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二 本經體性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枉。這就是迷,迷失了自己。所以,如來的慈悲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,一個心性。這關系多密切!所以佛幫助任何一個人,是沒有理由、沒有條件的。

  父母幫助兒女還是有條件的,因爲他是自己的兒女。佛幫助衆生沒有條件,因爲是一體的。二體才有條件。諸佛菩薩無條件幫助我們,我們不知道,我們跟他對立,不肯接受,這就是業障,就是迷惑。所以“作自作他”,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除了真如本性之外,無有一法可得。

  佛門常說,“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”。“心”就是無相的實相;“法”就是無不相的實相。它是一,不是二,是自他不二。諸位如果能真正明白這個事實,則你和一切人相處,對立的觀念沒有了,好惡的觀念也沒有。你喜歡他就是喜歡自己,討厭他就是討厭自己,自他不二。這樣心才能清淨、平等。我們修清淨、平等,很難很難的,因爲不曉得事實真相;如果曉得事實真相,清淨平等心不難修得。所以,古人修行叁、五年,有大澈大悟、明心見性的。念佛人有得一心不亂,上品上生的。他們知道這道理,所以他的念頭一下子轉過來了。我們爲什麼轉不過來,是不明白這事實真相,所以在境界裏、自他裏,生起虛妄的執著,不知道是一體。

  “乃至能說所說。”

  “能說”的是釋迦牟尼佛;“所說”的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。能說、所說,也是實相流露出來的,是自心本性流露出來的。這很重要。對這四個字深深體會到了,你才曉得我們修清淨心的重要。研究經典不重要,因爲心地清淨,恢複自性,能說所說都是自性。一切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心清淨跟釋迦牟尼佛平等,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,皆是自性流露。這就是“一經通,一切經通”。一經通實在是“一心不亂”,也就是一心清淨。心清淨之後,萬法皆通,沒障礙了。所以,古聖先賢的教學法實在高明;我們現在走錯了路。

  “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贊所贊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

  “能度”的是諸佛菩薩;“所度”的是衆生。

  “能信所信”。“能信”的是心,清淨心。“所信”的是這個法門,經典、理論、方法。

  “能願所願”。“能願”就是信願之心。這是從事相上講,不從理論上講。我們願離娑婆,喜歡往生極樂世界,這信願之心是能願。“所願”的是心心向往的極樂世界。

  “能持所持”。“能持”是身、語、意叁業。身禮佛、口念佛、心裏想佛,這樣才能成功。還想到外面去遊山玩水,把能持、所持都放下了,都舍棄了,那就是搞六道輪回。佛門的功夫就是用禮佛、繞佛、經行、靜坐,這是調劑身心的。念佛的時候,大聲念、小聲念、金剛持、默念,都屬于調劑身心的。方法很多,不要去逛百貨公司、去遊山玩水,這些決定造六道之業,決定沒有好處。現在還有人提倡到大陸去朝山,到印度去朝山。我看花錢還不少,那些錢拿來印經,來供養大衆,比朝山的功德利益好得多了。從前朝山,山上有高僧大德,朝山是去求教的;現在是去看熱鬧。這些都要清楚。

  叁業是“能持”,不可以間斷。“所持”的是一句名號—阿彌陀佛。

  “能生所生”。“能生”的條件:信、願、行叁資糧。“所生”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四種淨土。

  “能贊所贊”。“能贊”的是十方叁世諸佛如來。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,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極樂世界。“所贊”的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講《阿彌陀經》,沒有一尊佛不講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經典。其余的經典,佛不一定說;這部經是必定要說的。所以,這部經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經。不僅僅是淨宗第一經,是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經。我們的福報是真不小,諸佛如來的第一經,這一生中能遇到,是多麼大的福報。遇到能相信,能理解,能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修行,果報不可思議!

  “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”。上面所講的性體,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此地講的實相。這裏把它的理論依據,說了一個大概。雖然這一章還沒有說完,到此能深信不疑,知道這部經的價值,知道這部經在一切經典裏的分量。

  七、本經雲:“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”。“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”。“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。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。彌陀世尊,宣此妙法,欲惠予衆生以真實之利也。此叁真實,即一即叁,方便究竟,不可思議。依正法門,舉體皆是“真實之際”。

  本經最重要的叁句話,就是叁個“真實”。這叁句代表本經的實際內容,也表達了本經所依據的理論,就是第一句與末後一句。

  “開”是開示、開導。諸佛如來證得真實的境界,也就是說,他們完全明了、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雖然這個境界,佛與一切衆生共有,可是衆生在迷,誤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縱然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,他所理解的,還不是究竟圓滿,依然有缺陷。唯獨佛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佛的大慈大悲就是把他親證的境界告訴我們。告訴我們有什麼好處?我們世間人講“慈悲”,人家有困難病苦,我們幫助救濟他,這種幫助是一時的;最大的慈悲是照顧他一生一世。唯獨佛幫助我們開發自性,使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,教我們解決宇宙人生一切的問題。這種慈悲,決不是世間的慈悲能相比的。他告訴我們,他親證的境界,可是衆生有迷、有悟,根性不相同,有些人聽到佛開示,覺悟了,就是第一句講的“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”。

  根利的衆生、有智慧的,聽佛開示,就契入了。“契入”就是變化氣質,化迷成悟,化凡成聖。愚人聽了,不能變化;不但不能變化,往往還把佛的意思錯解了,增加“所知障”與“煩惱障”。所以,佛教衆生的確是不容易,一定要有善巧方便,不要叫大家聽了起誤會。但是聽衆那麼多,誤會的總是在所不免。不但後世這個情形很普遍,即使佛在世,聽衆裏也有少數誤會。佛對他們也無可奈何。愚人聽佛說法,最大的病根就是分別名相,執著不化,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。其實佛所說的,都是引導我們悟入真性,“真實之際”就是本性,就是諸法實相。這是佛無比的慈悲。

  “開化顯示”,這句話可以廣泛應用在大乘經,尤其是一乘了義的經典,像在中國很流行的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,確實是這個標准;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最爲圓滿。其余的經,也是這個目標、這個標准,但是都比不上《無量壽經》的殊勝、圓滿、快速。

  第二句,這是說佛的本願,“欲拯群萌”。“萌”就是沒有覺悟的衆生。這些衆生太多了,不但六道凡夫沒覺悟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裏,沒有覺悟的還很多。比起我們來,他們好像是覺悟了,跟佛比,他還沒有究竟圓滿的覺悟。佛還要度他,幫助他。

  “惠以真實之利”。什麼是“真實的利益”?古德說,這部經是真實裏的真實,第一真實。爲什麼這樣說,如不明了,就免不了懷疑。懷疑是我們修學重大的障礙,所以有疑一定要斷,斷疑才能生信。

  古人行腳參學,目的在斷疑。如果沒有疑,他的修行就圓滿了。他還有疑問,還要到處請教,一定要把“疑”破除,他的心才能恢複清淨。你看,禅宗二祖慧可大師,當年求達摩替他安心,就是心裏有疑,不能解決。疑不斷,心不能定。心不定就不能見性,煩惱不能斷,智慧不能透出來。

  真實之利益,是一而叁,叁而一。如果我們用叁寶來看,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,是“佛寶”。阿彌陀佛代表真實之際。真實的利益是“法寶”;真實的智慧也是“法寶”。此二法,由觀音、勢至代表,大勢至菩薩代表住真實慧;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,惠予衆生真實的利益。所以,這叁句就是佛法僧叁寶,實際上是西方叁聖。“真實之際”要是廣說,就是十方諸佛無量無邊無盡的法藏,略說就是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。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包括了“真實之際”、“住真實慧”、“真實之利益”。

  這叁種真實,就是我們的自性叁寶。佛有,我們也有。佛是完全開顯了,我們是完全迷惑了。我們跟佛不一樣之處就在此。顯露出來之後,就是全體的德用。所以我們講皈依,真正皈依的依據,就是這叁句。這叁句就是佛、法、僧,就是西方叁聖,是一切諸佛法藏,是我們的自性。這是真實到了極處!

  彌陀以及一切諸佛,都以真實利益加惠于一切衆生。這個“惠”,是不是真的佛賜給我們的?不是的,是我們本有的。佛在許多經典上說,“佛不度衆生”,佛有什麼能力度衆生,是衆生自己覺悟了。這叁句都是你自性裏本來具足的。不是佛給你的,佛只給你作一個增上緣,使你自己覺悟,使你本有的性德透出來而已。不是佛給你的,這個事實,我們要知道。

  一切諸佛教導衆生的,就是這叁個真實。叁個真實,說到究竟、圓滿到了極處的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與《阿彌陀經》。如果就行門上來講,這叁種真實就在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之中;這句佛號具足叁個真實。若不清楚,不明白,對于佛號,歡喜心就生不起來。真正清楚了,對佛號才生歡喜,才真正肯去念。所以,念佛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,念佛人就是“住真實慧”。

  當年慧可就是不曉得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,求達摩祖師爲他安心。一部《金剛經》有二大主題:第一、“雲何降服其心”。心裏的妄想煩惱,如何把它伏住?第二、“應雲何住”。心要安住在那裏?若就此經言,即是住真實慧。真實慧是什麼?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你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,就是真實慧。真實之利是福德,真實慧是智慧,所以念佛是福慧雙修。不但雙修,是圓修,圓到極處了。要修福、修慧,不需要修別的,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。念到心清淨,福慧就現前,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。如果不能深信,現在社會提倡慈善事業,我們多做些好事。隨緣修福是對的,著意去修福就錯了。爲什麼?清淨心沒有了,功夫裏夾雜,所修的是有漏之福。念佛念到心清淨,所得到的是無漏之福。無漏的福,將來往生淨土,依正莊嚴與諸佛無二無別。有漏福報怎麼能比?不是講學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,善事隨緣做,不攀緣,我們的心就清淨。攀緣去做,就是古德講的“好事不如無事”。龐居士付出很大的代價,讓我們相信這一句話“好事不如無事”。無事的福報,是無漏的。

  “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。妙土在那裏?大家一定以爲是西方極樂世界。其實不是的;妙土是心地。心淨則土淨,所以我們莊嚴妙心,自然就變現妙土。心不妙,土那裏會妙?我們今天心不妙,所以環境不妙。莊嚴妙土,要莊嚴自性,念念與自性相應。本經的經題,就是念念與覺、正、淨相應。自己心裏二六時中(就是一天到晚)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不迷惑,沒有邪念,沒有邪思,清淨無染,這是莊嚴;果報是無量壽。“無量壽”是“真實之際”。“莊嚴”就是“真實的利益”。“清淨平等覺”是“真實慧”。

  “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”。諸位從這個地方,就曉得這部經的好處。雖然一切一乘了義的經典,也是講這些,但是經典太長,我們抓不到綱領。這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,簡單明了,句句都是綱要,這就難得。

  “彌陀世尊宣此妙法”。世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。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。兩土世尊,同宣妙法。

  “欲惠予衆生以真實之利”。利益是當生成就,不必要等來生。在菩薩法裏,要到地上菩薩,佛才說這法門;確實佛很少對地前菩薩說這個法門。說了他們不相信,這個法門叫“難信之法”。登地菩薩,你跟他講這個法門,他相信,能接受。我們凡夫聽到這個法門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真的不可思議。這是什麼道理?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到,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。如果不是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的善根現前,我們聽到這個法門,決定不能接受。因爲善根成熟,又得叁寶加持,使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,能信受奉行。

  佛給我們第一無上殊勝的利益,教我們在這一生中就能成佛。我們如果不能認真的修學,這一生不能往生,就辜負彌陀世尊太多了。要怎樣才不辜負?唯有認真去修,要把它當作這一生中最重要的、最大的一樁事情去辦。其他事可以放下,這個事不能放下。

  “此叁真實,即一即叁”,一而叁,叁而一,是一體的叁面。真實之際是本體,利益、智慧是德用。一是智慧,一是福德,方便究竟不可思議。一切經裏有方便的,但不一定究竟;究竟的,不一定方便。譬如、一些方等經、小乘經方便但不究竟;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究竟又不方便,我們修起來很難。唯獨這部經,既方便又究竟,在一切經裏很難找得到的,是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“依正法門”是指西方極樂世界,“依報”是環境,“正報”是身體,“法門”是講修學的方法。

  “舉體皆是真實之際”。古德常講“西方極樂世界”是法性土,跟這個地方不一樣,我們能信得過。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和十方世界的國土,皆是穢土,是衆生善惡業變現的境界。西方極樂世界,是從真如本性裏變出來的境界。怎麼能相比!一個是純淨心中變現出來的;一個是從染汙的心,善業、惡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,西方淨土是真正之淨。

  這是把本經的體性介紹出來,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。我們明了了,才真正對這部經典,對于這個法門生起信心,信心堅固,決定不動搖,所以非常重要。叁種真實就是實相。說實相比較籠統,說叁種真實就很踏實。

  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二 本經體性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