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事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反求諸己,沒有一個人達不到。“染”是染著。不但世間法,連佛法都不染著,心自然就清淨了。祖師非常慈悲,唯恐我們找不到下手處,告訴我們:
不爲自身求安樂故,菩提是無染清淨處。
由此可知,爲自身求安樂就是染著。此地說的,大家確實要善聽,要懂得佛說法義趣之所在。如果有意去躲避,有意即是染著。如佛教導不爲自身求安樂,日中一食,住小茅篷,修苦行,念佛求生淨土,是對的。若有意標榜炫衆,還是染著。這裏要特別注意,怎樣才不染著?心清淨就不染著。心不清淨,無一不染著。貪圖物質的享受是染著,有意去標榜苦行,還是染著。
有人染著利,有人染著名,要求別人對他恭敬,都是染著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,心才能得清淨。這是我們要修學的。
從根本上觀察,就是所謂“我”、“我所”、“我執”、“我見”。“我所”就是“我所有”。有“我”,當然就有“我所有”,這是染著的根源。學佛的人要真正做到不染,大乘法比小乘法高明得多,的確有善巧。菩薩起心動念,不想自己,想一切衆生。沒有我,沒有我所,念念想衆生,念念想佛法。沒有念頭則已,有念頭就想如何利益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;如何能把佛法發揚光大,普度衆生。“我”與“我所”不須斷,自然就沒有了。無染清淨心不須修,自然就現前了。這法子非常巧妙,確實大乘法善巧方便!
2、安清淨心。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使一切衆生得到平安。衆生爲什麼不安?就是不平,不平就苦。所以,平是因,安是果報。爲什麼不平?不和。“和平安樂”才是拔一切衆苦,上一個字是因,下一個字是果。世出世間法都注重“和”,和爲貴。孔夫子也說:“禮之爲用,和爲貴。”佛法僧團裏,基本戒條就是“六和敬”。大家和睦,才能公平;公平,社會才安;社會安定之後,衆生才能離苦得樂。
3、樂清淨心。
“樂”是法喜充滿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是念念拔一切衆生苦。看到衆生苦,如同自己苦,要盡心盡力幫助他解決。苦從迷來的,迷了才苦,悟了就不苦。我們讀《論語》,曉得孔夫子最得意的學生是顔回。顔回物質生活條件很差,“一箪食,一瓢飲”,連夫子都說“人不堪其憂”,可是顔回“不改其樂”。他樂在心清淨,樂在心安理得,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了。儒家講理得,就是我們佛法講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他徹底明了,這是真樂!所以貧富、苦樂,兩邊都不著。顔回的境界,就是大乘菩薩中道第一義谛的境界,不是平常人能理解的。他看到的是一切衆生苦,苦在沒有明白道理,雖有富貴,還是苦。不管他在社會上有多少財富,有多高的地位,作帝王有作帝王的苦處,發大財有發大財的苦處,王永慶也有他的苦處。那個人沒有苦?顔回比他們高明多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真正的苦是不明“理”,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,迷惑顛倒過一生。
由此可知,我們要幫助人離苦得樂,應從根本下手,就是要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使他永脫苦輪。不但現前他不受苦,來世更不苦,因爲超越輪回,不再生死。這是大慈大悲,這是最殊勝的善巧方便,能得到無染安靜的清淨心。只有清淨心是真正的安穩,真正得樂。
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,生彼國土故。
“菩提”就是覺,“大菩提”是大覺,徹底覺悟。一個真正徹底覺悟的人,沒有不肯發心求生淨土的。我們所熟悉的,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,行願第一的普賢菩薩,都發願求生淨土。因爲徹底覺悟了。蓮池大師晚年說“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”,那是徹底覺悟。從今之後,不再夾雜,不再間斷,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“清淨安樂”,都在這一句裏圓滿得到。我們應當覺悟,大菩薩能得到,我們同樣可以得到。從修學無量法門來講,我們比不上大菩薩;但最上的一招,我們不亞于這些大菩薩。顯示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
當然其中有無量殊勝因緣。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,是你自己的善根遇緣成熟。彌陀世尊和十方諸佛如來,自自然然加持,使你的善根加速成熟,這是外緣。內因外緣互熏成熟,我們才會遇到這個法門。遇到之後,對念佛法門信心不逆,信受奉行,我們的解與行都可與文殊、普賢媲美。這是要珍惜,要理解的。
(四)元曉師雲:“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”又雲發心有二:(1)隨事發心,如四弘誓願。(2)順理發心,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。
元曉是高麗人,就是現在的韓國。他出生在中國唐朝時代,是一位出家人。在中國留學很久,修學很有成就,有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傳世。他說,“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”,是往生成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。又說,發心有二種。一種是“隨事發心”,就是佛經上講的“四弘誓願”。中下根性的人,菩提心是依此生起來的。
十方叁世諸佛菩薩,在因地所發的弘願無量無邊,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不管發多少願,若把它歸納起來,不外乎這四條,所以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的總願。總綱領,不出這四條,這是“發菩提心”。同時,四弘誓願又是我們修學的指導原則,所以非常重要。我曾經說過,一部《華嚴經》就是這四句的詳細說明。
第一、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我們看前面講發心二義,相違的叁條,跟順菩提心的叁條,都是衆生無邊誓願度,都是爲度衆生的。後面的叁願,是完成第一願。度衆生,絕對不是空口說白話就把衆生度了。要度衆生,先要度自己。度自己就是學佛、修行。從那裏修起?先要“斷煩惱”。斷煩惱之後才能“學法門”。現代人修學,爲什麼沒有成就?有人修了幾十年,修一輩子,都沒有成就。因爲煩惱不斷,妄想很多,這就沒成就。諸位要記住,他修學錯在那裏呢?沒有把煩惱斷掉,就開始學無量法門,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見。一生修幾十年,修一輩子都在搞邪知邪見,不生智慧。我們看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,古時候學佛的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,多數五年到十年就開悟、證果了。時間都不長。爲什麼他們有成就,我們沒有成就?你再仔細去研究,他們的方法是先斷煩惱,後學法門。按照順序,沒有顛倒。
一部《四十華嚴》,善財童子做出修行的樣子給我們看,真是慈悲到了極處。怕我們不會修,表演給我們看,他的修學方法就是先斷煩惱。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教他什麼?諸位仔細看《華嚴經》,文殊菩薩是他的啓蒙老師,根本的老師。老師以善巧方便成就學生根本智,教你修清淨心。般若經上講“般若無知”,根本老師教你“無知”,心就清淨了。“有知”是妄想。所以,他開導你斷煩惱,除去一切妄想知見。這是根本老師教的。這種方法在印度用了幾千年,中國古代也用這個教學法。
古時候小學生從七歲上學到十二歲,這個階段念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。老師教“句讀”,教你字怎麼念的,到那個地方是一句,不須講解,就是教你念,教你背。會背了還要盯著你,看著你,背一百遍、背兩百遍。
現在我們談到教育,絕對反對這個方法。不知道這個方法之妙,妙在從小培養他的“根本智”,培養他的“清淨心”。小孩不這樣子去督促他,他也會胡思亂想。每天叫他念五、六個鍾頭,至少五、六個鍾點他不胡思亂想,他心清淨。這種方法跟佛門教學法完全相同,是訓練他無知,“般若無知”。到心真正清淨之後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“無所不知”。所以,他一接觸就開悟,就證果。由此可知,中國從前的小學,在教斷煩惱。我們看文殊菩薩教善財就是如此,所以沒有說法。到他清淨心現前,老師不留他,叫他出去參學。
參學就是叫他接觸外面的世界。六根接觸六塵,成就他無所不知,這才成就真正圓滿的智慧。所以,五十叁參就是成就“後得智”,就是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善財在文殊老師座下成就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。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即是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次第擺得這麼清楚、明白,我們沒有看出來,那是很冤枉。
我再勸同修,要想真正學佛,古人是用五年時間修根本智,我怕你五年等不及,不得已說叁年。能不能再少?再少恐怕不能成就。你必須忍耐叁年,叁年中專修清淨心。什麼都不要看,也不要聽,報紙、雜志、電視、廣播都不要接觸。念這本《無量壽經》,也不要求解,專修清淨心。心地清淨,煩惱就沒有了。如果叁年都忍不過去,那就沒希望。你這一生學得再多,讀得再多,就像清涼大師講的,只是增長邪見。天天邪見進步,那不是智慧。“隨事發心”,要依照四弘誓願的程序來修學,確實對中下根很得力。
第二種是“順理發心”。“理”是諸法實相。這是明心見性以後才能做得到。沒有見性的人,這一條沒有分。見了性之後,發菩提心是真發,因爲他是順理的。由此可知,說這二種菩提心,實際上是菩提心的增上。先從隨事發心下手,到見性之後,自自然然事就變成理了。理事不二,那是無上大菩提心。在念佛法門裏講,“信解諸法實相”,就是理一心不亂。此門確實勝過余門,就是勝過其他法門。因爲念佛法門簡單容易,只是一句阿彌陀佛,就能幫助你達到“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”。不要再用別的法門來幫助,大勢至菩薩說得很好,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。“假”是借。不用借別的法門來幫助,就是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念到底。“心開”就是見性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老老實實念下去,決定明心見性,而且還非常快速的成功。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,就看到很多例子。這是元曉師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。
(五)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爲正因,念佛爲助行。善導、靈芝、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爲正行,發心爲助行。
這些都是淨宗大德的看法,他們都有成就。“善導、靈芝”。善導大師是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