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畢竟是有漏法;佛法是無漏法。

  如來的定慧達到極處,再也沒有更高的,究暢無極!超過等覺菩薩。他得的果報,也就是他所起的大用,于一切法(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一切事理、因果),他都得自在,而且得的是最殊勝的自在。爲什麼是“最勝自在”?因爲菩薩也得自在。不但菩薩得,阿羅漢也得。阿羅漢的自在比不上辟支佛,辟支佛的自在比不上菩薩,菩薩的自在比不上佛,所以佛的自在是最勝自在。《華嚴經》爲我們略說如來果地上有十種自在,是九法界有情衆生所向往的,這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。

  第一、“命自在”。就是壽命自在,確實長生又不老。長生要是老了就沒意思。不老,壽命自在,住世隨意。他在這個世間,愛住多久就住多久。我們也想隨意住世,但是做不到,因爲被業力牽引著,沒辦法。佛爲什麼做得到?因爲佛是願力。我們今天學佛,首先就要學這一點,我們也要使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,這就是佛門常講的“乘願再來”。不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再來,現在就乘願再來。只要你把業力轉變成願力,是願力就自在,我在這個世間喜歡住多久就住多久。業力就不自在,到時候閻王一通知,不敢不報到。希望諸位要發願,願力超過你的業力。願怎麼樣發,怎麼樣超越,這部經跟我們講得很詳細、很明白、很透徹。

  第二、“心自在”。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叁心不可得。心裏沒有妄念,沒有牽挂,沒有執著,這才自在。我們的心不自在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牽腸挂肚太多。佛自在,他把心上的“田”、“相”都放下了,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,他的心是“真心”。我們的心是“妄心”,我們的想是“妄想”。因爲我們想的沒有一樣是真的,所以“想”上加個“妄”字,妄想、妄念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我們所牽挂的也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每個人有他個人的福報,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。我們能替別人著想?沒有這個道理。如果真能替別人著想,換句話說,就可以改造人的命運,因果律就被推勫了。諸佛如來都沒有辦法推勫因果律,我們那有能力!明白這一點,才知道所有那些操心、憂慮、牽挂,原來都是假的、虛妄的,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不是真實的。事實真相搞清楚,我們的心才一切放下。心地清淨就是正常,對自己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看得清清楚楚;再看別人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也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佛法修學的綱領:“覺、正、淨”叁門,我們修淨土是從淨門入,就是從清淨心入。清淨心就是覺心,清淨心就是正知正見。我們修行的功夫如何,自己要常常反省、檢點,檢查一下功夫得不得力,修行有沒有進步。我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,煩惱、妄想,分別、執著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減少?果然逐漸減少,心地清淨,這就是功夫得力,這是好境界。絕對不是每天念多少部經,念多少聲佛號,拜多少拜佛,那些沒有什麼大用處。如果心裏還是很多妄念,還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就一點用處都沒有。蕅益大師說,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品位高下,在于功夫之淺深”,不是在念誦多少。功夫深的“一心不亂”,功夫淺的就是“成片”。“成片”是煩惱沒有斷,只是伏煩惱;功夫深的是煩惱斷了。

  第叁、“資具自在”。“資具”就是物質享受。我們的生活、物質上的享受自在,不虞缺乏,也不要太多;多了沒用處,反而不自在。譬如,有些女同修告訴我,她非常愛漂亮,有好多好多衣服。她自不自在?不自在。出門到底穿那一件好,她就不自在。若只有一件衣服的人,披了就走,很自在,不需要挑選,不需要考慮。諸位要曉得,“自在”絕對不是指你的資産很豐富,吃得很可口、穿得很舒服、住得很舒適。一切物質生活過于豐富,不見得自在,反而是煩惱。現代富貴人家的煩惱比我們多。聽說很多富貴人出門要穿防彈背心,怕人家暗殺他。這樣的生活多苦!須知不缺乏就是自在,愈簡單愈自在,省事!所以佛門主張日中一食,多自在!一天吃一餐,多省事;叁餐多麻煩。這才知道最會享受的是佛家,最極自在。

  第四、“業自在”。“業”是活動,所有一切活動都用“業”字來代表。世間人稱爲“事業”。佛法的事業是教化衆生,是自由業,跟世間教員不一樣,世間教員還有聘書約束,不自在。佛法的教學爲什麼自在?跟任何人沒有聘約,也不談供養,一切隨意。中國古代的教學跟佛法有同樣的自在。

  古時候教學的老師如果跟你談學費,是被社會人不齒的。爲什麼?讀書人那有要求名利的道理。故稱學費爲“束修”。家庭環境好一點的,多供養老師一點;差一點的,少供養一點;實在沒有的,老師還要倒貼學生。從前的老師不一樣!所以古代的老師跟醫生在社會上備受尊敬。醫生爲人看病,不可能問人要錢,盡心盡力只爲救人。爲什麼學醫?是爲救人的。救人那能跟人討價還價。病患家裏有錢,對醫生多供養一點;沒有錢,少供養一點;甚至于沒有錢,醫生還要幫助他醫藥。這是中國古代的社會,是真正自由職業,備受尊敬。因此,佛受報就自在。他在九法界裏就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,這是“業自在”。業是講他造的因。因自在,果當然就自在。

  第五、“受生自在”。化身就不必說了,我們講“應身”,釋迦牟尼佛到此界來受生,要生在帝王之家就生在帝王之家,喜歡生在什麼人家就生在什麼人家,可以自己選擇。不像我們凡夫,想到那一家投胎,自己不能選擇。佛菩薩到世間來應化,可以自己選擇。

  第六、“解自在”。“解”是智慧。對于世出世間法都能理解,都能通達,沒有障礙。像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上看到惠能大師,他就是“解自在”。沒有見過的經典,只要念給他聽,他就會講給你聽。他理解自在。經典如是,世間法也如是。如果你問問惠能大師原子彈怎麼做的,他一定會告訴你。只要你一問,他馬上就知道,沒有一樣不理解的。有些人懷疑,他既然有這樣的能力,爲什麼不在那個時候發明原子彈?如果當時發明了原子彈,這個世界恐怕早就毀滅了。因此,聖人雖然理解,也不告訴你。因爲世人尚未具有道德觀念,會拿去做壞事,所以不能告訴人。

  中國古人的道德觀念比現代人高得多,我們讀《叁國志》,諸葛亮發明的“木牛流馬”,都是真的,曆史上真的有記載,這是機械化的運輸。它的機械很簡單,不用人力,是簡單的機械運輸。他將死之前就把這種技術全部毀掉,沒有傳世。這絕對不是私心,因爲機械發展下去,就像現在科技進步一日千裏,對這個世界有百害而無一利。所以,中國人能爲曆史著想,爲後世人的幸福著想,不願意看到這些東西出現在世間。這是正確的。想想現代科技發達,固然有一些方便,但是得不償失。整個地球生態環境被汙染,被破壞。這樣下去,能生活的環境,沒幾年就完了。西方科學家力求技術發展,中國古聖先賢絕對不做這種事情。決不是因爲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外國人,是我們有道德理念,不可以做這些事情。凡是做一件事,需要考量它的利害得失。利少害多,不能做;對現在人有利,對將來的人有害,也不能做。這跟西方人的思想完全不相同。我們今天生活在這世界上,深受科技之害!

  第七、“願自在”。“願自在”,就是“叁十二應”講的“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示現什麼身”。心想事成,即是自在。像前面經文舉的例子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—八相成道,這是願自在。

  第八、“神力自在”。“神力”就是通常講的“神通”。神通能力自在,眼不需用科學儀器,就能看到極小的物質。佛法稱“微塵”,也許是現代講的電子、原子、粒子,佛的肉眼看得清清楚楚;遠能看到他方世界而沒有障礙,隔多少道牆、多少重山,他也看得清清楚楚。這是講天眼自在、慧眼自在、法眼自在,其余六根亦複如是,沒有一樣不自在,也就說他的能力,六根的作用得大自在。“神足”是講變化,變大變小。我們看《西遊記》孫悟空七十二變,那是屬于神力自在。

  第九、“法自在”。“法”是指說法,就是教學。他的教學方法非常善巧,能令一切衆生聽到都能理解而不會錯解。現在有很多人聽我講經,把意思聽錯了。他錯會了意義,就是我說法不自在。如果是佛菩薩說法,你們一定不會聽錯意思,因爲佛有“四無礙辯才”。

  第十、“智自在”。權實二智,根本智與後得智,都沒有障礙,因此他能觀機,說法契機。佛看你過去多生多劫、生生世世是什麼身分,在那一道,做些什麼事,他都知道,所以說法就契機。佛看到這次大會中,有不少衆生多生多劫修積的善根、福德成熟了,所以爲大家說這個平等成佛的法門。與會的有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、彌勒、賢護等十六正士,也有天人、餓鬼、畜生,六道衆生都有。只要過去生中善根、福德成熟,就缺少因緣,佛爲此宣說這部經,因緣具足,他就成熟了。這確實是前文所講的,“如來定慧,究暢無極”。定慧所起的作用,歸納成十種大自在,關鍵就在“定”,就是“清淨心”。心清淨到極處,如來果地上最殊勝的十種自在,你一定也能證得。這不是佛的專利,是一切衆生個個都具足的。

  佛在《華嚴經》上爲我們講得很清楚,“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。“智慧”就是究暢無極的大智;“德”就是十種自在;“相”就是指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,這是方便說。真實說是“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”,這是我們自性本有的。本有的爲什麼現在沒有了?就是你定慧失掉了。什麼時候恢複定慧,你的智慧德相就都恢複了。這樁事情還是要求自己,不能求別人。求別人求不到,求自己才能樣樣都得到。佛說這些話,是要我們對他生起堅定的信心。佛講的話句句真實,沒有一句妄語,沒有一句誇張。

  阿難谛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爲汝分別解說。

  “谛聽”就是仔細的聽,注意的聽,真誠恭敬的聽。“善思念之”是要你聽了之後,能真正體會佛所講的這些道理、方法與境界。你要細心體會,才能真正得到受用。“吾當爲汝分別解說”。佛詳詳細細的分別爲你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及理事因果,都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下一品“法藏因地”就是正說,黃老居士把“法藏因地第四”判入正宗分,也很有道理。

  前面我們介紹了本經的序分。序分有叁品,前面兩品是通序,第叁品是別序,叁品的大意都是“證信”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告訴我們,“信、願、持名”是叁資糧。“資糧”,現代人不太懂得。古代人若外出旅行,不但要帶錢准備路途上用,還要帶糧食。因爲從前客店很少,飯店也很少,必須自己帶錢、帶幹糧,就稱爲“資糧”。沒有資糧就不能旅行。“資糧”二字就是比喻往生西方淨土必須具備的叁個條件:“信、願、行”。就像我們外出旅行,要帶錢財與幹糧一樣的重要,缺一不可。叁個條件中,“信”列第一,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。

  佛在本經明白的開示我們,這是“真實之際”。我們前面讀過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,與《觀經》所說的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意義完全一樣,絕對可信。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。一切萬法的真相,如果不能相信,那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?《觀經》講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,就是萬法的真相,所以應當相信。它有非常健全、正確的理論依據。

  這部經以平等的方法覺悟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依照這個方法都能覺悟,而且不是普通的覺悟,是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。換句話說,就是教一切衆生平等成佛。這個法門不可思議!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只有這個法門特別殊勝。我們在發起序裏看到放光現瑞的情形,使他的侍者阿難都覺得驚奇,從來沒有見過。平等成佛的方法就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,這是世尊乃至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廣大圓滿的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,顯示念佛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能遇到,這是多大的福分!沒有福的人遇不到。

  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裏也說,“越叁祇于一念,齊諸聖于片言”。“叁祇”是叁大阿僧祇劫。通常佛在一般經論上說,凡夫修行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。但是叁大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算起,是不是從我們受叁皈五戒算起?不是的。你受叁皈、五戒、菩薩戒,都不作數,要從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。你沒有證得初果,圓教沒有證得初信位,都不算。實在講,我們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,已經修行無量阿僧祇劫,到今天還沒有成佛,還是這個樣子,是什麼原因?皆因生生世世都沒有證得初果。換句話說,凡遇考試,都不及格,年年留級,這很麻煩!雖然是在學,考試都不及格,全部不算。念佛法門就特別,它只要用一念,就是信、願、持名,一向專念,我們這一生就成佛,就成就了,超越一般人修行叁大阿僧祇劫。所以,這真的是難信之法,確實不容易讓人相信。

  “齊諸聖于片言”。“諸聖”是指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指普通的聖人,不是小乘四果四向。講的是大聖,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的大菩薩,在別教是登地的菩薩。我們也能在一生中超越,用什麼方法超越?就是以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這六個字是神咒。這樁事情,知道的人不多,不曉得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咒中之咒,密中之密,是“咒王”。還要念其他什麼咒?實在沒有必要。

  在本經前面,我們看到普賢菩薩,他是娑婆世界密宗的第一代祖師,密法的創始人。他念什麼咒?他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他教我們念很多咒,他自己念咒王,念“阿彌陀佛”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我們要看清楚。爲什麼普賢菩薩不把咒王傳授給我們?實在講,他是傳授了,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。可惜我們不相信,不能接受。我們喜歡奇奇怪怪的,他就找些奇奇怪怪的咒給我們念。果然有善根福德,他就直接教你念咒王,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。這才是本經妙用之極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再看看我們的同修,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今天成熟,決定沒有機會聽到這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。彭際清居士說: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!”我們一定要把握這個機緣,絕對不能錯過,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。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,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是真實的。

  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