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
◎ 五、所被根機
“被”念披,音、義與“披”相同。
一、《疏鈔》雲:“前叁非器,謂無信者,無願者,無行者。反是皆器。”
前面介紹這部經的方便、作用。這一段說明,念佛法門既然這樣殊勝、究竟方便,要什麼條件才可以修學。那些人能修學這個法門;那些人不能修學這個法門?《疏鈔》是蓮池大師著的。他講:“前叁非器”,“器”是根器,不是念佛法門的根器。有叁種:
第一、是不相信。那有什麼法子!念佛法門雖然很好,究竟方便,你不相信,所以你不能修學。
第二、是不願意學。你信了,不想往生淨土,念佛法門對你也沒用處。
第叁、是不肯依照這法門去修行。你很想得到健康、長壽,很想得到快樂,得到智慧、福德;但你不肯按照這個方法去做,是得不到的。
除了這叁種人之外,就是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即是念佛法門所攝受的,沒有一個不能修學。
信謂信生佛不二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衆生念佛,定得往生,究竟成佛。
要這樣信才行。不是說,我叫你念阿彌陀佛,有什麼好處,你就來相信。這個信沒有用處的,將來再遇到一個法師說,“我的法門比你的法門還好”,你信心就動搖了,又跟他去學了。這些我們常常看到的,這不是“信”。你沒有把道理搞清楚,你的信是“迷信”。迷信,不能起作用。佛法裏講的信,不是迷信,是“正信”。正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。你對理論真正通達明了,才是正信。如果把這個理論在生活中去做,去實驗,得到了真正證明,就是“真信”,更進了一步,信才是真的。自己經過實驗,得到了證明,才是真信。
佛法裏常講共業裏有別業,所以我們要認真念佛。李老師往生之前,告訴學生說,現在世界已經亂了,佛菩薩神仙來了也救不了;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這是他最後的遺教,勸我們認真念佛,求生淨土。十法界依正皆是自己造的業報,這事唯有佛法說得清楚明白,決定不是偶然的,也非任何人力支配可以改變的。
我們的信心要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,要信“生佛不二”。諸位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才能了解這個意思。一切衆生,與佛、菩薩是平等的。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。“佛”這個字是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大覺。圓滿的智慧是我們的自性。佛法的修學,就是恢複自性清淨心,把我們清淨心上的障礙、汙染去掉而已。衆生與佛的差別,就是衆生的心現在有汙染,佛菩薩心是清淨的。
現在大家都能意識到環境汙染嚴重,但是不曉得衆生心理的汙染、精神的汙染比環境汙染還要嚴重。環境汙染足以毀滅世界,人心的汙染會感應環境,乃至世界的汙染。今天人心汙染、精神汙染已達非常嚴重,可是還沒有人覺悟。佛法就是教我們淨化身心,把心地的汙染清除,恢複清淨心。這才是治本。西方的古老預言家,相信人與居住的星球以及大宇宙,全部是一個有機體;人若不善待這個世界,世界同樣的不會善待人們。此說最近佛法。
清淨心就是佛心。恢複清淨心就是作佛。衆生念佛,就是念清淨心。念經也是如此。把我們的妄想、執著念掉,恢複自性清淨,所以“定得往生,究竟成佛”。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之處。
我們的信心如果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,信心決定不動搖,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
願謂厭離娑婆,欣慕極樂,如子憶母,必欲往生。
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,無論你是貴、賤、貧、富,無不深深感到生在世間很痛苦。即使貴爲總統,有他的苦處;賤爲乞丐,也有他的苦處。沒有一個不苦!如何離苦得樂,就要靠佛法的修養,所以我們要“厭離娑婆”。娑婆極苦,我們要求離苦得樂。
我教外國人念阿彌陀佛,他問我:“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”我告訴他:“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。”他喜歡長壽,念阿彌陀佛的人都長壽。“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”,念阿彌陀佛的人都快樂。“阿彌陀佛心清淨、身清淨”,身心清淨,自然就快樂,自然就長壽了。他們聽了很容易接受,尤其他看我這樣子,他就會生起信心來學佛了。我很快樂,六十五歲了,他看了嚇一跳。在外國,六十五歲是老人,很多地方優待老人,都不用買票。可是我非得拿護照給他看,因爲他不相信我六十五歲。我是清淨快樂長壽最好的證據。
快樂、長壽、健康從那裏來的?從心清淨得來。心理健康,身體自然就健康。所以,心地清淨,百病不生。不但不害病,我常說,不死!是真的。
你問我,我會不會死?我會告訴你:“我決定不會死!”這是真的事實。不會生病、不會死,是活著跟阿彌陀佛往淨土的。我在美國,他們要給我買醫藥保險,我說:那筆錢捐給別人作醫藥費用,我決定不受。諸位要懂得,身體真正健康、長壽、快樂,是修清淨心。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?用念《無量壽經》的方法,念“阿彌陀佛”的方法。這不是迷信。
念佛的心要懇切,“如子憶母,必欲往生”。往生是決定靠得住,不要懷疑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現在移民一樣。從我們這個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這才真正安穩、快速、容易,且是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。
行謂從願起行,一向專念,無有間斷。以上叁事,號爲資糧。信願行叁,缺一不可。
行就是“不間斷、不夾雜”。念念相應念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往生。“資糧”是比喻。古時候外出旅行總要帶一點錢,錢就是資,還要帶一點幹糧。現在旅館、飯店很多,身邊有一張信用卡,錢都不需要了。這就是說,信、願、行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叁個條件。叁條件一定要具足,少一個都不行。
二、淨土法門,奇特殊妙,當機之說,亦有叁例:
首先稱贊淨土法門“奇特殊妙”。這一句看似平常,我們看多了,習慣了,其實含義非常深廣。它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中,最奇特的、最殊勝的、最微妙的。不僅是世尊一代時教,說真話,十方叁世、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之中,念佛法門也是第一奇特、殊勝、微妙。所以夏蓮居居士說,念佛法門是“萬億人中一二知”。幾個人能認識這個法門?
像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真正認識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的人,沒有不求生淨土的。不要說一般在家的人不認識,就是曆代出家的高僧大德,認識這個法門的也不多。所以這一句“奇特殊妙”,實在是贊歎到極致。
究竟什麼人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?自古以來所說,有叁種。
(一)上輩往生,唯是菩薩。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,多認爲上品上生者,是四地至七地。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。……從上上至中上四品,凡夫絕分。
唐善導大師以前的古大德,多認爲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;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;從上上至中上四品,不是凡夫往生的。這是古德的說法。
佛當年在入滅之前,特別教導後學的人,佛不住世時,學習要遵“四依法”,第一是依法不依人。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說的。如果我們從四依法來說,他這種說法在經論裏找不到根據,我們可以不接受。諸位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,在《無量壽經》裏有沒有這個意思?如果有,經題上“平等”兩個字就要拿掉了,因爲不平等。經題是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爲什麼上品上生我們沒有分?這是善導以前人的說法。
(二)本爲凡夫,兼爲聖人。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,破前說曰:“如來說此十六觀法,但爲常沒衆生,不幹大小聖也。”
這是善導大師說的。善導大師是淨宗第二代祖師。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善導大師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的話。他這說法,若與本經的經文對照,確實是這個意思。善導大師的話是在《四帖疏》裏說的。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爲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作的注解。這個本子在臺灣流通很廣。過去道源老和尚講過很多遍,他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都是依《四帖疏》。
善導大師的說法與前人所講的不一樣,古人的講法錯了。“如來說此十六觀法”。佛講十六觀法是淨土修行的方法。念佛方法有很多種,總括起來不外乎四大類,就是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。十六觀就是觀想、觀像、持名,所有念佛方法都在其中。善導大師認爲佛說這個法門,“但爲常沒衆生”。“常沒衆生”就是生死輪回頭出頭沒的衆生。生在叁善道就好比頭出;未久又墮到叁惡道去,好比頭沒。這是比喻,就像在水中伸出頭來吸一口新鮮空氣,轉過頭來又沈到水底去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,在叁惡道的機會決定多,時間長;在叁善道的時間短,機會少。
同樣是學佛,同樣是念佛,從前李老師說,一萬個念佛人,能往生的不過叁五個。原因在那裏?不是經上說的錯誤,是你自己把經義誤會了,曲解了。由此可知,經典中的理論、方法、因果,我們要徹底明了,這一生念佛才有把握,所謂“萬修萬人去”。如果其中有絲毫差錯,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了。
我這一次在北京會見黃念祖居士,他知道臺灣淨土修學的狀況,非常歡喜。他說這本《無量壽經》(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),在臺灣從南到北,念誦的人這麼多,講解的人這麼多,依教奉行的人這麼多,臺灣劫難可以免除是肯定的。至于有幾個人能往生,就不敢講了。
由此可知,念經念佛,消災解難,是決定可以得到的。念到心清淨,心淨則土淨,才能往生。與法不相應,不能往生。往生的條件,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諸位。念佛最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。中等程度是事一心不亂(見思煩惱斷了,破我執),生方便有余土。最下等功夫是功夫成片,生凡聖同居土。功夫成片是一天到晚二六時中,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以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才是功夫成片。這是往生的條件。
如果我們一面念佛,一面還在打妄想,心裏還有分別、執著、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五 所被根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