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唐朝时候人,净宗第二代祖师。台北有善导寺,看到“善导”这名字,就晓得是修净宗的。
日本人对善导大师特别崇敬,原因就是当年日本有许多高僧在中国留学,都是善导的学生。他们回去之后,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,一直到现在,善导大师的塑像在日本处处可以看到。很多寺院都有善导大师的像,很多寺院都用“善导”作寺名,像台北的善导寺也是日本人建的。由此可知,日本人对大师的崇敬。
灵芝是宋朝人。“与日净宗诸家”。“日”是日本。日本净宗的大德也很多。“则以持名为正行,发心为助行”。这是古今二派的讲法不一样。这里并没有冲突,正助双修都少不了“发菩提心”、“持名念佛”。所以,不必因为他们的说法不同而起争执,起怀疑;那就错了。
但是中国历代大德们的看法还是以善导为主。善导毕竟是专修净宗的一位大德。在古代传说中,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。善导大师的话,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我们决定不能怀疑。
莲池大师和会之曰:“还以持名为正行,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。”
莲池是明末净宗中兴的大师,《弥陀经疏钞》就是他老人家的著述。他一生当中最伟大、最了不起的著作就是《疏钞》。他把古德讲的圆融起来说:“还以持名为正行,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。”这就把念佛和发菩提心合而为一。这合得很有道理、有见地。真正觉悟的人,没有一个不念佛求生净土。《华严经》可以作证明,《华严经》上说:“十地菩萨,始终不离念佛。”《华严》是圆教。圆教登了地,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,通常我们称十一地。“始”是初地,“终”是等觉。这十一位菩萨,不离念佛。他为什么念佛?因为他彻底觉悟。觉悟就是圆发大菩提心。他的觉悟,不是随事发心,是顺理发心。随事发心,不一定念佛。八万四千法门,认真修学任一法门都是随事发心。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决定是顺理发心,比随事高明得多。
这个事实,我们要把它认清楚,然后才知道,莲池大师说这话的分量,说这话的见地,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。他要不是真正契入这个境界,这话说不出来。所以,真正发心的人,必定念佛。真正肯念佛的人,二六时中不间断、不夹杂,这人必定是发无上菩提心。
这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这些事理,我们要明白,不能怀疑,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,坚固不摇。
彻悟禅师云:“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。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。”
《彻悟禅师语录》里也处处劝人念佛。他是在禅宗大澈大悟之后,回过头来专修念佛法门。这也是往生西方的一位大德,他说:“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。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。”这是念佛的标准态度。怎么样念,这四句说尽了。一个人真正知道生死可怕,这个心就是菩提心。他觉悟了,晓得生死太苦、太可怕,知道轮回可怕。轮回是死了以后,过不了几天又再来投胎。来了再死,死了再来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没完没了。轮回不一定生生世世都是人身。六道里总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短。
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,地狱时间是最长的,地狱里的一天是人间二千七百年。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,在地狱还不到二天。地狱的寿命,最短的都是万岁万万岁。实在不能去,太可怕了!所以堕落地狱,要想再出来,不晓得要到什么时候。饿鬼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。所以初一、十五去祭祀他,正好早晨吃一餐,到中午吃一餐。他的寿命是千岁以上,千岁千千岁。
畜生道愚痴。堕到畜生道之后,死了以后还作畜生,很难得超越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祇树给孤独园建房舍工程时,地上爬著一窝蚂蚁。佛看了不觉笑一笑。旁边的弟子问释迦牟尼佛,为什么笑蚂蚁?佛就说,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,这一窝蚂蚁还是受蚂蚁身。一般说法,一尊佛修行成佛需三个阿僧祇劫,七尊佛至少也是二十一个阿僧祇劫,这样的长时间,它还没有离开蚂蚁身。这不是它的寿命长,是它死了以后又投胎作蚂蚁。这就是坚固的执著,它认为蚂蚁就是它的身。它不想改变一个身相,没有意思出离,这就不得了。畜生愚痴。
三恶道非常可怕!经上常讲“头出头没”,把六道比作苦海。生到三善道得人天身,就好像头冒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,再一下去又沉到海底。在恶道的时间长,在善道的时间短。人要常想这个事实真相,他就觉悟,就害怕。我们趁有生之年,身体还健康,要牢牢把握这大好光阴,认真修行,不要让这一生空过,决定求生净土。净土很容易修,人人有分,个个都可以往生,为什么不修!这是真正觉悟。想到生死事大,就觉悟,就不迷了。
“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”,这就是往生净土的条件。前面二句“破迷开悟”;后面这二句,具足往生净土的条件“三资粮”。深信,发愿(愿生净土),持佛名号,老实念佛。要想快速成就,就一定要坚守“不间断、不夹杂”,成就是指日可期。
往往年轻修行人,比不上老年人。这些老公公、老太太,他们心中没有杂念,知道生死事大。年老了,来日无多,是故愿心恳切,佛号真正能做到不间断、不夹杂。世间五欲六尘,他已经看得太多了,不愿意再看了。这花花世界,对他已经失去诱惑的作用。他们心清净,容易成就。年轻人还放不下,世法放不下,佛法也放不下,样样都想多学一点,因此耽误了一生大事。说实话,世出世法学得再多,全是邪知邪见。邪知邪见,佛菩萨想尽方法把它去掉。你还要天天增长,天天去学习,怎么得了?所以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。四弘誓愿明明说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佛讲的没错,你会错了意思。必须是烦恼断尽了,心地清净,再学无量无边的法门,那就对了。不是教你不要学无量法门。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学。学习有时节因缘,是在你第一个阶段完成之后,才能进学第二个阶段。
譬如说,大学要不要念?要念。你幼稚园还没有念,就想上大学,怎么能成功?世法尚且做不到,何况佛法。大家才晓得断烦恼多重要。培养清净心是佛法的关键。你将来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,就凭清净心。所以,现在你们年轻人有很多研讨会,来跟我说,我也不能不同意,也不能不点头,但我不参与。我很清楚,都在搞邪知邪见。我说了也没有用处,你们不肯听。要是真正修学,我可能会参加。读《无量寿经》,一个星期有几次,大家一起读经,是修根本智,那真管用。
我跟大家讲真话,很多人不相信。不但不相信,还要诽谤。现代年轻人,很多是听骗不听劝,信邪不信正。实在没法子,所以不得不把《华严经》端出来跟大家讲。《华严经》就是四弘誓愿的层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总不是假的。我过去是盲修瞎练,走了三十多年冤枉路。
你今天肯听我的话,只需三、五年就成就了。你要是不肯听我的话,恐怕过三十年、五十年还到不了我这个程度。我跟大家讲的句句是实话。我从小是个很讲理的人,老师虽然劝我念佛,没有把道理讲得透彻。所以,我半信半疑,还去搞无量法门,深入经藏,搞了一脑袋的邪知邪见。假如过去教我的老师,能像我今天说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我绝对不会浪费这么多时间。你要肯相信,至少可以节省三十年时间。
蕅益大师云:“信、愿、持名,为一经要旨。信愿为慧行,持名为行行。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故慧行为先导,行行为正修。如目足并运也。”
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。他早年也是博学多闻,到后来明白、清楚了,死心塌地专修净土,成为净宗的一代祖师。这样的人,说实在话,不是普通人,是菩萨示现,是佛菩萨再来。他注解的《弥陀经要解》,印光大师对他赞叹,“即使是古佛再来,给《阿弥陀经》作一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”。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。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,他不是阿弥陀佛再来,也必是观世音菩萨之流。仔细看《要解》,确实精简透彻,所以蕅益大师说的,就是佛菩萨说的。
修学净宗,我选三部经典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现在这三部经我们都在讲。此地讲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杭州南路讲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。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取的注解有二种,一是《疏钞》,一是《要解》。《疏钞》讲完了,讲《要解》。《要解》讲完,再讲《疏钞》。两个注解轮流讲。
“信、愿、持名,为一经要旨”。《要解》把《阿弥陀经》分作三分。三分就是信、愿、行。序分里是信、愿、行。正宗分也是信、愿、行。流通分里还是信、愿、行。这是蕅益大师的科判,称之为“净宗三资粮”,是往生净土三个必要的条件。这三个条件,缺一个都不能成就。
第一就是要“信”,要深信。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。真正发愿往生,一定要深知生死轮回之苦,愿心才能发得出来。要发真实的大愿,一心持名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的宗旨。
净土三经在旨趣上讲,以《无量寿经》最为完备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土概论,内容面面俱到,所以称为净宗第一经。《阿弥陀经》劝信,劝我们发愿,劝我们持名,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,重点在此。具体介绍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是这本《无量寿经》。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补充说明,说理论、方法、因果。九品往生因果,比《无量寿经》说得详细。《无量寿经》只讲三辈,它讲九品。所以,要对极乐世界全盘了解,三经都必须读。若读《阿弥陀经》,《疏钞》跟《要解》一定要读,否则没有办法理解。经文虽然不长,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。我们智慧不开,业障深重,看不出其中的意思,像念小说、神话一样,所以一定要看注解。
这段话,蕅益大师说得非常好,“信愿为慧行”,这是古人没说过的。现在有不少人对净宗有误会,认为念佛修净宗,充其量得一点定而已。一心不乱是定,说学净宗的人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