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事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反求诸己,没有一个人达不到。“染”是染著。不但世间法,连佛法都不染著,心自然就清净了。祖师非常慈悲,唯恐我们找不到下手处,告诉我们:

  不为自身求安乐故,菩提是无染清净处。

  由此可知,为自身求安乐就是染著。此地说的,大家确实要善听,要懂得佛说法义趣之所在。如果有意去躲避,有意即是染著。如佛教导不为自身求安乐,日中一食,住小茅篷,修苦行,念佛求生净土,是对的。若有意标榜炫众,还是染著。这里要特别注意,怎样才不染著?心清净就不染著。心不清净,无一不染著。贪图物质的享受是染著,有意去标榜苦行,还是染著。

  有人染著利,有人染著名,要求别人对他恭敬,都是染著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,心才能得清净。这是我们要修学的。

  从根本上观察,就是所谓“我”、“我所”、“我执”、“我见”。“我所”就是“我所有”。有“我”,当然就有“我所有”,这是染著的根源。学佛的人要真正做到不染,大乘法比小乘法高明得多,的确有善巧。菩萨起心动念,不想自己,想一切众生。没有我,没有我所,念念想众生,念念想佛法。没有念头则已,有念头就想如何利益众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;如何能把佛法发扬光大,普度众生。“我”与“我所”不须断,自然就没有了。无染清净心不须修,自然就现前了。这法子非常巧妙,确实大乘法善巧方便!

  2、安清净心。为拔一切众生苦故。

  使一切众生得到平安。众生为什么不安?就是不平,不平就苦。所以,平是因,安是果报。为什么不平?不和。“和平安乐”才是拔一切众苦,上一个字是因,下一个字是果。世出世间法都注重“和”,和为贵。孔夫子也说:“礼之为用,和为贵。”佛法僧团里,基本戒条就是“六和敬”。大家和睦,才能公平;公平,社会才安;社会安定之后,众生才能离苦得乐。

  3、乐清净心。

  “乐”是法喜充满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必须是念念拔一切众生苦。看到众生苦,如同自己苦,要尽心尽力帮助他解决。苦从迷来的,迷了才苦,悟了就不苦。我们读《论语》,晓得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是颜回。颜回物质生活条件很差,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,连夫子都说“人不堪其忧”,可是颜回“不改其乐”。他乐在心清净,乐在心安理得,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了。儒家讲理得,就是我们佛法讲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他彻底明了,这是真乐!所以贫富、苦乐,两边都不著。颜回的境界,就是大乘菩萨中道第一义谛的境界,不是平常人能理解的。他看到的是一切众生苦,苦在没有明白道理,虽有富贵,还是苦。不管他在社会上有多少财富,有多高的地位,作帝王有作帝王的苦处,发大财有发大财的苦处,王永庆也有他的苦处。那个人没有苦?颜回比他们高明多了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真正的苦是不明“理”,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搞清楚,迷惑颠倒过一生。

  由此可知,我们要帮助人离苦得乐,应从根本下手,就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使他永脱苦轮。不但现前他不受苦,来世更不苦,因为超越轮回,不再生死。这是大慈大悲,这是最殊胜的善巧方便,能得到无染安静的清净心。只有清净心是真正的安稳,真正得乐。

  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,生彼国土故。

  “菩提”就是觉,“大菩提”是大觉,彻底觉悟。一个真正彻底觉悟的人,没有不肯发心求生净土的。我们所熟悉的,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,行愿第一的普贤菩萨,都发愿求生净土。因为彻底觉悟了。莲池大师晚年说“三藏十二部,让给别人悟”,那是彻底觉悟。从今之后,不再夹杂,不再间断,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“清净安乐”,都在这一句里圆满得到。我们应当觉悟,大菩萨能得到,我们同样可以得到。从修学无量法门来讲,我们比不上大菩萨;但最上的一招,我们不亚于这些大菩萨。显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。

  当然其中有无量殊胜因缘。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,是你自己的善根遇缘成熟。弥陀世尊和十方诸佛如来,自自然然加持,使你的善根加速成熟,这是外缘。内因外缘互熏成熟,我们才会遇到这个法门。遇到之后,对念佛法门信心不逆,信受奉行,我们的解与行都可与文殊、普贤媲美。这是要珍惜,要理解的。

  (四)元晓师云:“发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”又云发心有二:(1)随事发心,如四弘誓愿。(2)顺理发心,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。

  元晓是高丽人,就是现在的韩国。他出生在中国唐朝时代,是一位出家人。在中国留学很久,修学很有成就,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传世。他说,“发菩提心,是明正因”,是往生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。又说,发心有二种。一种是“随事发心”,就是佛经上讲的“四弘誓愿”。中下根性的人,菩提心是依此生起来的。

 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,在因地所发的弘愿无量无边,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,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不管发多少愿,若把它归纳起来,不外乎这四条,所以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总愿。总纲领,不出这四条,这是“发菩提心”。同时,四弘誓愿又是我们修学的指导原则,所以非常重要。我曾经说过,一部《华严经》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。

  第一、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我们看前面讲发心二义,相违的三条,跟顺菩提心的三条,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,都是为度众生的。后面的三愿,是完成第一愿。度众生,绝对不是空口说白话就把众生度了。要度众生,先要度自己。度自己就是学佛、修行。从那里修起?先要“断烦恼”。断烦恼之后才能“学法门”。现代人修学,为什么没有成就?有人修了几十年,修一辈子,都没有成就。因为烦恼不断,妄想很多,这就没成就。诸位要记住,他修学错在那里呢?没有把烦恼断掉,就开始学无量法门,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见。一生修几十年,修一辈子都在搞邪知邪见,不生智慧。我们看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,古时候学佛的人,无论在家、出家,多数五年到十年就开悟、证果了。时间都不长。为什么他们有成就,我们没有成就?你再仔细去研究,他们的方法是先断烦恼,后学法门。按照顺序,没有颠倒。

  一部《四十华严》,善财童子做出修行的样子给我们看,真是慈悲到了极处。怕我们不会修,表演给我们看,他的修学方法就是先断烦恼。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教他什么?诸位仔细看《华严经》,文殊菩萨是他的启蒙老师,根本的老师。老师以善巧方便成就学生根本智,教你修清净心。般若经上讲“般若无知”,根本老师教你“无知”,心就清净了。“有知”是妄想。所以,他开导你断烦恼,除去一切妄想知见。这是根本老师教的。这种方法在印度用了几千年,中国古代也用这个教学法。

  古时候小学生从七岁上学到十二岁,这个阶段念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。老师教“句读”,教你字怎么念的,到那个地方是一句,不须讲解,就是教你念,教你背。会背了还要盯著你,看著你,背一百遍、背两百遍。

  现在我们谈到教育,绝对反对这个方法。不知道这个方法之妙,妙在从小培养他的“根本智”,培养他的“清净心”。小孩不这样子去督促他,他也会胡思乱想。每天叫他念五、六个钟头,至少五、六个钟点他不胡思乱想,他心清净。这种方法跟佛门教学法完全相同,是训练他无知,“般若无知”。到心真正清净之后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“无所不知”。所以,他一接触就开悟,就证果。由此可知,中国从前的小学,在教断烦恼。我们看文殊菩萨教善财就是如此,所以没有说法。到他清净心现前,老师不留他,叫他出去参学。

  参学就是叫他接触外面的世界。六根接触六尘,成就他无所不知,这才成就真正圆满的智慧。所以,五十三参就是成就“后得智”,就是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善财在文殊老师座下成就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即是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次第摆得这么清楚、明白,我们没有看出来,那是很冤枉。

  我再劝同修,要想真正学佛,古人是用五年时间修根本智,我怕你五年等不及,不得已说三年。能不能再少?再少恐怕不能成就。你必须忍耐三年,三年中专修清净心。什么都不要看,也不要听,报纸、杂志、电视、广播都不要接触。念这本《无量寿经》,也不要求解,专修清净心。心地清净,烦恼就没有了。如果三年都忍不过去,那就没希望。你这一生学得再多,读得再多,就像清凉大师讲的,只是增长邪见。天天邪见进步,那不是智慧。“随事发心”,要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序来修学,确实对中下根很得力。

  第二种是“顺理发心”。“理”是诸法实相。这是明心见性以后才能做得到。没有见性的人,这一条没有分。见了性之后,发菩提心是真发,因为他是顺理的。由此可知,说这二种菩提心,实际上是菩提心的增上。先从随事发心下手,到见性之后,自自然然事就变成理了。理事不二,那是无上大菩提心。在念佛法门里讲,“信解诸法实相”,就是理一心不乱。此门确实胜过余门,就是胜过其他法门。因为念佛法门简单容易,只是一句阿弥陀佛,就能帮助你达到“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”。不要再用别的法门来帮助,大势至菩萨说得很好,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”。“假”是借。不用借别的法门来帮助,就是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念到底。“心开”就是见性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老老实实念下去,决定明心见性,而且还非常快速的成功。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,就看到很多例子。这是元晓师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。

  (五)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,念佛为助行。善导、灵芝、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,发心为助行。

  这些都是净宗大德的看法,他们都有成就。“善导、灵芝”。善导大师是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