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講滅斷須到八地以上,才是真正斷掉了。
“有無、能所”,這都說兩邊。兩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“相對”。現代科學家發現,地球上的人,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裏。脫離相對,不得已給它取個名詞,叫“絕對”。“絕對”跟“相對”還是相對。心地真正清淨,一個妄念都不生,所以動一個念頭都是妄念。所以“有”要把它空掉,“無”也要空掉,這樣才行。“有”空掉了,“空”還沒有空掉,還是不行,“空”也要把它空掉。“空、有”兩邊都不著。“空、有”就是此地講的“有、無”。“能、所”也是兩邊。
“言說、名字、心緣”,就跟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教給我們的是一樣的。他教我們學佛,是剛剛開始,才啓蒙。但是這個啓蒙,不是小乘,是大乘,所以標准很高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標准,不是普通標准。《金剛經》也是大乘開始的一個標准。《金剛經》說:“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”有了四相,就是有“生滅、有無、能所、言說、名字”,那就不是大乘圓初住的菩薩。所以,一定要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心緣相就是起心動念,也不許可。學佛必須把這叁條都舍離,就很容易與大乘佛法相應了。
相應就是與自性相應。此地講念佛法門,就是“專念自性天真之佛”。自性天真佛是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,所以世尊在大經裏講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”。本來成佛就是說自性本來具足,那個不是佛?沒有一個不是佛。只是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,佛菩薩覺悟了自性。自性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。所以從自性上看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佛教我們破迷開悟而已。迷的是自己,悟的還是自己。所以迷,我們也沒有失掉什麼;悟,也沒有得到什麼,真正是“不增不減”。
“實相念佛”是“圓覺之性”。“圓”是圓滿,“覺”是大覺。究竟徹底圓滿的覺悟,所以稱爲“圓覺”。等覺菩薩是覺悟了,但是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他的覺還不能稱圓。所以等覺菩薩都不能稱圓覺,唯獨佛才稱。所以,圓覺之性就是實相念佛。由此可知,實相念佛,必須要用真性來念佛,不是用八識。
《楞嚴經》講“轉識成智,舍識用根”,這就是實相。這些事,我們知道,但是我們肯定不能做到。我們只要老老實實的持名,真正依照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所說“淨念相繼”,後來一定“自得心開”,就是實相現前了。用持名念佛,到最後就變成實相念佛,這法子很妙!不求就得到了。求,是決定得不到的。
所以下面說:“雖然衆生本具”,這是一切衆生本來具足的,“但因妄心念念生滅,而不能觀”。這就更清楚的給我們指示出來,前面講“遠離生滅”,就是講遠離妄心。妄心念念生滅,就是六道輪回的根本。只要妄念在,六道就不能超越。如果妄念力量強,我們念佛也不容易往生。由此可知,妄念非常可怕,一定要提高警覺,否則這一生必定空過,那就苦不堪言。
我們在一生中,沒有遇到念佛法門,那是沒法子。遇到這個法門,竟然空過了,這是最大的過失,沒有任何能補償的。所以,要理性,決定不能感情用事;要把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衆生妄念太多,念佛法門不能修。妄念沒有了,念佛功夫自然得力。
故佛告父王,諸佛本德,真如實相等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。
世尊的父親也示現跟我們一樣是個凡夫,一天到晚妄念很多。這四種念佛,除“持名念佛”之外,其余叁種也不容易修。所以持名念佛,在所有念佛法門裏是第一方便。
四種念佛,持名念佛,最爲方便究竟,故稱爲徑中之徑。
我們從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歸結到念佛法門,知道它是第一殊勝的。因爲在華藏世界,地上菩薩修行方法都是念佛,經上講“十地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”。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,才知道念佛法門最好。“四種念佛”法門裏面,又以“持名念佛”第一殊勝。大勢至菩薩就是選擇持名念佛,他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就用這個簡單的方法。一句阿彌陀佛,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果,都不改變,也不需要用別的方法來幫助,就是這一門。這就值得我們深思,值得我們反省。
我們今天講功夫不得力,原因是修雜了、修亂了。雜修、亂修,怎麼能成就呢?大勢至菩薩是專修,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旨,他完全掌握到了,也徹底把它做到了,那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所以,這個法門是“徑中之徑”,在所有法門裏是第一捷徑。不但是捷徑,它也是最究竟的。究竟就是圓成佛果。如果這個法門方便,但不能成圓滿佛果,那就是不究竟。念佛法門方便又究竟,太難能可貴了。
五、四種念佛,難易懸殊,深淺似異,實則事理不二,淺深相即。若是圓人看來,稱名暗合道妙,初步即是到家,故持名念佛又何異于實相念佛。
這話說得真好,要不是對念佛法門真正修持,認識透徹,他是說不出的,四種念佛,在理上講是平等的。沒有深淺,沒有難易。深淺、難易因人而有差別的,不是法有差別。“法”沒有差別,“人”有差別。所以,圓頓根性的人看持名就是實相。因爲持名念佛要求的是“淨念相繼”。
“淨念”就是我們常講的“不懷疑、不夾雜”,特別要緊的就是“不夾雜”。這一句非常重要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把這句佛號忘掉了,就夾雜妄念。妄念要是夾雜多了,念佛的心就不專一了。心不專一,怎麼能成就?由此可知,夾雜是功夫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。這個毛病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犯。古來的祖師大德們,爲什麼修行很短的時間就見效果,就得清淨心,就得一心不亂。我們修了很久,好像連消息都沒有。原因在那裏呢?“夾雜”。所以,間斷必然夾雜,夾雜一定間斷。真正能做到“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”,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這把念佛法門的秘訣,簡簡單單四個字都說盡了。你只要做到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所以,念佛暗中與實相相應,初步即是到家。只要你真正做到淨念相繼,必定實相現前,故說持名不異實相。
《疏鈔》雲:“實相雲者,非必滅除諸相,蓋即相而無相也。”
蓮池大師解釋得很好。外面的現象,我們是不能離開的。諸位要知道,有一些小乘人,到深山裏找一個很寂靜、偏僻的地方去修行,他有沒有離開相?還是離不開。眼見的還是色相,耳聽的還是聲相,相是離不開的。佛法裏教人“離相”,是離心中染著的相,是不著心心所的相分,不是外面的現象。離心裏執著的相,才管用,所以說“即相而離相,即相而無相”。這個說法通所有大小乘佛法。大乘佛法教我們離一切相,就是這個意思。即相而離相,所以心地清淨,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心裏沒有絲毫牽挂。
你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都不牽挂,心就得自在。必須離一切妄想,離一切執著,離一切分別,離一切憂慮,離一切牽挂,即證得清淨平等覺。這一切要是不肯舍離,那是自己找苦吃,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切都是假的。什麼是真的?清淨心是真的。清淨心不但能生智慧,清淨心還能生福德。佛法常講“福慧雙修”,修福、修慧,都在清淨心中。清淨心裏有無量的智慧,有無量的福德。所以,你要懂“即相而無相,即相而離相”,不是把外面的境界排除。外境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六、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。
這一段非常重要。有很多人誤會念佛人充其量有一點小定,沒有智慧。“般若”是智慧。說這些話的人,不但對淨宗法門不了解,他對整個大乘佛法都不了解,所以才有這樣的誤會。既然有定,慧從定生的,怎麼沒有慧?淨宗古德教給我們,“持名即是甚深般若”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就明白的告訴我們:
念得純熟,萬緣齊放,能所頓空,即是無住。
從這兩句,我們就明了什麼叫“純熟”。純熟的標准,就是心是不是清淨;萬緣是不是放下。“能所頓空”,就是前面講的生滅、有無、能所、言說、名字、心緣,是不是都放下了?果真放下,則證得圓教初住菩薩,你已經得理一心不亂了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
《金剛經》在中國佛教,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,都肯定它是最殊勝的般若經典,它就是講“無住”。《金剛經》上“無住”的意思,諸位從這兩句裏就能理解。“無住生心”是菩薩修證佛果的最高指導原則,通一切佛法,決定不能違背。就念佛而言,“無住”就是“萬緣齊放”,“生心”就是“念得純熟”。
于此之時,一句佛號,朗然明白,相續不斷,即是生心。
“無住”是不執著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放下了。“生心”是什麼?雖然證得無住,心要是不生,那跟石頭、木頭有什麼兩樣。石頭無住,也不生心。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證得無住,他不生心,所以釋迦牟尼佛呵斥他們“墮無爲坑,焦芽敗種”,就是他們沒有作用!菩薩無住之後生心,完全是服務一切衆生。自己的事沒有了,別人有事,要實踐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,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
我們的心一切無住了,的確生死也沒有了;可是這個身體還在,要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,爲一切衆生服務,這是大慈大悲。所以,自利後要利他,才是大乘的精神。小乘只有自利,不肯利他。他自己真正證入這個境界,他不肯教化衆生。不像大乘菩薩“爲諸庶類,作不請之友”,主動的去教化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淨宗方法用“一句佛號”。這句佛號是無量覺。諸位必要曉得,在叁皈依所講的“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”,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。這一句佛號統攝無量無邊的法門,是一切法門的總綱領。佛號提醒我們在什麼時候,什麼場所,什麼樣的對象,應該怎麼樣去做。所以念的這句佛號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呆板的,不是死的。這句佛號念念提醒我們要覺正淨,要幫助一切衆生覺正淨。一切方法、一切手段在佛法裏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四 方便力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