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五 所被根機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一真實,無上的真實。所以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是阿彌陀佛住真實之慧,從真實之際(圓滿的真如本性)開化顯示真實的利益。

  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

  如果不能證得叁個真實,你怎麼會知道!證得這叁種真實,就是成佛了。菩薩沒有證得這叁種真實。因此,念佛法門之究竟、之所以然,必得成佛才能徹底明了,正是蕅益大師所講的“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”。

  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圓融具德,超情離見,舉體是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,故不可思議也。

  這一段文也證實本經與《華嚴》無二無別。《華嚴經》的特色就是十玄門、四無礙法界。這本經裏也具足了十玄、四無礙,而且把十玄、四無礙歸納在一句佛號之中,尤其是不可思議。如果諸位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原來這句“阿彌陀佛”就是一部圓滿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說老實話,念《華嚴經》一天念八個鍾點,通常要念半個月,一部八十卷《華嚴經》才能念完。那個善巧會念的,一句“阿彌陀佛”都念完了。殊特奇妙,真是不可思議。不但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一部圓滿的《華嚴經》,實在講,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《大藏經》,一字都不漏。我們應該要念什麼,還不明白嗎!

  這句佛號就是“彌陀一乘願海”。一乘是圓滿乘,二就不圓滿。這個“一”不是數目字,“一”代表大圓滿。什麼圓滿?圓滿的心性,絲毫沒有欠缺。這佛號就是圓滿的心性,所以說“圓融具德”。這句佛號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心性,我們常講,諸佛如來萬德萬能。“萬”也不是數字,也是代表圓滿。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德能,這句佛號皆包括了,全攝在其中。

  怎樣才能念得相應?要“超情離見”。彌陀名號本來就是超情離見。什麼是“情”?什麼是“見”?這兩個字很重要。“情”就是煩惱;“見”就是知見。情就是煩惱障;見就是所知障。“情”就是我執;“見”就是法執。這樣就懂得了!我們今天念佛,爲什麼不相應?我們沒有放下情見,念這句阿彌陀佛,所以怎麼念都不相應。我們聽說“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”,念佛成佛,那有那麼容易?我們不相信。不相信的原因是我們帶著情見念佛,怎麼念也不相應。若離情見念佛就相應,所以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。我們怎麼念也不相應,念了一生還是生死凡夫,就是夾雜著妄想情見。這是念佛成功關鍵之所在。

  爲什麼要超情離見?因爲名號本來就超情離見。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六道裏決定沒有,這是“超情”;十法界裏也沒有,這是“離見”。四聖六凡裏都沒有,此乃阿彌陀佛一乘願海,一真法界。一乘願海就是一真法界,它不在十法界內。我們用十法界的心來念,怎麼能念得成功?諸位或者要問,學佛從那裏學起?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要解》、《疏鈔》,多念一念,你就明了了,要從斷妄想下手。

  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情見。一定要真正放下,我們的佛號才能得力;得力就相應。念佛若夾雜情見,決定不得力,所以念佛的秘訣: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,難!不間斷還容易。即使是二十四小時阿彌陀佛不間斷,古大德講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還是不能往生,原因就是夾雜情見。情見這兩個字包括的範圍深廣,世出世間法都包括在這兩個字裏。“見”是見解,“情”是情感,一是煩惱障,一是所知障。

  “舉體是事理無礙,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”。本經跟《華嚴》無二無別,古人稱本經爲中本《華嚴》,確有道理。

  我說這些話,諸位縱然明白了,還是枉然,還是不得利益。我再講淺一點,明白一點,學佛一定要從《觀經》叁福修起;不從此處修行,就沒有法子成就。淨土雖然是易行道,“易”是跟其他法門比較,它最容易,人人可以做到,問題是你肯不肯做。其余的法門,雖然肯做,未必做得到,這就是難。念佛法門只要肯做,人人都能做得到。

  “叁福”總共只有十一句,雖然經文不多,每一句四個字,四十四個字就是成佛的基礎。佛講得很清楚,這是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。換句話說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成佛一定都走這條路。我們要是不走這條路,想成佛,那是不可能。這十一句裏面,句句境界都廣大無邊,要細心體會,認真實行。

  “孝順父母”,不只是對父母一切供養周到就叫孝順,那個意義太淺了。佛法裏講孝順父母,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,才是真正孝順。這一世善,來世不善,不是真善。來世善,後世不善,也不是真善。今世不善,來世、後世善,這是真善。所以真正孝順,要勸父母念佛。有人說,我勸父母念佛,他不相信。你要把他不信的原因找出來,把不信的原因消除,他們就相信了。說實話,父母爲什麼不相信念佛?因爲你學佛了,尚且沒有做到孝順,所以他不相信。他還告訴別的老人說,“學佛的人不孝順父母,你們千萬不要教兒女去學佛”。如果學佛的人,事事都能孝順父母,使父母覺得學佛好,學佛的孩子都孝順,他自然會勸別人兒女學佛。所以,我們自己起步就錯了,學佛的人跟家人相處不和睦,大家一聽到學佛,就像著魔一樣畏懼,怎麼能成得了佛?怎麼能往生?

  “奉事師長”也不容易。奉事師長,是不是把老師生活照顧好?不只如此,你看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裏講供養,“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最”。“法供養”中,又以“依教修行”爲第一。由此可知,老師的教導,學生做到了幾成?普賢菩薩的標准是把老師教我們的,我們都能領悟,都能接受,都能實行,這才是奉事師長。

  今天我們展開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老師對我們的教訓。我們有沒有把這些教訓記住?有沒有把這些教訓做到?果然把這些教訓體會明白了,記住了,依教奉行,這才是奉事師長。

  “叁福”的意義,一句比一句深;境界,一句比一句廣大。這十一句詳細的講解就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;再詳細的講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甚至于是一部《大藏經》,都出不了這十一句。確實是理事無礙,實在不可思議。奉勸同修,我們求往生,從那裏做起?就從“叁福”做起。

  六、行人若能于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能稍生信解,其人必是上根。

  我們不要自卑,不要輕視自己,以爲自己樣樣都不如人,罪業深重。如果能懂得念佛法門、深信不疑,信與解,說實話也很不容易。我學佛時,出家兩年才受戒。受了戒回到臺中去拜老師,老師見了我面,第一句話就說,“你要信佛!”我已經出家兩年又受戒了,第一句話卻是“你要信佛”。然後他老人家說明爲什麼要說這一句。

  什麼叫做“信”?有人出家一輩子,當了老和尚,一生都不信佛。“信”,不容易。《金剛經》上講: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”你們不要以爲已經是信佛了,靠不住的。爲什麼?那個地方股票一誘惑,都跑去了;佛早就丟掉,忘掉了。名利一誘惑就變心了,這樣的信是水上浮萍,隨風飄蕩,沒有根,不是真信。爲什麼不信?沒有真正理解。佛法只懂一點皮毛,不能算真懂。真正懂了,他就會真信,他就會真行。

  前一段時期,大家曉得股票賺錢是最容易,而且賺得最多,比任何行業都多,于是什麼職業他都不要了,去玩股票了。爲什麼?他相信,他信得很真,他就真做。他能解,能信,他就去做股票生意。對佛法,他解得不夠深,信得也不夠深,所以外面境界一來,以名利來比較,他就不信了。“能稍生信解”,還是真正的信,雖然他不是真的理解、深信。真正理解、深信,他決定發願,決定修行,決定能放得下,這才是“真信”。

  不能放下一切虛幻的假相,都是假信。我們想想自己的信心能打幾分?不要讓別人打分數,自己冷靜想一想,能打幾分?難!很不容易。上根決定往生。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是上根。因爲往生不退,一生成佛。

  如來從真實慧中,開演此法門者,欲惠衆生真實之利也。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,普被叁根,普令現在、當來,一切凡、愚、濁惡衆生,悉登彼岸。

  這一段文講得很好,將“真實之利”圓滿顯示明了。如果不是這樣,就不能稱爲“真實之利”。真實之利決定是從真實智慧裏産生。沒有至高無上圓滿的智慧,怎能開啓這個法門?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體會,深深去思惟。知道佛對一切衆生的恩德之大,慈悲之廣,于佛深恩,才能稍稍體會到一些。

  普度一切衆生的法門,要令一切衆生當生圓成佛果,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:方便、究竟。“究竟”,這是成佛的方法,不是成菩薩、成羅漢。成佛,佛有藏、通、別、圓。成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、別教的佛,都不究竟。必然是成圓教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,這才是究竟。這個方法即是究竟的方法。其次,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“方便”。方便是人人能修,人人能學。容易、簡單、穩當、快速,這樣才方便。如果不具足這些條件,法門雖然究竟,凡夫沒分,也不能算是真實之利。

  譬如,《華嚴》究竟,不方便;《法華》究竟,也不方便;《楞嚴》也可以算是究竟,還是不方便,要修“楞嚴大定”不容易。唯獨念佛法門,不但究竟,而且方便。究竟是第一,方便也是第一。查遍一切經,找遍無量法門,要能符合這兩個條件“方便、究竟”,只有這一部經,只有持名念佛法門。這個事實,我們要搞清楚,對念佛法門的修學就會死心塌地,絕對不會更改。

  最近有人找我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我很樂意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可以補充這一部經,有很多好處。本經是淨宗第一經,淨宗最重要的一部經。《觀經》對于淨宗的理論、方法、因果,說得特別詳細,可以補充本經之不足,增長我們對于這部經的信心。這是好處,沒有壞處,我已經答應了。

  念佛法門“方便究竟”,它上面加一個“必”,這個字加得好,非常的肯定。“必定是方便究竟”,這樣才能“普被叁根”。各種不同的根性,都可以修學,都必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五 所被根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