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唐朝時候人,淨宗第二代祖師。臺北有善導寺,看到“善導”這名字,就曉得是修淨宗的。

  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特別崇敬,原因就是當年日本有許多高僧在中國留學,都是善導的學生。他們回去之後,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,一直到現在,善導大師的塑像在日本處處可以看到。很多寺院都有善導大師的像,很多寺院都用“善導”作寺名,像臺北的善導寺也是日本人建的。由此可知,日本人對大師的崇敬。

  靈芝是宋朝人。“與日淨宗諸家”。“日”是日本。日本淨宗的大德也很多。“則以持名爲正行,發心爲助行”。這是古今二派的講法不一樣。這裏並沒有沖突,正助雙修都少不了“發菩提心”、“持名念佛”。所以,不必因爲他們的說法不同而起爭執,起懷疑;那就錯了。

  但是中國曆代大德們的看法還是以善導爲主。善導畢竟是專修淨宗的一位大德。在古代傳說中,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。善導大師的話,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我們決定不能懷疑。

 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:“還以持名爲正行,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。”

  蓮池是明末淨宗中興的大師,《彌陀經疏鈔》就是他老人家的著述。他一生當中最偉大、最了不起的著作就是《疏鈔》。他把古德講的圓融起來說:“還以持名爲正行,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。”這就把念佛和發菩提心合而爲一。這合得很有道理、有見地。真正覺悟的人,沒有一個不念佛求生淨土。《華嚴經》可以作證明,《華嚴經》上說:“十地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。”《華嚴》是圓教。圓教登了地,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,通常我們稱十一地。“始”是初地,“終”是等覺。這十一位菩薩,不離念佛。他爲什麼念佛?因爲他徹底覺悟。覺悟就是圓發大菩提心。他的覺悟,不是隨事發心,是順理發心。隨事發心,不一定念佛。八萬四千法門,認真修學任一法門都是隨事發心。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決定是順理發心,比隨事高明得多。

  這個事實,我們要把它認清楚,然後才知道,蓮池大師說這話的分量,說這話的見地,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。他要不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,這話說不出來。所以,真正發心的人,必定念佛。真正肯念佛的人,二六時中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人必定是發無上菩提心。

  這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這些事理,我們要明白,不能懷疑,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,堅固不搖。

  徹悟禅師雲:“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。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。”

  《徹悟禅師語錄》裏也處處勸人念佛。他是在禅宗大澈大悟之後,回過頭來專修念佛法門。這也是往生西方的一位大德,他說:“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。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。”這是念佛的標准態度。怎麼樣念,這四句說盡了。一個人真正知道生死可怕,這個心就是菩提心。他覺悟了,曉得生死太苦、太可怕,知道輪回可怕。輪回是死了以後,過不了幾天又再來投胎。來了再死,死了再來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沒完沒了。輪回不一定生生世世都是人身。六道裏總是在叁惡道的時間長,在叁善道的時間短。

  佛在經典裏告訴我們,地獄時間是最長的,地獄裏的一天是人間二千七百年。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曆史,在地獄還不到二天。地獄的壽命,最短的都是萬歲萬萬歲。實在不能去,太可怕了!所以墮落地獄,要想再出來,不曉得要到什麼時候。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。所以初一、十五去祭祀他,正好早晨吃一餐,到中午吃一餐。他的壽命是千歲以上,千歲千千歲。

  畜生道愚癡。墮到畜生道之後,死了以後還作畜生,很難得超越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祇樹給孤獨園建房舍工程時,地上爬著一窩螞蟻。佛看了不覺笑一笑。旁邊的弟子問釋迦牟尼佛,爲什麼笑螞蟻?佛就說,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,這一窩螞蟻還是受螞蟻身。一般說法,一尊佛修行成佛需叁個阿僧祇劫,七尊佛至少也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,這樣的長時間,它還沒有離開螞蟻身。這不是它的壽命長,是它死了以後又投胎作螞蟻。這就是堅固的執著,它認爲螞蟻就是它的身。它不想改變一個身相,沒有意思出離,這就不得了。畜生愚癡。

  叁惡道非常可怕!經上常講“頭出頭沒”,把六道比作苦海。生到叁善道得人天身,就好像頭冒出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,再一下去又沈到海底。在惡道的時間長,在善道的時間短。人要常想這個事實真相,他就覺悟,就害怕。我們趁有生之年,身體還健康,要牢牢把握這大好光陰,認真修行,不要讓這一生空過,決定求生淨土。淨土很容易修,人人有分,個個都可以往生,爲什麼不修!這是真正覺悟。想到生死事大,就覺悟,就不迷了。

  “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”,這就是往生淨土的條件。前面二句“破迷開悟”;後面這二句,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“叁資糧”。深信,發願(願生淨土),持佛名號,老實念佛。要想快速成就,就一定要堅守“不間斷、不夾雜”,成就是指日可期。

  往往年輕修行人,比不上老年人。這些老公公、老太太,他們心中沒有雜念,知道生死事大。年老了,來日無多,是故願心懇切,佛號真正能做到不間斷、不夾雜。世間五欲六塵,他已經看得太多了,不願意再看了。這花花世界,對他已經失去誘惑的作用。他們心清淨,容易成就。年輕人還放不下,世法放不下,佛法也放不下,樣樣都想多學一點,因此耽誤了一生大事。說實話,世出世法學得再多,全是邪知邪見。邪知邪見,佛菩薩想盡方法把它去掉。你還要天天增長,天天去學習,怎麼得了?所以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。四弘誓願明明說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佛講的沒錯,你會錯了意思。必須是煩惱斷盡了,心地清淨,再學無量無邊的法門,那就對了。不是教你不要學無量法門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學。學習有時節因緣,是在你第一個階段完成之後,才能進學第二個階段。

  譬如說,大學要不要念?要念。你幼稚園還沒有念,就想上大學,怎麼能成功?世法尚且做不到,何況佛法。大家才曉得斷煩惱多重要。培養清淨心是佛法的關鍵。你將來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,就憑清淨心。所以,現在你們年輕人有很多研討會,來跟我說,我也不能不同意,也不能不點頭,但我不參與。我很清楚,都在搞邪知邪見。我說了也沒有用處,你們不肯聽。要是真正修學,我可能會參加。讀《無量壽經》,一個星期有幾次,大家一起讀經,是修根本智,那真管用。

  我跟大家講真話,很多人不相信。不但不相信,還要誹謗。現代年輕人,很多是聽騙不聽勸,信邪不信正。實在沒法子,所以不得不把《華嚴經》端出來跟大家講。《華嚴經》就是四弘誓願的層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總不是假的。我過去是盲修瞎練,走了叁十多年冤枉路。

  你今天肯聽我的話,只需叁、五年就成就了。你要是不肯聽我的話,恐怕過叁十年、五十年還到不了我這個程度。我跟大家講的句句是實話。我從小是個很講理的人,老師雖然勸我念佛,沒有把道理講得透徹。所以,我半信半疑,還去搞無量法門,深入經藏,搞了一腦袋的邪知邪見。假如過去教我的老師,能像我今天說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我絕對不會浪費這麼多時間。你要肯相信,至少可以節省叁十年時間。

  蕅益大師雲:“信、願、持名,爲一經要旨。信願爲慧行,持名爲行行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故慧行爲先導,行行爲正修。如目足並運也。”

  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。他早年也是博學多聞,到後來明白、清楚了,死心塌地專修淨土,成爲淨宗的一代祖師。這樣的人,說實在話,不是普通人,是菩薩示現,是佛菩薩再來。他注解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印光大師對他贊歎,“即使是古佛再來,給《阿彌陀經》作一個注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”。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贊歎,他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也必是觀世音菩薩之流。仔細看《要解》,確實精簡透徹,所以蕅益大師說的,就是佛菩薩說的。

  修學淨宗,我選叁部經典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現在這叁部經我們都在講。此地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杭州南路講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《阿彌陀經》,我們取的注解有二種,一是《疏鈔》,一是《要解》。《疏鈔》講完了,講《要解》。《要解》講完,再講《疏鈔》。兩個注解輪流講。

  “信、願、持名,爲一經要旨”。《要解》把《阿彌陀經》分作叁分。叁分就是信、願、行。序分裏是信、願、行。正宗分也是信、願、行。流通分裏還是信、願、行。這是蕅益大師的科判,稱之爲“淨宗叁資糧”,是往生淨土叁個必要的條件。這叁個條件,缺一個都不能成就。

  第一就是要“信”,要深信。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。真正發願往生,一定要深知生死輪回之苦,願心才能發得出來。要發真實的大願,一心持名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的宗旨。

  淨土叁經在旨趣上講,以《無量壽經》最爲完備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概論,內容面面俱到,所以稱爲淨宗第一經。《阿彌陀經》勸信,勸我們發願,勸我們持名,是勸我們修行的一部經典,重點在此。具體介紹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是這本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說明,說理論、方法、因果。九品往生因果,比《無量壽經》說得詳細。《無量壽經》只講叁輩,它講九品。所以,要對極樂世界全盤了解,叁經都必須讀。若讀《阿彌陀經》,《疏鈔》跟《要解》一定要讀,否則沒有辦法理解。經文雖然不長,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。我們智慧不開,業障深重,看不出其中的意思,像念小說、神話一樣,所以一定要看注解。

  這段話,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,“信願爲慧行”,這是古人沒說過的。現在有不少人對淨宗有誤會,認爲念佛修淨宗,充其量得一點定而已。一心不亂是定,說學淨宗的人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