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四 方便力用

  無量壽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

  ◎ 四、方便力用

  一、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,大智之所顯,萬德之所莊嚴,果覺之究竟處也。是故繼體性宗趣後,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。

  “方”是方法,“便”是便宜,“力”是能力,“用”是作用。佛度衆生,一定要有方便,要有方法。而且這個方法要很容易學,人人都能學,這才最方便。聰明的能學,稍微愚蠢一點的人就不能學,不能算是究竟方便。有些法門,菩薩可以學,阿羅漢不能學。阿羅漢都不能學,人天自然沒指望了。像《華嚴》就是菩薩所學的,二乘以下都沒分,所以它對菩薩方便,對我們不方便。一切法門都是如來的方便。如來只有一個心願,希望衆生快快成佛,希望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要用什麼方法能使一切衆生都覺悟,使一切衆生都能很快離苦得樂,這就是“大願之所結”,“大智之所顯”,“萬德之所莊嚴”,“果覺之究竟處”。

  說了這麼多,那一種方便能與這四句相應?只有本經。除了這部經,一切經論、一切法門,都不圓滿。雖然是諸佛如來的大願、大智、萬德、果覺,那是部分,不是全體。唯獨此經是究竟的全體,這是非常希有的。所以,接著前面的體性、宗趣之後,要介紹“本經方便”。方便的後面特別加上“勝妙”。“勝”是殊勝;微“妙”的大力大用。

  二、諸佛出世有叁種利益

  佛爲什麼要出現在世間?佛門常說“好事不如無事”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到這世間來?他是不能不來。是不是他有意思來?他沒有這個意思;是衆生有感,佛自自然然就有應。衆生知道苦,希望離苦得樂。衆生有這種覺知,這就是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世間種種的學術,現在所講的科學、哲學、宗教,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唯有佛法,只有佛才知道,所以“佛”這個字翻成中文就是“覺”。大家想覺悟,佛知道覺悟的方法。“佛法”就是“覺悟的方法”,也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。唯獨佛知道,所以佛才出現于世,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利益。利益是說不盡的,此地把它歸納爲叁點:

  (一)說經,法施利益,令衆生破迷開悟,早證無上菩提。

  這是佛出現在世最大的利益,佛講經說法。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,一生中從沒有一天間斷,天天講經。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“一會”就是有一個主題,好像一個大的單元。我們今天講《無量壽經》,是一會。講經說法布施利益衆生。

  說法,實在很難,尤其是爲一切衆生說法。衆生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,妄想、執著習氣太重了。“說法”要有善巧、方便。沒有善巧方便,往往聽衆把佛的意思聽錯了,會錯了。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,反而受害。可見得說法確實不容易。不但佛法弘傳要特別注意這件事,就是過去儒家的教學,也非常重視,唯恐誤人子弟,曲解經意。他說法的目的,是破除我們的迷惑。迷惑破除,自然就開悟了。所以,“悟”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自己本有的。好像一面鏡子,鏡子肮髒了,把它擦一擦;髒的東西擦掉了,鏡子就放光明。鏡子光明不是擦出來的,它本來就有光明,而是把光明上面的障礙去掉而已。

  由此可知,“悟”是本有,“迷”是本無。本來不迷,現在迷了。本來不迷,爲什麼現在會迷?迷的原因到底是什麼?是幾時迷的?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之後,什麼時候會再迷呢?這都是大問題。說實話,這些疑問就是衆生之迷本,就是這樣迷的。迷本來沒有,你還把它當作真的,還要研究什麼原因,幾時開始,這是迷上加迷。佛是好老師,碰到這樣的學生,很頭痛,也很麻煩,怎麼能把它搞清楚,叫衆生不迷。什麼是不迷?沒有疑問就不迷了。愈跟你講,疑問愈多,那就愈聽迷愈深。

  從這個地方,諸位就能體會到。真正好老師,講了之後,學生不懷疑,他能理解,這是破迷。如果聽講之後,學生又發生了很多問題,老師再跟他解釋,解釋之後又生出一堆問題,這個老師不是高明的老師。此處諸位要細心冷靜的去體會,你就會了解佛家教學方法的巧妙。善巧,每一宗都有,最顯著的是禅宗。

  禅宗老師出題目,叫你去參。你參究有疑問了,舉手問老師,老師不回答,把你拖過來,打你叁十板。打了也不回答。打了你,你不服氣,你又問:“老師,你爲什麼要打我?”好!再打叁十板。你沒有問題,也打叁十板。有問題,是邪念;沒問題,是無明。邪念要把它打掉,無明也要把它打掉。他一句話也不說,所以禅宗教學,香板供養,天天打,一直打到你妄念都沒有了,就開悟了。這個法子,要對根性很利的人,才會把他打醒。如果根性不利的人,把他打死了,他也不會開悟。所以,禅宗祖師傳法,一生中能有幾個人開悟,已經是很難得了。絕大多數的學生,打一輩子也不開悟,愈打愈糊塗。這個方法稱爲棒喝。

  教下不用這個方法,多半采用讀經、持咒。淨宗用念佛,一定要念到自己妄想、無明都念掉了。無明比較難破。先把妄想、雜念念掉,就能得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就是禅定。得到定之後,繼續不斷再用功,念到智慧現前,豁然大悟,那就是無明也破了幾分。這是淨宗方法之妙,所以稱爲殊勝,一切諸佛都贊歎,任何根性都適用。

  像禅宗,不開悟就沒有用。因爲縱然得禅定,生到四禅天、四空天,還是免不了輪回,來生果報好一點而已。但人天福報,出不了叁界,不能了生死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  淨宗的殊勝,縱然沒有見性,甚至于禅定都沒有得到,但能帶業往生,橫出叁界。這是別宗裏沒有的。它能“橫生”,不像其他宗是“豎出”。豎出一定是先在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這樣超越的。升欲界天要積德修善,是善業的果報。四禅、四空,是甚深的禅定,這樣功夫才能超越。

  念佛人不需要,只要一句佛號就行了。但是佛號要會念。會念的人往生成就了,不會念的人還是不行。什麼是會念?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。懷疑、夾雜、間斷,就是不會念。不會念的,也變成人天福報,此生不能往生。所以一切法門裏,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確實方便多了。這是佛說經的目的。

  (二)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,無量相好。若有衆生,稱念觀察,皆能滅罪消業,永背叁途。隨意所樂,常生淨土,乃至成佛。

  這是說佛在世的時候,佛的“身相光明,無量相好”。佛是世間第一美男子,連阿難看到都喜歡。《楞嚴經》上,阿難就是看到佛的相太好了,他心裏想:“這相決定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他修來的。我也想跟他一樣相好。”所以出家跟佛學佛。相好是果報。佛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諸位可以參看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裏面寫得很清楚。

  每一個相都有因緣,像廣長舌相,佛說叁世不妄語,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端。佛在因地,生生世世不妄語,所以佛的舌頭伸出來,可以把臉蓋起來。若不肯修因,那來的果報。所以經上常說,菩薩成等正覺,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。修福就是修相好。也許有人要問,爲什麼要長得那麼好?

  相好,可以引誘人來學佛。如果佛相長得很醜陋,他再有學問,再有好的能力,人家一看到那個相,不生歡喜心,不願意接受他的教導。所以,佛的相好是接引衆生的手段。他一定要修的,而且佛一定出現在皇宮,身分一定是王子,然後出家。爲什麼不出生在普通百姓家?因爲世間人求功名富貴,他示現的是,你們要求的,我已經得到。所謂“富有四海,貴爲天子”,富貴到了極處。你們所求的富貴,我都有,我都舍棄,讓人家覺得富貴不是真實的,佛法超越了富貴。這些都是度衆生的方便。所以,佛決定不能生在一個貧窮人家,道理就在此。曆代祖師大德,很多都是貴族出生的,像安士高。我們常常讀他所譯的經本。安士高是安息國的太子,父親死了以後,他繼承王位。做了半年國王,他不做了,出家修道去了。那時候的安息,就是現在的伊朗,在唐朝稱爲波斯。故知相好光明,對接引衆生是非常重要。

  愛美之心,不單是我們這個世間,盡虛空遍法界,十方諸佛刹土,所有一切衆生沒有不愛美的,所以佛就用美來作爲接引的方便。我們塑造的佛像、菩薩像,都非常之美,使你看不厭。看不厭,就把菩薩相好印在我們阿賴耶識裏,這就是將來成佛、成菩薩的種子。所以,四種念佛有“觀像念佛”。佛像造型不美的話,我們都不想看他,不想供養,所以佛像的造型一定要完美。完美就是沒有缺陷。相好是圓滿真善美慧的果報。

  “若有衆生,稱念觀察”。念佛。“觀察”是看佛像,看佛圓滿的相好。

  “皆能滅罪消業”,這一句諸位能不能體會?我們看佛像,怎麼能滅罪?須知看佛像真的能滅罪。我們不念佛、不看佛像,就會胡思亂想。胡思亂想就在造罪業,看佛的像,會起恭敬心。恭敬心是性德,對佛生起敬愛之心,這是滅罪得福。看到佛像,想到他也是凡夫修成的,我們今天也是凡夫,他能成佛、成菩薩,我們爲什麼不成佛,不成菩薩?見賢思齊,看到他,我發願要跟他一樣。這樣滅罪消業的功德就更大了,因爲成佛、成菩薩的念頭由此生起來了,就是發“菩提心”。所以,我們供養佛像,最主要的意思就在此。他是一個榜樣,我們要依照這個榜樣來塑造自己,這是真真實實的滅罪消業。

  成佛、成菩薩的念頭生起來了,不但“永背叁途”,而且超越六道了。因爲六道凡夫沒有這個念頭;這個念頭生起來,是成佛、成菩薩。十法界裏是菩薩法界,這是真正超越了。能常念、常看,世出世間,相好莊嚴沒有比佛更好的。你要想看好相,爲什麼不看佛像?佛像絲毫缺陷都找不到。要想塑造自己的相,應當要依照佛的模樣來塑造自己。好相是好因緣的果報。

  淨宗尤其方便,我們一心念佛就行了。念佛,心就是佛。相隨心轉,念佛人念上叁年,相貌就變了。一個叁年沒跟你見面的人,他一旦見你,第一句話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四 方便力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