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五 所被根機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成就。

  “普令現在”,“普”是普遍,能令現在的衆生。“現在”是佛當年說法的時候。“當來”是佛滅度之後。我們就是在“當來”這兩個字中。“一切凡、愚、濁惡衆生”,這就了不起!凡是凡夫,愚是愚癡,濁惡就是身心染汙,無惡不作的衆生。濁惡衆生就是叁惡道的衆生。現在雖然沒墮叁惡道,叁惡道已經報了名,注了冊,挂了號,不久就要去報到了。濁惡衆生,確是沒救了,唯獨念佛往生法門還能救。這個功德不可思議!這些人都能救,何況一般的天人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。

  “悉登彼岸”是講成佛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沒成佛,但往生就是成佛。因爲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必定成佛,不要等到第二生。生極樂世界即圓證叁種不退轉。除非不能往生,往生必定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。

  因此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可以說他“登彼岸”。說這話決定不爲過,就說他已成佛了。所以,送一個人往生,就是送一個人成佛。世出世間的功德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?沒有了!你度千千萬萬的衆生,幫助他們現在離苦得樂,不如度一個人成佛。他成佛之後,將來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好處之大是不能比的。何況你教現前千萬衆生離苦得樂,他還是不免輪回,他所得的好處是暫時的,不是永恒的。

  幫助一個人往生,是永恒的離苦得樂,是究竟的,是圓滿的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他有能力在盡虛空遍法界,不曉得去度多少衆生!這些事實真相要了解。了解之後才曉得自己應該怎樣作法。真正認識清楚了,你才真正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。

  現在多少科學家、哲學家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。說實話,都是在打妄想,在說假話。人生意義是什麼?價值在那裏?說實話,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毫無意義、毫無價值。天天搞六道輪回,還有什麼價值好說。無量無邊的法門中,我們才真正認識念佛法門,找到念佛法門。要不能把這個法門掌握住,那真是太可惜了。這一生即使遇到,若不肯發願求生,也等于沒遇到,非常可惜。所以,一定要認真的修學。

  七、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。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,實由于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,正是本經中“如來定慧究暢無極”處。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,而輕此法門乎。

  這是說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中的“第十八願”是彌陀本願的核心,才曉得第十八願的重要意義。古德曾經說過,若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個比較,大家皆認爲《華嚴經》第一。《華嚴》把一切經都比下去了。《華嚴經》與本經做一個比較,則本經第一,把《華嚴》也比下去了。本經是夏居士會集經文的,一共有四十八章(或稱四十八品)。這四十八品,那一品第一?當然是第六品第一。第六品是講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那一願第一?古代佛門大德皆以第十八願第一。這樣做一個比較,諸位應該理解,佛法的中心,就在這一願。這一願就是“十念必生”。佛度衆生,“十念”能令衆生成佛。這是佛法真正達到方便究竟至極,沒有比這個更方便更究竟了。這才曉得念佛法門在無量無邊法門裏,確實是第一殊勝,無與倫比。

  這部經我們講過很多遍,同修們對于四十八願都很熟悉。可是要真正把它認識清楚,的確不容易。真認識清楚了,我相信你一定放下萬緣,一心系念,你必定成就。放下萬緣,不但世緣放下,出世間的緣也放下了。無量無邊的經論,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放下了,就跟蓮池大師一樣。蓮池大師在晚年徹底覺悟。如果不是徹底覺悟,他說不出“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,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”這兩句話。能說得出來這兩句話,顯示其大澈大悟、明心見性的氣象。禅宗大澈大悟、明心見性,不過是了生死、出輪回而已,要想圓成佛道,還是相當遙遠,他不是一生成佛。淨宗徹底覺悟,世出世間萬緣放下,一心系念,他就是一生圓成佛道,所以一切法門都不能比擬,真正沒有言詞能贊歎的。這裏幾句話,將念佛功德之所以然透出一個大概—雖然不是很明白的說出來。

  “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”,實在是“由于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”。“究竟成就”有兩個意思,第一是“斷惑證真”圓滿了。見思、塵沙、無明都斷盡,圓滿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但此地所講的重點不在此。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同證。它真正意思是在度衆生的方便,就是用這“一句名號,十念必生”。這是彌陀如來最極方便處。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這個法子,但是諸佛如來都用阿彌陀佛的方法來普度衆生。因此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;沒有一尊佛不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。換句話說,淨土叁經是一切諸佛度衆生必定宣講的法門。不但必定宣講,而且多次宣講。這個事實,正是本經所講“如來定慧究暢無極”的證明。這一句就是贊歎第十八願的成就。

  念佛法門實在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,決定成佛。就是因爲它太容易了,太簡單了,反而叫人難以相信。所以,古德常有這樣的感歎,“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”。即使是念佛修淨土的人,沒有把淨土看在眼裏的人還是很多。有一些人喜歡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《觀經》修學的方法麻煩,他們喜歡,認爲難修的方法可能比較好,太簡單了恐怕靠不住。

  像現在用的照相機是全自動的,黃念祖居士稱之爲傻人照相機,很容易,可是照出來的張張都漂亮。而高級照相機,要對光圈,又要對距離,還要懂得色溫,不見得能照得好。叁十六張底片能照得兩張好的就算不錯了。很複雜,價錢也很高。他比喻,高級照相機就像普通的法門、一般法門;傻人照相機就是念佛法門,人人會念,個個往生。輕視念佛法門,是錯誤的,對于念佛法門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,才會有這樣的誤會。

  八、《疏鈔》雲:“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。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贊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。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”

  這是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裏說的,語氣非常肯定。“但持佛名”,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。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幫助,就是一句佛號,四個字、六個字都可以。蓮池大師當年在世,他自己就念四個字。有人問他,“您老人家教別人念佛,怎麼教法?”他說,“我教別人念六個字,南無阿彌陀佛。”人家問他,“您自己怎麼念?”他說,“我自己只念四個字。”別人聽了覺得奇怪,爲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,自己卻念四個字。他說,“我這一生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客氣話都不必要了。”“南無”是客氣話。經裏面講“執持名號”,名號就是四個字。“南無”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皈依”的意思,“恭敬”的意思。恭敬阿彌陀佛,這些都是客套。真正一心求往生,客氣話不要了。愈少愈好。你看六個字跟四個字比較,就少了叁分之一,更簡單。愈簡單愈好。他說,我教別人,別人未必真正發心求生淨土。不願意往生,加一個“南無”,恭敬阿彌陀佛,皈依阿彌陀佛,跟淨土結個善緣,種個善根。意思在此。

  由此可知,“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”,這個“必”字語氣非常肯定,絲毫懷疑都沒有。那些人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(也就是有條件往生西方的對象)?

  “或高或下”。高下是對菩薩說的,十聖菩薩就高,叁賢菩薩就下。“或聖或凡”,這是對聲聞、緣覺、天人說的。聲聞、緣覺是聖人,超越叁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諸天還是凡人。四聖六凡,這二句就把十法界包括盡了。“乃至或信或疑”,這也是講十法界裏的人,或者是相信,或者是懷疑。懷疑也能往生,大經上講往生邊地。只要具足信願行,信裏稍帶一點疑,還是可以往生。“或贊或毀”。贊是聽到念佛法門心裏歡喜贊歎。毀是誹謗,不能相信念佛法門,甚至于排斥。不但外道排斥,在佛門裏也有人排斥。宗門教下,久修初學,尚且誹謗淨土,不相信淨土。自古以來我們常常聽到,也常常見到。

  贊淨土,是無量福報;謗淨土,是無量罪業。罪福必定有果報。但是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落在他阿賴耶識裏,“便成善根”,所以不怕誹謗。人家看我們念阿彌陀佛,諷刺誹謗。我們笑笑,阿彌陀佛的善根已經種到他阿賴耶識裏了。種子種下去,將來果報受完,多生多劫之後,遇到善緣,他自然相信,也會修學,將來一定往生,因爲他的阿賴耶識裏有阿彌陀佛的種子,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緣分。由此可知,念佛人遇到謗佛人,合掌含笑,不要去爭執。他不曉得,我們清楚。他將來惡報受完了之後,還是會跟我們一樣念佛往生。這就是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

  至于當世,何人當機。則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。只要于此法門,能生實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。

  “當世”是指現代。那些人適合修學念佛法門,這叫“何人當機”。這些種種情況都不論,都不要緊。要緊的是“只要于此法門,能生實信”。對念佛法門真正的相信,實實在在有阿彌陀佛,有極樂世界,決定沒有疑惑。“因信發願”。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苦。知道這個世間苦,是真正覺悟。這個世間真苦,發願求生淨土,便是大澈大悟。

  “從願起行”。行就是老實念佛。我們對于初學的同修,不特別勸他念佛,勸他念《無量壽經》。諸位要知道,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很少。原因何在?雖然念得這句阿彌陀佛,但“信、願”若有若無。他也念阿彌陀佛,爲什麼信、願不堅定?是由于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知道得太少。聽人家說有好處,他也來念一念。到真的緊要關頭,他又不想去了,他把阿彌陀佛忘了。這種人很多,就是利害當前的時候,他就不顧佛了。這就顯示,對佛法沒能真正理解。

  凡是有急難時,還是想求鬼神,還去算命、看相、看風水,這種人信願都不具足。這樣不能往生。信心不清淨,信心不堅定,這才教你念《無量壽經》,希望從這部經裏建立真正清淨的信心,堅固的信心。從信心發生求生大願,然後念這句佛號,句句相應,句句得力。這是勸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的道理。

  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。

  這一句正是《無量壽經》修學的宗旨。“發菩提心”就是發求生的大願。求生的願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。“一向專念”。“一向”是一個方向,專念阿彌陀佛,不懷疑、不夾雜。只要符合這個標准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所以,善導大師說,一百個人修,一百個人往生;一千個人修,一千個人往生,稱爲“萬修萬人去”的無上法門。

  第五段介紹念佛法門的當機者,到此已經說竟。“概要”講到這裏是一個大段落,將本經重要的義趣,大致都介紹出來了。下面一部分是屬于佛學常識。知道了,對我們修行會減少障礙,是有好處的。

  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五 所被根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