也是惡趣;不但叁善道是惡趣,二乘聖者也是惡趣;不但二乘聖者是惡趣,權教菩薩還是惡趣。佛在大乘經上說,“念佛法門第一殊勝”,古德稱贊爲“圓中之圓、專中之專、頓中之頓”,不但超越叁途六道,超越二乘權教,再往上去還不止,果報等于七地以上的菩薩。李老師在這部經典裏注得很詳細,“七地以上”,因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皆是阿鞞跋致。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。七地菩薩看六地都是惡趣。這是很保守的講法,假如再提升一點、誇張一點講,這還是經上有根據的。阿鞞跋致是圓證得叁不退,圓是圓滿,圓滿證叁不退是等覺菩薩,這還得了!這個“超越”就太多了,超過十地。

  這才真正體會、認識念佛法門實在殊勝無比。諸佛贊歎,是有道理的,不是誇張的。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難信,也是實在的。從我們凡夫地,一下就升到七地以上,升到等覺菩薩。誰能相信?沒有人相信!不但一般人不相信,阿羅漢不相信,辟支佛不相信,權教菩薩不相信,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有很多也不相信。所以,你能相信,不是容易的事。爲什麼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都不相信,你能相信?怎麼想也想不通,念了這本經才恍然大悟,原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行菩薩道,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一生善根現前,同時又得十方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,這樣才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所以經上說你不是凡夫。這是值得慶幸,值得寶貴的。

  “速到菩提究竟岸”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成佛。依天臺家的講法:藏、通、別、圓,你成的是圓教佛,不是藏教、通教、別教,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換句話說,與阿彌陀佛沒有兩樣,與毗盧遮那佛也沒有兩樣,成這樣的佛果。

  “無明貪嗔皆永無”。要想達到前面這樣的成就,這兩句就是條件,必須做到。還有無明,還有貪、嗔,智慧就不廣大,心也不清淨,就沒有辦法超越惡趣,得不到菩提。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。

  “惑盡過亡”。“惑”是迷惑;“過”是過失。所造的一切罪孽、過失,都沒有了。怎麼樣會沒有的?下面叁個字“叁昧力”,就能把無明、貪嗔、迷惑顛倒斷盡的。這是指什麼“叁昧”?“念佛叁昧,叁昧中王”,所以念佛叁昧稱爲“寶王叁昧”,是靠這個力量。這個力量之得來,就是用古人教我們的“老實念佛”這四字。要老實!怎樣才老實?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

  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上教我們“淨念相繼”,就是老實。念成功了,就得叁昧。無明難斷!貪嗔是見思煩惱,惑過是塵沙煩惱,無明是根本煩惱。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用什麼斷?一句佛號。實在妙不可言,怎麼能輕視這句“阿彌陀佛”!所以大勢至菩薩一幫人專修專弘,他們修什麼法門,就是一句佛號,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。心開就把煩惱都斷盡了,心開就是明心見性。斷見思、破塵沙、盡無明,就靠一句佛號。不必藉任何方法幫助,專修就行。

  夏蓮居居士在《淨修捷要》裏,稱大勢至菩薩是“淨宗初祖”,很有道理。盡虛空遍法界裏,他真正是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,所以是法界的淨宗初祖。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賢菩薩。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,第一部講《華嚴》,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。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東晉慧遠大師,他在廬山建蓮社,志同道合一百二十叁人,依《無量壽經》修學,當時淨土經典傳到中國的只有這一部譯出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還沒譯出來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第一經。他是中國的初祖。諸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,才肯死心塌地,不再有妄念。想學《金剛經》、想學止觀、讀《法華》,那些念頭全都斷掉。拜《梁皇忏》、拜《水忏》,就不如拜《淨修捷要》,拜阿彌陀佛。

  夏蓮居居士真的非常慈悲,看到衆生有拜忏的習氣,喜歡拜忏,所以他也編一個《寶王叁昧忏》,是專修淨土的忏法。編那個是爲那些習氣不斷,還不相信專精直入的人,總認爲念佛功德沒有拜忏的功德大。因爲沒有深入研究大經,真正深入研究,就知道拜忏是度下根的;止觀是度中根的;念佛是度上根的。上、中、下叁等根機怎麼分?智慧有淺深不同,唯有真實慧才選擇第一法門,才會選擇第一經。這是第一經!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第一經,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經、第一法門。知道的人太少了,確如夏蓮老所講的“萬億人中一二知”,不容易!所以往生淨土,念佛叁昧都成就,都圓滿了。

  亦如過去無量佛。爲彼群生大導師。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藏因地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