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前李老師講,學生們的修行功夫,如果發現一個月比一個月境界不一樣,這是用功得力,漸入佳境。一個月一個月比,容易看到自己的進步。如果說天天境界不一樣,這個人決非凡夫。要是你念這部經,遍遍不一樣,一天念十遍,遍遍都不一樣,那就是佛菩薩再來了,就不是凡人。這部經讓你講幾遍都一樣,換句話說,你毫無進步,講的是皮毛文字。經義你沒有理解,沒有得到絲毫的受用,這怎麼能講經。古大德有一生專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講叁、四百遍,他沒有講厭。遍遍法喜充滿,那裏會厭倦,所以希望同修們專弘一部經,這樣我們在一生中決定不會空過。

  你看倓虛老法師寫的《念佛論》中講的鄭錫賓居士,就只會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。他原本是一個做生意的人,以後生意不做了,到處去講《阿彌陀經》,最後他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我們第一次印的經本,將《念佛論》附在後面。鄭居士是倓虛老法師的皈依弟子,倓老法師親自看到他往生的。他一往生,把他的弟弟也度了。他弟弟本來反對學佛,因爲看到哥哥學佛之後好像入迷了,家也不要了,他很生氣。以後看到他哥哥自在往生,他很羨慕,也念佛了,念了叁年,他也往生了。

  雖是學一部經,專講一部經,用這一部經勸人,功德無量無邊,真是一切諸佛都贊歎不盡。我也常說,一生專依本經修學,度化衆生,這是第一等人。以淨土五經來弘法度人,是第二等人。若要再加上《淨土十要》,或者是其他淨宗經典,就是第叁等人。再要摻雜其他宗派的法門,就決定不能往生,只有種種善根而已。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。因爲用一生的時光精力學一部經,他的心一定是清淨的。他不胡思亂想,看到別的東西,不會動心,真的是《金剛經》講的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。雖然沒有到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是很容易證得的。

  我們念佛爲什麼念不好?外著相,內動心,看到這個也歡喜,那個也很好,學了多少年,心不清淨,沒有辦法往生,吃虧就在這個地方。所以,有很多人要學我,我給你們提出一個忠實的警告:“你會吃虧,你會上當!”我講的話,你不相信,我過去走了叁十多年冤枉路。你還要走我的冤枉路?我很幸運,從冤枉路走回到正路。你走我這條路,未必能走得通。自古以來,走經教的路,從經教走出來的人不多,迷失的人太多了,所以稱爲“教網”。《大藏經》是迷宮,入進去很難出得來。我很幸運的跑出來,才找到正路。我不吝法,不欺騙你們。我們今天發現,住真實慧、真實之利。這無上第一法寶,你不要,你要次一等的、再次等的,可見你業障很重,沒有智慧。真正有智慧,煩惱輕、業障輕,我一說,你立刻就明了,比我省了叁十多年冤枉路,你成就快。你若走我這條舊路,決定比不上我。爲什麼?你走叁十年,未必到我今天這個程度;再過叁十年,你又是望塵莫及。如果你今天真的是抱一本經,一切能舍棄,那很了不起,很可能超過我很多。這是真的。

  這是“方便度生之慈航”。佛用這個方法,菩薩用這個方法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,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

  “本經所崇”,“崇”是崇尚,“全在于此”。所崇尚的就是“第十八願、第十九願”,是這一部經的精華之所在,最重要的經文,修行要徑。“唯斯捷要”。“捷”是近路;“要”是最重要。“故爲本經之宗也”,這是本經的宗旨,一點都不錯。下面再講發心。

  (叁)發心有二義。

  這一段文是節錄自《往生論》。

  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:

  這叁種法障礙發菩提心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對于世出世間法,爲什麼看不破,爲什麼放不下?一定有原因的。這叁條,未嘗不是說我們自己,所以教我們要遠離。

  1、 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
  第一、衆生執著有“我”、有“我所”、有“貪愛”,這就是迷,這就是沒有智慧。起心動念只想自己,爲自身的利益著想,沒有法子覺悟,菩提心發不起來。對于這個世間,還有深重的貪愛,沒有辦法遠離,這要覺悟,是大障礙。所以,佛在般若會上教導菩薩,所作福德,不受福德。

  真正學佛的人,目標是成佛,不求世間的名利,不求人天的福報。盡我們自己的能力,爲衆生造福。最大的造福,是幫助衆生開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,這是第一等大福報。所以,提倡印經、講經,都是幫助衆生開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這個福報功德之大,一般人不曉得。他們只知道做一些慈善事業,好像功德很大,只著重于表面,不著重于心性。這一點,我們要認清楚。不重表面,要重實質,一定要遠離貪、嗔、癡、慢,一定要遠離“我”、“我所”。執著一切是我所有的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

  2、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
  一切衆生什麼最苦?心地染汙最苦,這是所有一切苦的根源。我們今天講環境染汙,殊不知人心的染汙,比環境染汙嚴重得太多了。怎樣幫助一切衆生,把心裏的染汙洗刷幹淨,恢複清淨。這個功德大,這是真正的好事。

  如果我們帶給衆生心理上的不安,這是錯誤的。有“我”、“我所”,衆生心就不安。爲什麼?我跟他有利害沖突,他的心怎麼會安?所以菩薩無我、無我所,衆生跟他往來心就安了。菩薩心地清淨,心地慈悲,持戒修定。衆生跟他往來,能得到心安,知道即使是得罪他,他也不會責怪。

  一般人嫉妒心重,這是最令人不安的。你的事做得比他好一點,他嫉妒你,你心不安。你做得不好,他瞧不起你,你心也不安。作人太難,時時處處令一切衆生心裏不安。

  我們道場很小,現在聽經的人愈來愈多,坐不下了。後面房子拆掉之後,再不能拆了,那邊是別人的。我們決定不化緣。爲什麼?若要化緣擴展,你們大家心都不安了,到這兒聽經還要捐錢。所以,第一要緊是要大家心安。好事是要做,如果令衆生心不安,這事不能做。

  過去我曾經在經上看到,佛說,佛法是不准化緣的(忘了經名)。現在很多人在外面化緣,這是佛不許的。佛法隨緣,佛陀在世的時候,道場是地方人士建的,禮請法師,長住弘法。法師自己不建道場,若是住的房子破漏了,就移到另外一間不漏的地方住。他也不會去叫你來修理,他不操這個心,心地清淨不染。他不著相、不染。實在不能住了,就到別處遊化。所以,道場是大家來維護,大家來建造,禮請法師來弘法利生,教化一方。道場應當是居士作護持,是絕對正確的。出家人要操這些心,對自己道業上有很大的損害;必須他是真正菩薩再來才可以。

  像智者大師損己利人,那是菩薩心。但是他確實有往生的把握,才敢做;沒有往生的把握,不敢做。他可以五品位往生,就是不能上品上生,他可以下品中生。他有辦法往生,這樣才行。

  大家以恭敬心、歡喜心把錢送來,我們一定要替他做事,替他修福。他不送來最好,不送來,我們沒事。所以說,不要去找事,我們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念念功德圓滿。絕對不是我沒有做善事,功德就少了。須知清淨真實慈悲心,即是念念功德圓滿。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不要令衆生心裏不安,這非常重要。

  3、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

  衆生大多數貪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,障礙發菩提心。佛在一切經裏常提醒真正修道人,應常念“苦、空、無常”。觀察世間苦空無常,才能淡化,才能止住享受五欲六塵之貪心,大菩提心才能生得起來。菩提心是覺,它的反面是迷。佛與衆生的差別就是覺與迷。修學的基礎,就在決定不能迷失自己。

  這一段說的是以“智慧、慈悲、方便”,遠離“貪著自身、無安衆生、供養自身”。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,“貪著自身”就障礙智慧。所謂“一念貪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。因此,菩薩法裏無量法門歸納成六度,六度中第一是“布施”。布施對治悭貪。有貪心,就沒有智慧,所以一定要遠離,要把它舍棄。

  “不求自樂”,安貧樂道,是有高度智慧的人。在佛門裏,我們不難體會,心地果然清淨平等了,他的生活就是“安貧樂道”。安貧是我們凡夫的觀念,他們沒有這觀念,所以才樂道。他們已證入貧富一如。不要說在世間,即在十法界裏,天堂跟地獄平等,苦樂二邊都不受,還有什麼貧與富。樂道是真的。道就是自性、真如。從發菩提心修起。菩薩所以不舍方便,度化衆生,動力就是慈悲。他這樣不辭辛苦,大慈悲心普度衆生,沒有智慧、方便,是決定不行的。“方便”就是我們講的方法、手段。如果求衆生對自己有相當的供養,這樣不能弘法,會教衆生退心。貪求供養最易使自己墮落。

  今天講到佛門供養,臺灣是世界第一。我曾經聽一位斯裏蘭卡的法師告訴我,他到英國倫敦弘法,往返旅費是自己拿出來的。在那邊辛辛苦苦講一次經,講了叁個多鍾點。講完之後,大家鼓掌向法師致敬,幸好還有一個人送一朵花供養法師。得到的供養就是這樣。如果要求供養,就沒有人聽了。如果說講一部經需要多少供養,沒有供養就不講,還有討價還價。這都不如法,會障礙菩提心,應當舍離。

  方便法門非常之多,總而言之,必須令大衆認識佛法。要正確理解、知道佛法究竟是什麼,使他們能對佛法生歡喜心,生尊重心,進而能信受奉行,目的才能達到。

  次須知叁種順菩提門:

  前面叁種錯誤,教我們遠離。這叁種是順菩提心門,必須要修學。這叁種都是清淨心。我們學佛,如果這叁種心不能現前,所學的就不如法。叁種心能現前,還能不斷的增長,在佛法修持功夫就得力了,一般常說的“相應”。我們的修學,有幾分相應,這叁種心很重要。如果沒有,就要認真檢討。我們學佛雖然下了很多功夫,很多時間,如果沒有成就,沒有結果,其中一定有原因。找出原因,消除原因,功夫自然得力。

  1、無染清淨心。

  這句看起來很容易,實在相當難。但這是自己本分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