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大教缘起 第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债不来”。这些都说明一切众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—恩、怨、讨债、还债。几个人在这个事实里觉悟了?真正觉悟就要度他,希望与我有关系的人都觉悟。今天祥云告诉我,有个人跟他讲两句话很有道理,他说,“你要救那个人,就劝他念经;你要害那个人,就叫他结婚”。诸位好好去想一想,这里面有很深的哲学。

  阿难这一问,问出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,所以此地讲的度脱是究竟圆满的度脱。这一段就是解释“善哉善哉”的第一个“善哉”。接著下一段解释第二个“善哉”,畅佛本怀!佛再叫著阿难,叫著他是提醒他注意。凡是叫著名字,下面就是很重要的开示。

  阿难。如来以无尽大悲。矜哀三界。所以出兴于世。光阐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实之利。难值难见。如优昙花。希有出现。汝今所问。多所饶益。

  这是答第二个善哉的意思:“畅佛本怀”。佛为什么先要说出?他是慈悲之极。这是教我们起信,真正能信佛,信佛的智慧,信佛的慈悲,信佛的德能,佛讲的这些理论、方法,我们才会接受。假如你不相信,佛虽然开出平等成佛的法门,我们不相信,不接受,当面错过,得不到受用,那就太可惜!所以佛首先表明自己出世的本怀,确实是这样子,佛的恩德超过父母。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的,佛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,永无止境。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给我们“真实之利”,也就是“平等成佛”的方法。他要把这方法传授给我们,故在此表明,“无尽大悲,矜哀三界”。慈悲到了极处,才出现在世间弘法利生。

  “光”是光大;“阐”是阐扬;“道”是成佛之道;“教”是教学。把成佛之道教给我们,目的是教我们永远脱离六道轮回,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才是“惠以真实之利”,是给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。最真实的利益,就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教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,往生不退成佛的大道。

  “难值难见”。“值”是遇到。你不容易遇到,也不容易见到。这是经上常讲的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。得人身的机会非常的渺小,佛在经上这样说,而且说了很多遍,诸位同修都很熟悉。佛说的话是真的吗?如果你不相信,你可以很冷静的想一想,我们天天打妄念,起心动念,我们的念头是善念多,还是恶念多?是善念有力量,还是恶念有力量?你从这里观察、反省,就晓得了。善念是三善道之因,五戒十善生三善道;贪嗔痴慢生三恶道。我们一起念,那个念头多?贪念生饿鬼道;嗔恚生地狱道。一切善恶、真假、邪正都分不清楚,那就是愚痴。现在的人愚痴的多,邪正分不清楚,把邪法当作正法,把正法看作邪法,这是畜生道的业因。所以,我们起心动念到底是那一道的业因多,那一道的业因有力量,就晓得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。我们一天起几个善念,起几个恶念?《唯识论》里讲:“善心所”只有十一个;“恶心所”有二十六个。换句话说,与生俱来的烦恼,恶就多过善。何况现在外面种种的诱惑,人不起恶念,不造恶,那是佛菩萨再来。不是佛菩萨再来,就做不到!

  从这些地方去观察,相信佛讲的话真实不虚。这是说明人身为什么难得。得到人身,我们不看他方世界,只看这个地球,四十多亿人口中,几个人闻到佛法?闻到佛法的这些人中,有几个人闻到大乘佛法?南洋一带小乘国家没有闻到大乘佛法。闻到大乘佛法的,又有几个闻到净土法门?闻到净土的人中,有几个人真正相信净土?相信的那些人当中,又有多少人认真修行?这样一层一层淘汰,淘汰到最后,没几个!你才体会到“佛法难闻”,所以此处讲“难值难见”。

  我们今天印送一万本经典,只要有一、两个人真的相信,就有价值。千万不要想一万本可以度一万个人,没这个道理,绝对不可能。一万本散出去,能度一、两个人,功德就成就了,功德就不可思议。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度自己。

  佛以比喻说明,“如优昙花,希有出现”。优昙花开的时间短,世间很稀少,佛常常用这个比喻。在这部经里世尊告诉我们,法藏比丘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。他就用这句六字洪名,一切凡圣平等得度。这六字洪名就是真实之利,这太希有了。

  “汝今所问,多所饶益”。阿难这一问就把这部《无量寿经》问出来了。这部《无量寿经》对于九法界的有情,“惠以真实之利”。九法界有情众生,上自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只要具足信、愿、持名,就能平等往生,平等成佛。这个法门多希有!这个法门的利益之大不可思议。“饶益”,“饶”是丰饶,“益”是利益。这个利益太大太大,佛唯恐我们遇到这个因缘,见到这部经典、念佛法门,信心还生不起来,那实在太可惜了!小本《阿弥陀经》说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”。我们今天遇到、见到,是因缘具足,但是善根、福德是不是具足?这就有问题。什么是善根?善根是真正相信,真正理解。什么是福德?对于娑婆世界真的放下,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希求。这才是真正的善根、福德。

  有不少同修告诉我,他们遇到这部经无量的欢喜,赶紧请一些送给朋友,甚至于送录音带。过一段时期,朋友连反应都没有,他很失望。送法宝给朋友,介绍给他,告诉他好处。人家却把书放在书架上,录音带放在抽屉里,不看、不听。我告诉他,你做得很对,也不必伤心。为什么?这部经上讲得很清楚,能信这部经,愿意依照经训去修行,他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是多大的善根!你那个朋友有那么大的善根吗?他没有这样的善根,不相信是应该的,理所当然,怎么可以勉强。我们今天遇到了,能生欢喜心,能依教奉行,应该感到庆幸,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可思议。

  经上讲得很清楚,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,他们过去生中“住菩萨道,无数劫来,供养四百亿佛”,善根还不够,听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,还没有发心求生净土,只是发个心—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,还没有发愿求生净土。由此可知,住菩萨道,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不够。我们今天接触到,能信、发愿、受持,可见过去生中的善根超过阿阇王子。如果没超过,不可能相信。所以,能相信这个法门,真的是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“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缘”。过去善根现行,现在十方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,你才能信、能愿、能行。这不是偶然的。因此,我们介绍给别人,是尽我们一分心意;他能不能接受,就看他有没有这个善根。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。他能接受,我们合掌欢喜!他不能接受,也好!阿赖耶识里种了善根,所谓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”。多生多劫以后,这个种子成熟,他还是往生不退成佛,只不过不可能在这一生成就。

  总之,我们普遍去介绍是正确的。万一他过去有善根,一接触,善根成熟,即帮助他这一生成佛。若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够,也能在他阿赖耶识里,种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。不要希望他跟我们一样的欢喜信受奉行,这就是“难值难见,希有出现”。下文佛特别再加强,提升我们的信念。

  阿难当知。如来正觉。其智难量。无有障碍。

  这三句是指佛的大智,是佛自己说的。佛赞叹自己,因为没有人能赞叹,佛只好自己赞叹自己。赞叹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觉悟,佛有真实的智慧,佛有无量的智慧,我们要相信他。

  能于念顷。住无量亿劫。身及诸根。无有增减。

  这一段赞佛的德能。佛有这么大的能力,他的能力太大太多。举个例子来说,这是别人做不到的。“念顷”形容时间极短暂,“住无量亿劫”的时间则很长,这一句是“念劫圆融”。换句话说,他在时间上得自在了,他要时间短就短,他要时间长就长,能随己意。我们今天做不到,没办法把一小时缩短成一分钟,也不能把一分钟化作二十四小时。佛能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念,一念扩展为无量劫,突破时间的障碍,得大自在!“身及诸根,无有增减”。“身”是总相,指身体;“根”是六根。“无有增减”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,超越时空。这是略举佛智、佛德。

  所以者何。

  佛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智慧德能?

  如来定慧。究畅无极。于一切法。而得最胜自在故。

  前句是因,后面两句是果。因是“定慧究畅无极”。“于一切法得大自在”是果报。这值得我们深深反省。我们今天在生死轮回,迷惑造业,受尽了恶报,根本原因在那里?没有定慧!所以诸位在此就要把佛法的中心抓到。中心就是“定”。“戒、定、慧”三无漏学:“戒”是手段;“定”是枢纽;“慧”是目的。慧是从定开的,没有定就没有慧。故佛法不管那一宗,那一个法门,修学的目标都是“定”。凡是修定就与佛法相应,离开了定慧就不是佛法。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“法”是方法,“门”是门径,这么多的方法门径,都是修定。你就晓得,佛法修的是“定”,佛法求的是“慧”。果报是定慧的起用;定慧的德用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。戒律是帮助你得定的,戒律是手段不是目的。

  如果戒律不能帮助你得定,戒律就不是三无漏学之一,而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,所以戒学通世出世间法。如果因戒得定,持戒便是三无漏学之一。戒一定帮助你得定,但是要记住,只戒自己,不戒别人,就会得定。如果以戒律衡量别人,决定不能得定。你自己戒律持得再好,看这个人破戒,那个人犯戒,这个人我瞧不起他,那个人我讨厌他,你还能得定吗?决定不能得定,原因是你的心不清净,受外面境界的干扰。学佛只要自己持戒,别人持不持戒,一律不管。一律把别人看作最极清净之人,我们的心清净才能得定,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。故知佛法的戒律,无论是小乘戒或菩萨戒,全是戒自己的,绝对不戒别人。小乘戒是独善其身,是自己修的。大乘菩萨戒是入众,就是跟大众相处,自己应该要遵守的。我应该要遵守些什么,而不要求别人。这是佛家戒律跟世间法律规章不相同的地方。世间法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大教缘起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