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債不來”。這些都說明一切衆生彼此之間是什麼關系—恩、怨、討債、還債。幾個人在這個事實裏覺悟了?真正覺悟就要度他,希望與我有關系的人都覺悟。今天祥雲告訴我,有個人跟他講兩句話很有道理,他說,“你要救那個人,就勸他念經;你要害那個人,就叫他結婚”。諸位好好去想一想,這裏面有很深的哲學。

  阿難這一問,問出一切衆生平等成佛的法門,所以此地講的度脫是究竟圓滿的度脫。這一段就是解釋“善哉善哉”的第一個“善哉”。接著下一段解釋第二個“善哉”,暢佛本懷!佛再叫著阿難,叫著他是提醒他注意。凡是叫著名字,下面就是很重要的開示。

  阿難。如來以無盡大悲。矜哀叁界。所以出興于世。光闡道教。欲拯群萌。惠以真實之利。難值難見。如優昙花。希有出現。汝今所問。多所饒益。

  這是答第二個善哉的意思:“暢佛本懷”。佛爲什麼先要說出?他是慈悲之極。這是教我們起信,真正能信佛,信佛的智慧,信佛的慈悲,信佛的德能,佛講的這些理論、方法,我們才會接受。假如你不相信,佛雖然開出平等成佛的法門,我們不相信,不接受,當面錯過,得不到受用,那就太可惜!所以佛首先表明自己出世的本懷,確實是這樣子,佛的恩德超過父母。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的,佛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,永無止境。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是給我們“真實之利”,也就是“平等成佛”的方法。他要把這方法傳授給我們,故在此表明,“無盡大悲,矜哀叁界”。慈悲到了極處,才出現在世間弘法利生。

  “光”是光大;“闡”是闡揚;“道”是成佛之道;“教”是教學。把成佛之道教給我們,目的是教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回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才是“惠以真實之利”,是給一切衆生最真實的利益。最真實的利益,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教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往生不退成佛的大道。

  “難值難見”。“值”是遇到。你不容易遇到,也不容易見到。這是經上常講的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。得人身的機會非常的渺小,佛在經上這樣說,而且說了很多遍,諸位同修都很熟悉。佛說的話是真的嗎?如果你不相信,你可以很冷靜的想一想,我們天天打妄念,起心動念,我們的念頭是善念多,還是惡念多?是善念有力量,還是惡念有力量?你從這裏觀察、反省,就曉得了。善念是叁善道之因,五戒十善生叁善道;貪嗔癡慢生叁惡道。我們一起念,那個念頭多?貪念生餓鬼道;嗔恚生地獄道。一切善惡、真假、邪正都分不清楚,那就是愚癡。現在的人愚癡的多,邪正分不清楚,把邪法當作正法,把正法看作邪法,這是畜生道的業因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到底是那一道的業因多,那一道的業因有力量,就曉得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。我們一天起幾個善念,起幾個惡念?《唯識論》裏講:“善心所”只有十一個;“惡心所”有二十六個。換句話說,與生俱來的煩惱,惡就多過善。何況現在外面種種的誘惑,人不起惡念,不造惡,那是佛菩薩再來。不是佛菩薩再來,就做不到!

  從這些地方去觀察,相信佛講的話真實不虛。這是說明人身爲什麼難得。得到人身,我們不看他方世界,只看這個地球,四十多億人口中,幾個人聞到佛法?聞到佛法的這些人中,有幾個人聞到大乘佛法?南洋一帶小乘國家沒有聞到大乘佛法。聞到大乘佛法的,又有幾個聞到淨土法門?聞到淨土的人中,有幾個人真正相信淨土?相信的那些人當中,又有多少人認真修行?這樣一層一層淘汰,淘汰到最後,沒幾個!你才體會到“佛法難聞”,所以此處講“難值難見”。

  我們今天印送一萬本經典,只要有一、兩個人真的相信,就有價值。千萬不要想一萬本可以度一萬個人,沒這個道理,絕對不可能。一萬本散出去,能度一、兩個人,功德就成就了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度自己。

  佛以比喻說明,“如優昙花,希有出現”。優昙花開的時間短,世間很稀少,佛常常用這個比喻。在這部經裏世尊告訴我們,法藏比丘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。他就用這句六字洪名,一切凡聖平等得度。這六字洪名就是真實之利,這太希有了。

  “汝今所問,多所饒益”。阿難這一問就把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問出來了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對于九法界的有情,“惠以真實之利”。九法界有情衆生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,只要具足信、願、持名,就能平等往生,平等成佛。這個法門多希有!這個法門的利益之大不可思議。“饒益”,“饒”是豐饒,“益”是利益。這個利益太大太大,佛唯恐我們遇到這個因緣,見到這部經典、念佛法門,信心還生不起來,那實在太可惜了!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說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生彼國”。我們今天遇到、見到,是因緣具足,但是善根、福德是不是具足?這就有問題。什麼是善根?善根是真正相信,真正理解。什麼是福德?對于娑婆世界真的放下,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希求。這才是真正的善根、福德。

  有不少同修告訴我,他們遇到這部經無量的歡喜,趕緊請一些送給朋友,甚至于送錄音帶。過一段時期,朋友連反應都沒有,他很失望。送法寶給朋友,介紹給他,告訴他好處。人家卻把書放在書架上,錄音帶放在抽屜裏,不看、不聽。我告訴他,你做得很對,也不必傷心。爲什麼?這部經上講得很清楚,能信這部經,願意依照經訓去修行,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是多大的善根!你那個朋友有那麼大的善根嗎?他沒有這樣的善根,不相信是應該的,理所當然,怎麼可以勉強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能生歡喜心,能依教奉行,應該感到慶幸,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可思議。

  經上講得很清楚,阿阇王子與五百大長者,他們過去生中“住菩薩道,無數劫來,供養四百億佛”,善根還不夠,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,還沒有發心求生淨土,只是發個心—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,還沒有發願求生淨土。由此可知,住菩薩道,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不夠。我們今天接觸到,能信、發願、受持,可見過去生中的善根超過阿阇王子。如果沒超過,不可能相信。所以,能相信這個法門,真的是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“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”。過去善根現行,現在十方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,你才能信、能願、能行。這不是偶然的。因此,我們介紹給別人,是盡我們一分心意;他能不能接受,就看他有沒有這個善根。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。他能接受,我們合掌歡喜!他不能接受,也好!阿賴耶識裏種了善根,所謂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。多生多劫以後,這個種子成熟,他還是往生不退成佛,只不過不可能在這一生成就。

  總之,我們普遍去介紹是正確的。萬一他過去有善根,一接觸,善根成熟,即幫助他這一生成佛。若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夠,也能在他阿賴耶識裏,種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。不要希望他跟我們一樣的歡喜信受奉行,這就是“難值難見,希有出現”。下文佛特別再加強,提升我們的信念。

  阿難當知。如來正覺。其智難量。無有障礙。

  這叁句是指佛的大智,是佛自己說的。佛贊歎自己,因爲沒有人能贊歎,佛只好自己贊歎自己。贊歎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能覺悟,佛有真實的智慧,佛有無量的智慧,我們要相信他。

  能于念頃。住無量億劫。身及諸根。無有增減。

  這一段贊佛的德能。佛有這麼大的能力,他的能力太大太多。舉個例子來說,這是別人做不到的。“念頃”形容時間極短暫,“住無量億劫”的時間則很長,這一句是“念劫圓融”。換句話說,他在時間上得自在了,他要時間短就短,他要時間長就長,能隨己意。我們今天做不到,沒辦法把一小時縮短成一分鍾,也不能把一分鍾化作二十四小時。佛能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,一念擴展爲無量劫,突破時間的障礙,得大自在!“身及諸根,無有增減”。“身”是總相,指身體;“根”是六根。“無有增減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超越時空。這是略舉佛智、佛德。

  所以者何。

  佛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智慧德能?

  如來定慧。究暢無極。于一切法。而得最勝自在故。

  前句是因,後面兩句是果。因是“定慧究暢無極”。“于一切法得大自在”是果報。這值得我們深深反省。我們今天在生死輪回,迷惑造業,受盡了惡報,根本原因在那裏?沒有定慧!所以諸位在此就要把佛法的中心抓到。中心就是“定”。“戒、定、慧”叁無漏學:“戒”是手段;“定”是樞紐;“慧”是目的。慧是從定開的,沒有定就沒有慧。故佛法不管那一宗,那一個法門,修學的目標都是“定”。凡是修定就與佛法相應,離開了定慧就不是佛法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“法”是方法,“門”是門徑,這麼多的方法門徑,都是修定。你就曉得,佛法修的是“定”,佛法求的是“慧”。果報是定慧的起用;定慧的德用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。戒律是幫助你得定的,戒律是手段不是目的。

  如果戒律不能幫助你得定,戒律就不是叁無漏學之一,而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,所以戒學通世出世間法。如果因戒得定,持戒便是叁無漏學之一。戒一定幫助你得定,但是要記住,只戒自己,不戒別人,就會得定。如果以戒律衡量別人,決定不能得定。你自己戒律持得再好,看這個人破戒,那個人犯戒,這個人我瞧不起他,那個人我討厭他,你還能得定嗎?決定不能得定,原因是你的心不清淨,受外面境界的幹擾。學佛只要自己持戒,別人持不持戒,一律不管。一律把別人看作最極清淨之人,我們的心清淨才能得定,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。故知佛法的戒律,無論是小乘戒或菩薩戒,全是戒自己的,絕對不戒別人。小乘戒是獨善其身,是自己修的。大乘菩薩戒是入衆,就是跟大衆相處,自己應該要遵守的。我應該要遵守些什麼,而不要求別人。這是佛家戒律跟世間法律規章不相同的地方。世間法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