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前李老师讲,学生们的修行功夫,如果发现一个月比一个月境界不一样,这是用功得力,渐入佳境。一个月一个月比,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。如果说天天境界不一样,这个人决非凡夫。要是你念这部经,遍遍不一样,一天念十遍,遍遍都不一样,那就是佛菩萨再来了,就不是凡人。这部经让你讲几遍都一样,换句话说,你毫无进步,讲的是皮毛文字。经义你没有理解,没有得到丝毫的受用,这怎么能讲经。古大德有一生专讲一部《阿弥陀经》,讲三、四百遍,他没有讲厌。遍遍法喜充满,那里会厌倦,所以希望同修们专弘一部经,这样我们在一生中决定不会空过。
你看倓虚老法师写的《念佛论》中讲的郑锡宾居士,就只会讲一部《阿弥陀经》。他原本是一个做生意的人,以后生意不做了,到处去讲《阿弥陀经》,最后他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我们第一次印的经本,将《念佛论》附在后面。郑居士是倓虚老法师的皈依弟子,倓老法师亲自看到他往生的。他一往生,把他的弟弟也度了。他弟弟本来反对学佛,因为看到哥哥学佛之后好像入迷了,家也不要了,他很生气。以后看到他哥哥自在往生,他很羡慕,也念佛了,念了三年,他也往生了。
虽是学一部经,专讲一部经,用这一部经劝人,功德无量无边,真是一切诸佛都赞叹不尽。我也常说,一生专依本经修学,度化众生,这是第一等人。以净土五经来弘法度人,是第二等人。若要再加上《净土十要》,或者是其他净宗经典,就是第三等人。再要掺杂其他宗派的法门,就决定不能往生,只有种种善根而已。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。因为用一生的时光精力学一部经,他的心一定是清净的。他不胡思乱想,看到别的东西,不会动心,真的是《金刚经》讲的“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”。虽然没有到一心不乱,功夫成片是很容易证得的。
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不好?外著相,内动心,看到这个也欢喜,那个也很好,学了多少年,心不清净,没有办法往生,吃亏就在这个地方。所以,有很多人要学我,我给你们提出一个忠实的警告:“你会吃亏,你会上当!”我讲的话,你不相信,我过去走了三十多年冤枉路。你还要走我的冤枉路?我很幸运,从冤枉路走回到正路。你走我这条路,未必能走得通。自古以来,走经教的路,从经教走出来的人不多,迷失的人太多了,所以称为“教网”。《大藏经》是迷宫,入进去很难出得来。我很幸运的跑出来,才找到正路。我不吝法,不欺骗你们。我们今天发现,住真实慧、真实之利。这无上第一法宝,你不要,你要次一等的、再次等的,可见你业障很重,没有智慧。真正有智慧,烦恼轻、业障轻,我一说,你立刻就明了,比我省了三十多年冤枉路,你成就快。你若走我这条旧路,决定比不上我。为什么?你走三十年,未必到我今天这个程度;再过三十年,你又是望尘莫及。如果你今天真的是抱一本经,一切能舍弃,那很了不起,很可能超过我很多。这是真的。
这是“方便度生之慈航”。佛用这个方法,菩萨用这个方法,我们也用这个方法,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。
“本经所崇”,“崇”是崇尚,“全在于此”。所崇尚的就是“第十八愿、第十九愿”,是这一部经的精华之所在,最重要的经文,修行要径。“唯斯捷要”。“捷”是近路;“要”是最重要。“故为本经之宗也”,这是本经的宗旨,一点都不错。下面再讲发心。
(三)发心有二义。
这一段文是节录自《往生论》。
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:
这三种法障碍发菩提心。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对于世出世间法,为什么看不破,为什么放不下?一定有原因的。这三条,未尝不是说我们自己,所以教我们要远离。
1、 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。
第一、众生执著有“我”、有“我所”、有“贪爱”,这就是迷,这就是没有智慧。起心动念只想自己,为自身的利益著想,没有法子觉悟,菩提心发不起来。对于这个世间,还有深重的贪爱,没有办法远离,这要觉悟,是大障碍。所以,佛在般若会上教导菩萨,所作福德,不受福德。
真正学佛的人,目标是成佛,不求世间的名利,不求人天的福报。尽我们自己的能力,为众生造福。最大的造福,是帮助众生开佛知见、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,这是第一等大福报。所以,提倡印经、讲经,都是帮助众生开佛知见、入佛知见。这个福报功德之大,一般人不晓得。他们只知道做一些慈善事业,好像功德很大,只著重于表面,不著重于心性。这一点,我们要认清楚。不重表面,要重实质,一定要远离贪、嗔、痴、慢,一定要远离“我”、“我所”。执著一切是我所有的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
2、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
一切众生什么最苦?心地染污最苦,这是所有一切苦的根源。我们今天讲环境染污,殊不知人心的染污,比环境染污严重得太多了。怎样帮助一切众生,把心里的染污洗刷干净,恢复清净。这个功德大,这是真正的好事。
如果我们带给众生心理上的不安,这是错误的。有“我”、“我所”,众生心就不安。为什么?我跟他有利害冲突,他的心怎么会安?所以菩萨无我、无我所,众生跟他往来心就安了。菩萨心地清净,心地慈悲,持戒修定。众生跟他往来,能得到心安,知道即使是得罪他,他也不会责怪。
一般人嫉妒心重,这是最令人不安的。你的事做得比他好一点,他嫉妒你,你心不安。你做得不好,他瞧不起你,你心也不安。作人太难,时时处处令一切众生心里不安。
我们道场很小,现在听经的人愈来愈多,坐不下了。后面房子拆掉之后,再不能拆了,那边是别人的。我们决定不化缘。为什么?若要化缘扩展,你们大家心都不安了,到这儿听经还要捐钱。所以,第一要紧是要大家心安。好事是要做,如果令众生心不安,这事不能做。
过去我曾经在经上看到,佛说,佛法是不准化缘的(忘了经名)。现在很多人在外面化缘,这是佛不许的。佛法随缘,佛陀在世的时候,道场是地方人士建的,礼请法师,长住弘法。法师自己不建道场,若是住的房子破漏了,就移到另外一间不漏的地方住。他也不会去叫你来修理,他不操这个心,心地清净不染。他不著相、不染。实在不能住了,就到别处游化。所以,道场是大家来维护,大家来建造,礼请法师来弘法利生,教化一方。道场应当是居士作护持,是绝对正确的。出家人要操这些心,对自己道业上有很大的损害;必须他是真正菩萨再来才可以。
像智者大师损己利人,那是菩萨心。但是他确实有往生的把握,才敢做;没有往生的把握,不敢做。他可以五品位往生,就是不能上品上生,他可以下品中生。他有办法往生,这样才行。
大家以恭敬心、欢喜心把钱送来,我们一定要替他做事,替他修福。他不送来最好,不送来,我们没事。所以说,不要去找事,我们一天到晚欢欢喜喜,念念功德圆满。绝对不是我没有做善事,功德就少了。须知清净真实慈悲心,即是念念功德圆满。一切随缘而不攀缘,不要令众生心里不安,这非常重要。
3、依方便门,怜愍一切众生心,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。
众生大多数贪求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障碍发菩提心。佛在一切经里常提醒真正修道人,应常念“苦、空、无常”。观察世间苦空无常,才能淡化,才能止住享受五欲六尘之贪心,大菩提心才能生得起来。菩提心是觉,它的反面是迷。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与迷。修学的基础,就在决定不能迷失自己。
这一段说的是以“智慧、慈悲、方便”,远离“贪著自身、无安众生、供养自身”。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,“贪著自身”就障碍智慧。所谓“一念贪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。因此,菩萨法里无量法门归纳成六度,六度中第一是“布施”。布施对治悭贪。有贪心,就没有智慧,所以一定要远离,要把它舍弃。
“不求自乐”,安贫乐道,是有高度智慧的人。在佛门里,我们不难体会,心地果然清净平等了,他的生活就是“安贫乐道”。安贫是我们凡夫的观念,他们没有这观念,所以才乐道。他们已证入贫富一如。不要说在世间,即在十法界里,天堂跟地狱平等,苦乐二边都不受,还有什么贫与富。乐道是真的。道就是自性、真如。从发菩提心修起。菩萨所以不舍方便,度化众生,动力就是慈悲。他这样不辞辛苦,大慈悲心普度众生,没有智慧、方便,是决定不行的。“方便”就是我们讲的方法、手段。如果求众生对自己有相当的供养,这样不能弘法,会教众生退心。贪求供养最易使自己堕落。
今天讲到佛门供养,台湾是世界第一。我曾经听一位斯里兰卡的法师告诉我,他到英国伦敦弘法,往返旅费是自己拿出来的。在那边辛辛苦苦讲一次经,讲了三个多钟点。讲完之后,大家鼓掌向法师致敬,幸好还有一个人送一朵花供养法师。得到的供养就是这样。如果要求供养,就没有人听了。如果说讲一部经需要多少供养,没有供养就不讲,还有讨价还价。这都不如法,会障碍菩提心,应当舍离。
方便法门非常之多,总而言之,必须令大众认识佛法。要正确理解、知道佛法究竟是什么,使他们能对佛法生欢喜心,生尊重心,进而能信受奉行,目的才能达到。
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:
前面三种错误,教我们远离。这三种是顺菩提心门,必须要修学。这三种都是清净心。我们学佛,如果这三种心不能现前,所学的就不如法。三种心能现前,还能不断的增长,在佛法修持功夫就得力了,一般常说的“相应”。我们的修学,有几分相应,这三种心很重要。如果没有,就要认真检讨。我们学佛虽然下了很多功夫,很多时间,如果没有成就,没有结果,其中一定有原因。找出原因,消除原因,功夫自然得力。
1、无染清净心。
这句看起来很容易,实在相当难。但这是自己本分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