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,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;阿彌陀佛也念諸佛,佛佛相念!他想,今天佛現此瑞相,一定是在念佛;不念佛,佛的相不會這麼好。但是,不曉得世尊今天是念過去佛,念現在佛,還是念未來佛?如果念現在佛,娑婆世界只有一尊佛,當然是念他方世界的佛。所以,問話裏就很清楚、很明白的說,“爲念過去未來諸佛耶,爲念現在他方諸佛耶,何故威神顯耀”。“威”是威德,“神”是神通,就是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想像的。今天佛所現的色相、光明,我們沒有法子想像。“顯”是明顯,“耀”是光耀,這都是形容佛的瑞相光明。“光瑞”,佛放光,他的瑞相“殊妙乃爾”。“殊”是殊勝;“妙”是微妙。像現前這個樣子,我們從來沒有見過。“願爲宣說”,不但是阿難的願,與會大衆都有這個願望,希望佛給我們說,今天爲什麼會現如此妙相。這一段是阿難的啓請。在“教起因緣”上來講有兩重:首先是世尊放光現瑞;接著阿難啓請。
慈舟大師將本經的序分就說到此,下面慈老就判作正宗分。但是黃念祖居士的看法不一樣,黃老居士把這一品判作別序,第四品“法藏因地”才判入正宗。這就是每個人的看法不相同,我們知道就好。他們都有理由,都講得通。慈老的科判,我們已經印出來了,他是根據最初的版本。我們現在用的是修訂本。慈老科判裏最初會集的是叁十七品,後來夏老居士不斷的修訂,最後定本是我們現在所讀的四十八品。可能老居士最初會集是想叁十七道品,分爲叁十七品;到最後想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還是四十八品圓滿,與彌陀本願相應。所以,重新分科,內容大致上差不多。從慈老的科判,能看到第一次印出本子的面貌。
于是世尊。告阿難言。善哉善哉。汝爲哀愍利樂諸衆生故。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汝今斯問。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。辟支佛。布施累劫。諸天人民。蜎飛蠕動之類。功德百千萬倍。
這是發起序的第二段。這一部經的發起因緣特別殊勝,是世尊在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裏沒有過的。先是世尊放光現瑞,接著阿難提出請教。這段文是釋迦牟尼佛答覆阿難尊者的啓請。經文開端,世尊先贊歎他請經的功德不可思議,這裏有很深的義趣,值得我們注意。
“善哉善哉”,用現代話來說就是“你問得太好了,問得太好了!”說了兩次,當然就有兩個意思。一個意思是“稱機”,就是時節因緣到了。這因緣非常難得,所以不同于四十九年的一切法會,是衆生成佛的機緣到了。佛要教給我們當生成佛的法門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殊勝,真正是無比殊勝。第二個善哉是“暢佛的本懷”。佛度衆生,目的就是希望衆生趕快成佛。佛絕對不願意看到你成阿羅漢、成菩薩,那不是佛真正的意思;佛真正的意思是希望你快快成佛。成佛的法門只有這一門。《華嚴經》最後“十大願王導歸極樂”才成佛的。由此可知,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決定不能一生成佛。特別在華嚴會上,我們看到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在大乘佛法裏是普遍被大家尊敬的兩位等覺菩薩,他們尚且發願求生淨土。爲什麼?只有一個原因—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如果不是爲這個原因,就沒有理由求生西方,這就顯示念佛法門的殊勝。“一生成佛”還不是最殊勝的,最殊勝是“一生平等成佛”,這就超過《華嚴》。《華嚴》一生成佛不平等,不是法身大士就沒資格。這部經說的是平等成佛法門,所以遠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上,不僅是淨宗第一經,真正是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,故特別贊歎“善哉善哉”。接著就說請經的功德。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出來,這種功德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想得到。
“汝爲哀愍利樂諸衆生故”。“哀愍”就是憐憫的意思。衆生在六道輪回太苦了!六道輪回之苦是真正覺悟的人才能體會得到。人生苦,叁惡道更苦。人生短暫好比石火電光,像閃電一樣,一刹那就過去了,可是有幾個人在這一生中覺悟。真正覺悟,看清楚人生在世一無所得,什麼都得不到。你以爲你所得到的,那真是迷惑顛倒,實在沒有一樣東西能得到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人生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,幾個人真正覺悟?實在講,這還不是真正可怕,可怕的是叁途—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其苦無比,時劫很長。墮落到叁途很容易,出來不容易,佛在大小乘經典裏說得很詳細。只有這部經教我們發願求生淨土,是真實的利益。其他一切經不是不好,而是我們一生做不到,一生修學不能成就。換句話說,即使非常認真,用功精進修學,也不過是人天兩道而已,沒有辦法超越輪回。必須超越輪回才是真正的利益,真實的功德。所以,阿難今天問一切衆生平等成佛的法門,那真是“利樂諸衆生故”。這個利樂跟其他經上講“利樂”,意思有淺深差別。這是真實的利益,是永恒的快樂,是究竟離苦得樂。
“能問如是微妙之意”,這真是慈悲之極,也是智慧到極處,不是真正的慈悲、真實的智慧,是問不出來的。這是贊歎能問。阿難尊者是以大智慧、大慈悲,憐憫一切衆生,來請示這個法門。
下面贊歎他問的功德:你今天這一問,“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”。對上是供養,阿羅漢、辟支佛都是證果的聖人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如果真正遇到辟支佛,你供養他一缽飯,能得多生多劫不貧窮的果報。經上說,迦葉尊者在無量劫之前,就曾經供養一位辟支佛,因此得到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。這裏是假設的話,勝過供養多少阿羅漢、辟支佛?一天下!
“一天下”究竟是多少?佛在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:一個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爲中心,須彌山的四方就叫“四天下”,一天下就是一方。一方太大太大!太陽系在須彌山的南方,所以叫南洲。這一方不只一個太陽系。黃念祖居士在《無量壽經》注解後面告訴我們:從前他以爲佛經上講的大千世界大概是銀河系,單位世界大概是我們的太陽系;現在想想不對,單位世界比太陽系還要大,可能就是一個銀河系。銀河系如果是單位世界,那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銀河系;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銀河系。這樣的大宇宙,今天的天文學家還沒有觀察到,宇宙之大真是無量無邊。至于單位世界的中心,他的說法跟民國初年阮印長居士的說法仿佛。阮印長也是個了不起的才子,他有一部書《造化通》在臺灣流通。他看法也是這樣的,認爲現在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,可能就是佛經上講的“須彌山”,是一個單位宇宙的中心。照這樣算法,南洲的星球就太多了。這麼多星球裏所有的衆生稱“一天下”,假使這些衆生都證得阿羅漢,都證辟支佛果,而你同時供養這麼多聖人,所得的福德真的沒法子計算。
以下說布施。布施是上對下說的。不只布施一天,是“布施累劫”。布施的對象是“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”。累劫布施六道衆生,諸位想想,這個福德多大!沒法子計算的。阿難今天發問的功德,超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,超過布施累劫六道衆生,超過“百千萬倍”。這是“請法”,這一問,就問出這麼大的功德。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明,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有這麼大的功德。
諸位同修特別注意這段經文,它的含義很深。我們今天讀誦經典,把這部經典介紹給別人,功德也跟阿難請法沒有兩樣。我們想修功德到那裏修?有什麼能力修功德?你看看這段經文就會了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福田。
何以故。
爲什麼這樣一問會得到這麼大的功德?
當來諸天人民。一切含靈。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
功德之大的道理在此。“當來”就是將來。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的時候起,所有聽衆包括我們在內,都是“當來諸天人民”。“一切含靈”包括六道衆生。一切衆生都因信、願、念佛,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。這才是真正的“度脫”。不像其他法門,把你從地獄道超生到餓鬼道,也是度脫。脫離地獄道生到鬼道,鬼比地獄好一點;再從鬼道超生到畜生道,也算度脫。實在講,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,所以那種度脫不是究竟的度脫。我們今天誦經超度,以爲可以超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是我們一廂情願。可不可能?不可能!你有多大的力量,怎麼曉得不可能?
臺灣流行拜《梁皇忏》。《梁皇忏》可以把一個亡人超生到忉利天,當時是寶志公主持的。寶志公是觀音菩薩的化身。觀音菩薩化身來主持超度法會,也不過把梁武帝的皇後超度到忉利天而已,再往上去,觀音菩薩也沒有能力。這樣一位真正的聖賢僧,只能做到這樣,何況迷惑顛倒的凡夫僧。我們有什麼能力超度一個亡人?實在是沒能力。這些事實都要冷靜的想想。主持超度的人要有道德及修持的功夫,才能産生效果。
倓老法師的《影塵回憶錄》中,有一段八載寒窗讀《楞嚴》的故事。法師的一個同參好友,《楞嚴經》念得熟透,有幾個冤家債主來找他,求他超度。平常爲什麼他們不來求他?因爲他還沒有能力,求也沒有用處。現在他讀《楞嚴經》有一點功夫,知道他有能力超度,便來求他幫忙。他的冤家債主,其中兩個因爲與他有財務糾紛打官司,他打贏了,而那兩個人官司輸了之後,上吊死了。他後來很後悔,不應該爲些錢財而送了兩條人命。現在看到這兩個人來求他超度,當然很歡喜。他點頭答應,就看到鬼魂踩著他的膝蓋、肩膀,升天了,什麼儀式都沒有。接著又來了兩個,是他從前的太太帶了一個小孩,她們早已過世,也是這樣來求超度。自己修行真正有功夫時,儀式不重要。
今天中午祥雲法師到這兒來,談到有一位同參道友來找他,也是閑談的時候談到家親眷屬。那個同修說,“多兒多女多冤家”,是冤家債主;“一兒一女一枝花”,一個很疼愛,多了就變成冤家;“無兒無女活菩薩”。我在香港看到壽冶老和尚的大殿上對聯,很有味道,上聯“夫妻是緣,有善緣有惡緣,冤冤相報”;下聯“兒女是債,有討債有還債,無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大教緣起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