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理一心”、“事一心”,那太高了,我們不一定能達到。我們講功夫成片的上乘,功夫成片也有九品,上叁品就可以生死自在。

  “自在”是什麼?想什麼時候去,就什麼時候去;想在這世界上再住幾年,也不礙事。這是了生死,生死沒有了。一般人沒有到這功夫,壽命是有定數的,絕大多數人不能超過,所以看相算命算得很准。你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普通人沒有辦法超越數量,給你排八字,算准你活到多少歲,該什麼時候死,那一年很難過得去。念佛人可以超越,可以生死自在,超越定數。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知道的人不多。有些人聽了,卻不肯相信。如果真正相信,他一定會死心塌地來修學。這才是真實的利益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講“住真實慧,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,這是真實的利益!現在這個社會濁惡到了極處。我們一心念佛,在這個世界還能過快樂美滿的生活。這個利益多大!將來隨心如願的見阿彌陀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乃至于遊覽諸佛國土,供佛聞法。我們一生中可以辦得到的。蕅益大師這幾句話,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就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,這是正行。正行才真正辦得到。

  “大本”是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爲這段是《要解》裏的句子,是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。《無量壽經》“亦以發菩提心爲要,正與此同”。

  故今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爲大本之宗,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注解》,就是以此二句爲本經的宗旨。“宗旨”就是修行的綱領。他取此二句,正是遵奉蓮池、蕅益這些淨宗祖師大德的教誨。顯示黃居士尊師重道,不敢認爲這是自己的慧眼抉擇,是遵從祖師大德的教誨。這是他謙虛,是他尊師。

  中國過去的教學跟現代不一樣。現代人教學,鼓勵學生創造、創新。過去,學生有所發現,是學生寫出來的,請老師鑒定,就算是老師的,不算是學生的。現在都算學生的,不算是老師的。古時與現代觀念不同,老師鑒定之後,責任是由老師來負。正如同軍隊打仗一樣,參謀提出來計劃,統帥批准了,責任是由統帥負。參謀只提供意見,仗是統帥打的,打勝了,功勞是他的;打敗了,他要負責任,與參謀不相幹。古代老師教學也是如此,學生有很多發現,送給老師印證;老師印證後,即由老師負文責。這也是尊師重道。

  因此,佛經有五種人說,除佛之外還有四種人,但所說的必須得到佛的同意。佛印證了,等于是佛說的,都稱之爲佛經。佛不在世,遺有原則,原則就是“法印”。小乘經“叁法印”,大乘經以“實相印”。只要不違背這個原則,與這個原則相應的,不管是誰說的,都等于是佛說的。蕅益大師這幾句話,雖然佛經裏沒有,古來祖師大德也沒有說過,但是它與經論的宗旨相應,就等于是佛說的。從前教育的理念跟現代人不相同,古人心地厚道,不居功;現代人急功好利,這是大毛病。急功好利,用在修學佛法上,決定沒有成就,那是大障礙。

  (六)《觀經》雲:“若有衆生,願生彼國,發叁種心,即便往生。”

  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“菩提心”。發菩提心的人,我們通常稱他菩薩,沒有菩提心的人就叫做凡夫。凡夫跟菩薩不一樣,就是發心不相同。凡夫的心迷,菩薩的心覺悟。菩提是覺。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。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衆生。我們凡夫是迷惑顛倒的有情衆生。我們要想作菩薩,要認真發這叁種心。

  (1)至誠心。(2)深心。(3)回向發願心。

  第一、“至誠心”。誠到了極處叫“至誠”。也許很多同修都會說,我平常待人都很誠。“至誠心”有一個標准。自己以爲誠,但是拿這個標准一衡量,還相差很遠。到底什麼樣的標准才是誠?曾國藩先生替這個字下了一個定義,他說,“一念不生是謂誠”。拿這個標准來看我們的心誠不誠,一天到晚打妄想,這不是誠心。誠心就是真心。

 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“真心離念”,真心離一切妄念。真心就是“正念”。你看“八正道”裏,不是講正念嗎?正念就是至誠心,誠到了極處。可見誠心,不是無念。若無念是誠心,桌椅板凳都無念,石頭瓦塊都沒有念,它不就是最誠心了嗎?它不是的。一念不生,是一個妄念都不生,是離一切妄念,不是離一切正念,不然八正道也沒有了。所以,它有正念,沒有妄念。

  什麼叫“妄念”?妄念的標准也很多,高的標准不必談了,我們講最低的標准,自私自利。只要一個念頭起來,我的利益、我的好處,《金剛經》講的四相、四見都是妄念。諸佛菩薩起心動念,決定沒有爲自己的。爲什麼說爲自己是妄念?不但是妄念,爲自己簡直是惡念。惡在那裏?

  大小乘經典都告訴我們,了生死、超越六道輪回,要斷我執。破我執,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回。破法執,明心見性,則成爲法身大士,成佛作祖。佛法要破二執。一動念,就有我,增長我執,這不是背道而馳嗎?所以不僅是妄念,簡直是惡念。真正學佛要想成就,真正要覺悟。覺悟的人,念念不會想到自己。凡是念念想到自我的利益,就是迷而不覺,這是六道凡夫。念念想一切衆生,念念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佛、菩薩。

  忘掉我,沒有我;我所有的,當然更沒有了,更不放在心裏。我所有的財産,我所有的眷屬,我所有的榮譽,我所有的利益,凡是我所有的,附屬于我的,當然更放下了。能把“我”、“我所”舍離,你的念就正,心就誠了。

  誠心就是儒家講的“誠意”。《大學》裏講“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,這個意就誠了。儒家講“誠意、正心”二條,佛法講叁條,它講“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”。其實,“深心”與“回向發願心”合起來,就是儒家講的“正心”。佛法講得詳細,儒家講得簡略。至誠心是心的本體,有體就會有作用。儒家講,誠心起作用就是正心,正知正見。佛法講起作用,把它分作二個,一個對自己,一個對外境。對自己是“深心”,對外境是“回向發願心”。這兩個合起來就是儒家講的正心。可見得只有開合不同,意義是一樣的。孔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,沒有交換過意見,但是他們的見解完全相同。要怎樣才能做到?

  儒家有兩個方法:“格物、致知”。格物而後致知,致知而後意誠。順序次第不能顛倒。佛法裏,至誠心前面也有兩個條件,一個是斷“煩惱障”,一個是斷“所知障”。跟儒家講的沒有兩樣。“斷煩惱障”就是“格物”,“斷所知障”就是“致知”。儒跟佛的確是有很多地方在觀念上相同,作法上也一樣。我們要把這一點看清楚,就曉得我們今天的修學,走的路錯在那裏。爲什麼學了這麼多年沒有成就,學了這麼多年還是迷惑顛倒,還是天天做錯事、做壞事。這個病根,不難找到,是我們把次第搞錯了。

  儒跟佛都是從斷煩惱開始。我們今天不斷煩惱,就開始要求學一切法門。不要格物就求致知,孔夫子聽了也會搖頭。我不要斷煩惱,我就去參學,我就去研究經論,博學多聞。病在此。煩惱不斷,所學的一切法門,清涼大師講“增長邪見”,所以學了幾十年還會做壞事。因爲你增長的是邪知邪見,怎能不做壞事!做壞事是正常的現象。

 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按部就班,不許躐等。從那裏修學起?從斷煩惱學起,也就是從格物學起。“物”是物欲、欲望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欲六塵,要先跟它打一仗,跟它格鬥。克服物欲,戰勝欲望,則心得清淨,就是佛法裏斷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斷掉之後,才開始廣學法門,那就對了。智慧開了之後,心就誠了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就會用真誠心。所以,“至誠心”要這樣才能顯得出來。

  很多老太太、老公公念佛往生了,他們沒有發這個心,他也不懂得,他怎麼能往生?表面上看他們雖然不懂,確實他們物也格了,知也致了,意也誠了。因爲他對于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欲望都舍了,一心一意只想阿彌陀佛,只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身心世界都沒有他的事,物欲豈不是格得幹幹淨淨。一心一意只想往生,只想見阿彌陀佛,這是大智慧。致知也圓滿了,所以他的心非常虔誠。我們這些自以爲有學問的人,跟他比是比不上。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不像人家什麼都不想,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,只念阿彌陀佛。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?那種人上根利智,我們比不上的。這是要覺悟的,決定不能輕看了,那些人中有上上智慧的。也許要問,他們有那個智慧,爲什麼不教我們?他大慈大悲,他怕你造罪業。要教你,你不相信。你一問他,念過書沒有?他說他不認識字。“不認識字,你懂什麼?”你就會誹謗聖賢人,要造罪業。他不教你是慈悲,是不讓你造罪業。

  要真正想修到至誠心,必須要把見思煩惱舍掉。要在大乘佛法裏生起堅定清淨的信心,至誠心才能顯露出來,這是真心之本體。至誠心起作用,對自己就是“深心”。深心是清淨心,所以清淨是自受用。

  每一位同修都追求幸福、快樂、美滿。心裏想追求的,只是假名,你一生中能得到嗎?得不到,叁者都落空,你也不幸福,也不快樂,也不美滿,因爲真正的幸福、快樂、美滿,在清淨心裏。有錢未必快樂,所以說富而不樂。雖然很富有,他不幸福,也不快樂。在社會上有地位,做了很大的官,做到部長、院長,在立法院還被人指著鼻子罵。你問他作官快樂嗎?他不快樂,他也不幸福,他也不美滿。真正快樂、幸福、美滿,與富貴不相幹。心地清淨,知足常樂。

  一個人若一生中,心裏都沒有牽挂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妄想,沒有執著,才是真正快樂。這是“深心”,這是至誠心對自己的作用。所以從佛法裏,確確實實可以得到真實美滿,得到幸福快樂。我自己得到,所以我這麼肯定的告訴你。怎麼得到的?心清淨就得到了。人生意義、價值都在此,不在功名富貴。

  對人是“回向發願心”,就是《起信論》裏講的“大悲心”。這比《起信論》講得還要圓滿。《起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