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智慧。实在说,智慧的作用是在辨别真假,有智慧,才能辨别,才能取舍恰当。智慧的选择是最好的,文殊菩萨选净土法门,普贤菩萨也选此法门。你的选择居然跟他们一样,怎么能说你没有智慧?没有智慧的人,这个法门就会当面错过。等到他有智慧,他才会选择这个法门。修净宗的人,现在就选到了。诸位冷静想一想,谁无智慧!

  此处蕅益大师为我们一语道破。你能相信这个法门,你能选择这个法门,愿生净土,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跟文殊、普贤平起平坐,因为我们智慧相同。说别的智慧,我们比不上他;选择这个法门的智慧,与二大士没有两样。我们智慧平等,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,一切跟普贤、文殊是平等的。因平等,果当然平等,道理在此。

  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。你选择信、愿、行,大家都是这个因缘往生的,所以果报相等。这是大智慧,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这是究竟圆满的法门,不是圆满的智慧就不会选这个法门。

  “持名为行行”。无量行门当中,这是第一行门。

  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”,所以信、愿、行,非常重要,缺一不可。有信、有愿,决定往生。平常工作非常忙碌的人,没有时间念佛,但是持名很重要,功夫不能不做。可以少念几句,所以十念都能往生。

  清初慈云灌顶法师,教人早晚课用十念法。尽一口气为一念。每个人气长短不一样,佛号不拘多少。如果家里有佛像,就在佛像面前合掌念佛。尽一口气念四个字、六个字都可以。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”,一口气为一念,念十口气。早晚都一样,一次不缺,这就符合“一向专念”。平常有时间多念,那是“散念”。早晚定课不能缺少。散课多少、有无都没有关系。养成一个习惯,早晨一起来念佛,晚上睡觉之前一定念佛。当然佛号念得愈多愈好。念佛的时候就不胡思乱想,所以念佛就是修戒、定、慧。

  戒律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心里忆佛念佛,他就不会想坏事情,诸恶就不作了。佛号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,善中之善,没有比这更善,所以念佛就是众善奉行。诸恶莫作,是小乘戒;众善奉行,是菩萨戒。持戒都具足了。念佛时心地清净,没有一个杂念,是修定。这句佛号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字字分明,是修慧。这是修根本智。戒、定、慧三学,在一句佛号中都修圆满了。你念的时间愈多,念的时间愈长,就是你修戒、定、慧的时间愈多。所以,念佛是戒、定、慧一次完成,不必分开学。

  “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”,蕅益大师没有说“持名之多少”。可见品位与多少不相干,与深浅有关系。深浅就是你心地清净的深度是多少。心愈清净,品位就愈高。西方极乐世界,四土三辈九品从那里分的?从清净心的程度上分的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真正不可思议,不要说经文,单看经题,就是圆满功德。经题“无量寿”就是真如本性,法身理体。“庄严”就是依正庄严,森罗万象,业因果报之所现。无量寿是体,庄严是相。“清净平等觉”是用。体、相、用,圆满具足。“清净平等觉”也是修行的原则。我们修清净心、修平等心、修觉心。知道轮回苦,是觉;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大觉。

  “故慧行为先导”。智慧在前面领导我们。

  “行行为正修,如目足双运”。慧就是能信、能愿。把信愿比作眼睛,把持名比作行进。我看得清楚,我走得没错。没有信愿,等于瞎了眼睛,虽然走路,走到岔路上也不知道。有信、有愿,没有行,这个人有眼睛,没有腿;看到了,没有办法走到。由此可知,信、愿、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,一定要具足。

  讲席的目的是要教大家,对净宗法门、对大乘佛法真正认识,真正理解,有所选择。选择之后,要认真努力来修学,这一生中决定成就。

  又曰:“深信发愿,即无上菩提。合此信愿,的为净土指南。由此而执持名号,乃为正行。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,正与此同。”

  蕅益大师这一段说得非常好。蕅益以前的祖师大德们,从来没有这样说过。他的说法,有没有疑问?如果我们深入大乘经论,就知道虽然大乘经论文字中没有,意思确实没有违背。

  正如同过去人讲“带业往生”、“消业往生”。查遍《大藏经》,没有带业往生的文字,而有消业往生,于是许多人执著在经文上,认为带业往生不可靠。搞得净宗念佛,人心惶惶。经文上虽然没有这个字样,意思确实有。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,这是怎么来的?就是指带业多少而分,业带得多的,品位就低;带得少的,品位就高。虽然没有说带业,但是意思非常明显。由此可知,读佛经必须要知道,往往佛所说的,意在言外。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,才能真正体会到如来所说的真实义。我们才不至于错解经义,不至于产生误会。

  蕅益大师的这一句话,“深信发愿,即无上菩提”,实在说得太好了。我们的确看到许多往生的人,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看过。那是从前的,时间隔得太远了,未必可信。再看近代宽律法师写的《近代往生随闻录》,有一百多人往生;再看看台中林看治居士写的《念佛感应见闻记》,台湾最近四十年来往生的人。这都是在眼前的许多人与事。这许多人当中,至少有二分之一,对于教理没有研究,甚至于什么是菩提心,他都不知道,但是他们念佛能往生。不但能往生,而且预知时至,自己晓得那一天走,又不生病。走的时候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有人坐著走,有人站著走。

  大概在民国五十七年的时候,将军乡有一个老太太念佛三年,站著走的。我在高雄讲经提起,很多同修都知道这件事。这位老太太没念过书,不懂得什么是发菩提心,她怎么能往生?我们今天读《无量寿经》,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。不发菩提心的人,决定不能往生。所以,看到那些往生的人,往往疑惑不解,好像他们没发菩提心,怎么也往生,而且瑞相还这么好。

  倓虚法师在《念佛论》里讲的修无师,倓老亲自看到他往生的。这一位是做粗活的,中年出家,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。你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,他决定说不出来。虽没有发菩提心,他有一个心,真的想往生,要见阿弥陀佛。他有这个心,就是无上菩提心。

  蕅益大师一语为我们道破,这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我们愈想他讲的话,愈觉得有道理。无上菩提心,简单的说,是“上求佛道,下度众生”,就是这个心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到那里去成佛。成了佛之后,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众生。所以只要我们深信,发愿求生西方净土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,最究竟、最圆满的菩提心。

  “菩提”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就是觉。菩提心就是觉心,觉而不迷。我们世间人不想往生,这是迷。学佛的人不求生净土,还是迷。

  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必定有退转。你修学的时间很长,进进退退,这很麻烦。如果来生得人身,当中至少脱节二十年。前面所修的都忘光了,再学还要从头来起。生生世世,进进退退。始终没有进步,功夫不能增长,原因就在此,进进退退。

 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,寿命跟阿弥陀佛相等。寿命之长,没法子计算。今天世界上最进步的计算机,也计算不出来。虽然我们讲有量,实在是真正的无量寿。这就是其他宗教里讲永生。真正的永生,天上还得不到永生,寿命比人间长一点而已。“非想非非想天”寿命八万大劫,还是一个定数。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无量寿,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一生成就。

  这是不死的法门,是真正不死。因为你走的时候很清楚,跟家亲眷属告假,我走了。是走了以后才舍弃肉身,不是死了以后才走。死了以后才走,靠不住,所以死了之后,我们给他助念,看到很多瑞相,也不能证明他往生。假如他来生生三善道,瑞相都好,所以有好的瑞相,可以断定他不堕三恶道;说他往生,则未必。如果是他自己向大家说,“佛来接我,我现在跟佛去了”,那是千真万确的往生,一点也不假。这是我们学佛,尤其念佛求生净土一定要知道的。

  蕅益大师在此告诉我们,“合此信愿”,就是深信发愿,对于这个法门没有丝毫疑惑。能深信,是善根,是智慧。没有智慧,没有善根,他不能相信。这是大智慧、大善根(纵然不是这一生修的,也是多生多世修积的),在现前这个阶段成熟。我们对于这个法门深信不疑、发愿求生,是大福德。深信而不发愿,你这一生去不了。所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智慧第一,福德第一,福慧具足,福慧圆满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一切的受用、乃至于面貌,都跟阿弥陀佛一样,福慧跟佛相似。福从那里来的?发愿是福,深信是慧,念佛是功夫。念佛,念念使你福慧增长。

  “合此信愿,的为净土指南”。确确实实是念佛往生净土的指南。

  “由此而执持名号,乃为正行”。平常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要用深信发愿心念,这样念才有感应。“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”。你不信,或者愿不切,纵然念佛,也没有感应,只是口善而已。怎么说没有感应?因为你的定慧不能增长,福慧不能增长。用信愿心去念,你的福慧会增长。增长是事实,同修们观察自己的境界,就会增长信心了。

  从什么地方观察?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,这就是增长。清净心,能生智慧。清净心对外面境界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清净心对自己是福德、是享福。真正的福报是身心清净,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烦恼、没有妄想、没有执著。这个快乐才是真正的享受,只要用信愿持名,就能得到。

  要修多久才能得到?真正用功的人,三个月就得到了。三个月就现前,就见效。再往下修,功夫就愈来愈增上。所以,我们看古大德三年、五年成就,是当然的道理。只要你保持功夫不退转,继续不断努力,三年、五年决定成就,而且是上乘的成就。这个上乘水平很低,不是“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