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智慧。實在說,智慧的作用是在辨別真假,有智慧,才能辨別,才能取舍恰當。智慧的選擇是最好的,文殊菩薩選淨土法門,普賢菩薩也選此法門。你的選擇居然跟他們一樣,怎麼能說你沒有智慧?沒有智慧的人,這個法門就會當面錯過。等到他有智慧,他才會選擇這個法門。修淨宗的人,現在就選到了。諸位冷靜想一想,誰無智慧!

  此處蕅益大師爲我們一語道破。你能相信這個法門,你能選擇這個法門,願生淨土,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文殊、普賢平起平坐,因爲我們智慧相同。說別的智慧,我們比不上他;選擇這個法門的智慧,與二大士沒有兩樣。我們智慧平等,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跟普賢、文殊是平等的。因平等,果當然平等,道理在此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。你選擇信、願、行,大家都是這個因緣往生的,所以果報相等。這是大智慧,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這是究竟圓滿的法門,不是圓滿的智慧就不會選這個法門。

  “持名爲行行”。無量行門當中,這是第一行門。

  “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”,所以信、願、行,非常重要,缺一不可。有信、有願,決定往生。平常工作非常忙碌的人,沒有時間念佛,但是持名很重要,功夫不能不做。可以少念幾句,所以十念都能往生。

  清初慈雲灌頂法師,教人早晚課用十念法。盡一口氣爲一念。每個人氣長短不一樣,佛號不拘多少。如果家裏有佛像,就在佛像面前合掌念佛。盡一口氣念四個字、六個字都可以。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”,一口氣爲一念,念十口氣。早晚都一樣,一次不缺,這就符合“一向專念”。平常有時間多念,那是“散念”。早晚定課不能缺少。散課多少、有無都沒有關系。養成一個習慣,早晨一起來念佛,晚上睡覺之前一定念佛。當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。念佛的時候就不胡思亂想,所以念佛就是修戒、定、慧。

  戒律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心裏憶佛念佛,他就不會想壞事情,諸惡就不作了。佛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贊歎的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更善,所以念佛就是衆善奉行。諸惡莫作,是小乘戒;衆善奉行,是菩薩戒。持戒都具足了。念佛時心地清淨,沒有一個雜念,是修定。這句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字字分明,是修慧。這是修根本智。戒、定、慧叁學,在一句佛號中都修圓滿了。你念的時間愈多,念的時間愈長,就是你修戒、定、慧的時間愈多。所以,念佛是戒、定、慧一次完成,不必分開學。

  “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”,蕅益大師沒有說“持名之多少”。可見品位與多少不相幹,與深淺有關系。深淺就是你心地清淨的深度是多少。心愈清淨,品位就愈高。西方極樂世界,四土叁輩九品從那裏分的?從清淨心的程度上分的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真正不可思議,不要說經文,單看經題,就是圓滿功德。經題“無量壽”就是真如本性,法身理體。“莊嚴”就是依正莊嚴,森羅萬象,業因果報之所現。無量壽是體,莊嚴是相。“清淨平等覺”是用。體、相、用,圓滿具足。“清淨平等覺”也是修行的原則。我們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覺心。知道輪回苦,是覺;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大覺。

  “故慧行爲先導”。智慧在前面領導我們。

  “行行爲正修,如目足雙運”。慧就是能信、能願。把信願比作眼睛,把持名比作行進。我看得清楚,我走得沒錯。沒有信願,等于瞎了眼睛,雖然走路,走到岔路上也不知道。有信、有願,沒有行,這個人有眼睛,沒有腿;看到了,沒有辦法走到。由此可知,信、願、行叁個條件缺一不可,一定要具足。

  講席的目的是要教大家,對淨宗法門、對大乘佛法真正認識,真正理解,有所選擇。選擇之後,要認真努力來修學,這一生中決定成就。

  又曰:“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合此信願,的爲淨土指南。由此而執持名號,乃爲正行。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爲要,正與此同。”

  蕅益大師這一段說得非常好。蕅益以前的祖師大德們,從來沒有這樣說過。他的說法,有沒有疑問?如果我們深入大乘經論,就知道雖然大乘經論文字中沒有,意思確實沒有違背。

  正如同過去人講“帶業往生”、“消業往生”。查遍《大藏經》,沒有帶業往生的文字,而有消業往生,于是許多人執著在經文上,認爲帶業往生不可靠。搞得淨宗念佛,人心惶惶。經文上雖然沒有這個字樣,意思確實有。西方世界有四土叁輩九品,這是怎麼來的?就是指帶業多少而分,業帶得多的,品位就低;帶得少的,品位就高。雖然沒有說帶業,但是意思非常明顯。由此可知,讀佛經必須要知道,往往佛所說的,意在言外。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,才能真正體會到如來所說的真實義。我們才不至于錯解經義,不至于産生誤會。

  蕅益大師的這一句話,“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”,實在說得太好了。我們的確看到許多往生的人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看過。那是從前的,時間隔得太遠了,未必可信。再看近代寬律法師寫的《近代往生隨聞錄》,有一百多人往生;再看看臺中林看治居士寫的《念佛感應見聞記》,臺灣最近四十年來往生的人。這都是在眼前的許多人與事。這許多人當中,至少有二分之一,對于教理沒有研究,甚至于什麼是菩提心,他都不知道,但是他們念佛能往生。不但能往生,而且預知時至,自己曉得那一天走,又不生病。走的時候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有人坐著走,有人站著走。

  大概在民國五十七年的時候,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念佛叁年,站著走的。我在高雄講經提起,很多同修都知道這件事。這位老太太沒念過書,不懂得什麼是發菩提心,她怎麼能往生?我們今天讀《無量壽經》,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。不發菩提心的人,決定不能往生。所以,看到那些往生的人,往往疑惑不解,好像他們沒發菩提心,怎麼也往生,而且瑞相還這麼好。

  倓虛法師在《念佛論》裏講的修無師,倓老親自看到他往生的。這一位是做粗活的,中年出家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你要問他有沒有發菩提心,他決定說不出來。雖沒有發菩提心,他有一個心,真的想往生,要見阿彌陀佛。他有這個心,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
  蕅益大師一語爲我們道破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我們愈想他講的話,愈覺得有道理。無上菩提心,簡單的說,是“上求佛道,下度衆生”,就是這個心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到那裏去成佛。成了佛之後,到十方世界去普度衆生。所以只要我們深信,發願求生西方淨土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最究竟、最圓滿的菩提心。

  “菩提”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就是覺。菩提心就是覺心,覺而不迷。我們世間人不想往生,這是迷。學佛的人不求生淨土,還是迷。

  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無論修學那個法門,必定有退轉。你修學的時間很長,進進退退,這很麻煩。如果來生得人身,當中至少脫節二十年。前面所修的都忘光了,再學還要從頭來起。生生世世,進進退退。始終沒有進步,功夫不能增長,原因就在此,進進退退。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,壽命跟阿彌陀佛相等。壽命之長,沒法子計算。今天世界上最進步的計算機,也計算不出來。雖然我們講有量,實在是真正的無量壽。這就是其他宗教裏講永生。真正的永生,天上還得不到永生,壽命比人間長一點而已。“非想非非想天”壽命八萬大劫,還是一個定數。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無量壽,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一生成就。

  這是不死的法門,是真正不死。因爲你走的時候很清楚,跟家親眷屬告假,我走了。是走了以後才舍棄肉身,不是死了以後才走。死了以後才走,靠不住,所以死了之後,我們給他助念,看到很多瑞相,也不能證明他往生。假如他來生生叁善道,瑞相都好,所以有好的瑞相,可以斷定他不墮叁惡道;說他往生,則未必。如果是他自己向大家說,“佛來接我,我現在跟佛去了”,那是千真萬確的往生,一點也不假。這是我們學佛,尤其念佛求生淨土一定要知道的。

  蕅益大師在此告訴我們,“合此信願”,就是深信發願,對于這個法門沒有絲毫疑惑。能深信,是善根,是智慧。沒有智慧,沒有善根,他不能相信。這是大智慧、大善根(縱然不是這一生修的,也是多生多世修積的),在現前這個階段成熟。我們對于這個法門深信不疑、發願求生,是大福德。深信而不發願,你這一生去不了。所以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智慧第一,福德第一,福慧具足,福慧圓滿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的受用、乃至于面貌,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福慧跟佛相似。福從那裏來的?發願是福,深信是慧,念佛是功夫。念佛,念念使你福慧增長。

  “合此信願,的爲淨土指南”。確確實實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指南。

  “由此而執持名號,乃爲正行”。平常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要用深信發願心念,這樣念才有感應。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。你不信,或者願不切,縱然念佛,也沒有感應,只是口善而已。怎麼說沒有感應?因爲你的定慧不能增長,福慧不能增長。用信願心去念,你的福慧會增長。增長是事實,同修們觀察自己的境界,就會增長信心了。

  從什麼地方觀察?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這就是增長。清淨心,能生智慧。清淨心對外面境界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清淨心對自己是福德、是享福。真正的福報是身心清淨,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煩惱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。這個快樂才是真正的享受,只要用信願持名,就能得到。

  要修多久才能得到?真正用功的人,叁個月就得到了。叁個月就現前,就見效。再往下修,功夫就愈來愈增上。所以,我們看古大德叁年、五年成就,是當然的道理。只要你保持功夫不退轉,繼續不斷努力,叁年、五年決定成就,而且是上乘的成就。這個上乘水平很低,不是“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