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叁、一經宗趣
一、宗謂宗旨,又修行之要徑也。趣者,趣向、歸趣也。
什麼是“宗趣”?“宗”是宗旨,就是修行的綱領,修行的門徑,也就是“要徑”。重要的綱領,重要的門徑,這是宗。“趣”就說歸趣、歸宿。
體是理,宗是行。
前面講本經的體性,是理論依據。宗旨是教我們修行的綱領。我們的信心,從理論上建立,也就是從理解建立了信心。但是,如果沒有修行,這個道理,我們不能親證。“理”,我懂得,但是沒有辦法親自證得。證得才管用,我們才能入這境界。你要想證得這個理,一定要修行,所以宗是行門的綱領。
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爲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爲趣。
這段文把“趣”解釋得很清楚,依照經典裏所講的方法來修行。“明其所爲”,我們清楚明白,知道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,認識我們所求的是什麼。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知道將來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。“究其所至”是結果。可見得修學,古人講“功不唐捐”,你的功夫沒有白費,確實有收獲。
二、本經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爲宗。以“圓生四土,迳登不退”爲趣。
下面一大篇文字,都是解釋這二句,確實簡單扼要。
叁、明宗:
(一)經雲:叁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爲因。
這段經文,在五種原譯本裏都能看得到。由此可知,決不是經文有錯誤。“叁輩”就是從上上品到下下品往生的人,都要發菩提心。什麼叫“菩提心”?“菩提”翻成中文是“覺”,覺醒!覺就不迷,你要用覺悟的心才能往生。什麼叫“覺”?什麼叫“迷”?簡單的說,對于世間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還有留戀,這就是迷,不能往生。覺悟的心,對于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確實放下了,這樣的人才能往生。這是從字面上很淺的意思來看。迷人不願意離開六道輪回;覺悟的人不願意再輪回六道。從無量劫到今天,生生死死,實在沒有意思,不願意再輪回。
怎樣超越六道輪回?實在不容易。佛法雖然說無量法門,門門都能超越六道輪回。這在理論上講沒錯,可是一切衆生在實際的修學上,卻大有問題。問題就是剛才說的,方便不究竟,究竟不方便。既方便又究竟,在無量無邊法門中,只有這一門。舍這一門之外,要想這一生了生死出叁界,的確不是容易的事。如果容易,諸佛如來就不會這樣大力的宣揚念佛法門。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得很清楚,釋迦牟尼佛勸他的父王、他的姨母,皆是念佛求生淨土,可見這個法門確實方便究竟。
這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意思,真正要覺悟世間苦空無常。這個世間不可留戀,要真正看破,真正放下,這是菩提心。更重要的,是要發願求生淨土,決定一生成就。有很多人,發願求生淨土,世間法又放不下;要等快死時,才放下,認爲現在還可以不須放下。存這種僥幸的心理,這個心理就是迷惑顛倒,這是錯誤的。想等到緊要的關頭再放下,恐怕到那個時候來不及了,你的業障現前,作不了主了。
你到醫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就曉得,有幾個人臨終時頭腦清楚。我們能保證自己,將來死的時候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?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顛倒,不省人事。在這個時候,助念都靠不住,所以不能存僥幸的心理。還有一種,就是意外的災難突然發生,驚慌失措,這樣走的人,決定不能往生。幾個人在大難來的時候,他的心是定的?果能不慌張而若無其事,則此人能往生。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定力?實在不容易。這些功夫都是在平時鍛煉,修養,到時候才管用。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太簡單;看簡單會把這一生耽誤,空過了。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,所以發心非常重要。
簡單的講,看得破,放得下,一心求生淨土,這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專修淨土的人,暫時不要去搞“博學多聞”。你真正要想度衆生,就用念佛的方法度衆生。用這個方法,跟諸佛如來度衆生沒有兩樣。用別的方法,如果錯了,你還得背因果。古人講,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。你得要負因果責任。用念佛求生淨土度人,決定不背因果。一切諸佛都用這個方法,我也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決定不錯。真實的利益,真實的功德。如果他能接受,很好!他這一生成佛去了。他如果不能接受,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裏,功德也圓滿了。換句話說,接受不接受,功德都圓滿。念念功德圓滿,還要用什麼別的法子去度衆生?用不著,這一門就行。自行化他,唯獨一門,就證因圓果滿。
(二)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。故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。本經所崇,全在于此。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爲本經之宗也。
黃念祖居士寫這本《注解》,是遵照他老師夏蓮居居士的教導。夏蓮居居士在世的時候,會集本經之後,講過不少遍;黃居士是每次必與會,從來沒有缺過課的。他在《注解》裏以這二句爲本經之宗旨,是遵守老師的教誡,同時也是本經的二句經文,就是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。此二願,古大德就看作是本經的宗要。
古人把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,做一個比較,什麼經第一?大家公認《華嚴》第一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把《華嚴經》比下去了。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有四十八品,那一品第一?第六品(四十八願)第一。其余的經文,都是四十八願的說明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講解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,所以這一部經裏,有彌陀說、有世尊說。這四十八條中,那一條最重要?第十八願最重要。爲什麼第十八願最重要?
我從前初學佛的時候,有一個疑問,很多年得不到答案,就是人家常講“佛是萬德萬能”。也有很多大法師講,萬德萬能是贊歎的話,佛也有所不能。我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。《法華經》之前,世尊說“一闡提”不能成佛,佛有所不能。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佛才講一闡提也有佛性,一闡提也能作佛。所以,稱之爲成佛的《法華》。《法華經》上,佛一反以往的說法,說了真實法。《法華經》只是從理論上,說一闡提可以成佛,但是用什麼方法成佛,我不知道。這就是《法華》究竟但不方便。方便法在本經發現了,“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”。這個成佛的方法我們發現了,這才真正肯定佛是全知全能、無所不能。五逆十惡這樣重的罪,立刻就要墮阿鼻地獄,這樣的人,佛有沒有方法教他立刻成佛。你們查一切經都查不到,查到《無量壽經》,看到第十八願就找到了。所以第十八願,是所有一切經的頂峰。這才真正體會到,佛的智慧是圓滿的,佛的能力是圓滿的,真正是全知全能、萬德萬能,這不是贊歎的話。
五逆十惡的人,所以不能成佛,是他不肯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。他要肯接受,那個不成佛!而且成就的是圓滿佛。如果說五逆十惡,業障深重往生,他往生的品位很下,相貌也不好,在那個地方一切受用都要差一等,那還是不圓滿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下下品往生,神通、道力、受用,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究竟圓滿,究竟方便。這在一切經裏找不到,這是難信之法。
權教菩薩,也就是叁賢位菩薩;跟他講,他不相信。所以許多大法師、老法師,說佛也有所不能,他講的話沒錯。你教他修念佛法門,念阿彌陀佛,他搖搖頭不願念。爲什麼?經看得太多了,所有經都沒有這個說法,他以爲這是佛的方便說,是度老太婆的。他不要修這個法門,表示他有智慧。念佛法門,大概是佛度最低層衆生的。那裏知道,文殊、普賢也是最低層的衆生嗎?我們要覺悟,要真正慶幸,這個法門得來不容易,尤其是這會集本。
你們去看看五種原譯本,恐怕興趣提不起來。原譯本確實難念,各本意思也不圓滿。漢譯本子有的,魏譯本子沒有;魏譯本子有的,唐宋譯本沒有。會集本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,讀這一本,五種原譯本都念到了。會集于弘傳度生有大功德,這是希有之緣,非常難得。
諸位聽了這一段就明了,這確實是彌陀本願之心髓。彌陀的本願,就是希望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都立刻成佛。他成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全在四十八願裏,“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”。
所以我勸同修們,在末法時期,現前這個社會,修行的方法,愈是精簡愈好,決定不能摻雜。早晚課誦,如果沒有時間念全部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念小本《阿彌陀經》。做早晚課(早課、晚課都一樣),像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,課誦一卷《阿彌陀經》,叁遍往生咒,一千聲佛號,早晚都一樣,不必用寺院裏的課誦本。課誦本必須符合經訓,不是一向專念,不能往生。古時人心清淨,多念一些經咒,多供養一些鬼神,于境界中成就離念一如,是有利益的。現在我們業障習氣太重,不能自度,如何度人,依古人儀軌恐怕自己不能成就,這必須要認清楚。我們今天處的時代不一樣,我們沒有人家那樣的清淨心,所以我們的課誦愈簡單愈好。
如果念《無量壽經》,早課最好念第六品四十八願。晚課要認真反省,因爲發菩提心,就是破迷開悟。第叁十二到叁十七共六品,都是講因果報應的事理,講五戒十善;我們用來檢點一天思想行爲有沒有過失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這就是菩提心,就是覺而不迷。這是專修淨業最簡單的功課。課做完之後,念回向偈、叁皈依,就很圓滿。這是“往生必修之正因”,決定不能疏忽。
“方便度生之慈航”,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勸人,決定沒有過失。如果這個方法不契機,那就沒有別的方法。這個方法叁根普被,凡聖齊收,那有不契機的。講經講這一部就夠了。有些人認爲,講這一部,一遍又一遍的重複,多沒味。講得沒有味道,是你自己沒有認真修行,你要是認真修行,遍遍不一樣。不要說講的時候遍遍不一樣,念的時候也是遍遍境界都不一樣。
從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