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四 方便力用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楚。你看清楚,認識清楚了,你的念頭就不會錯了,真實的利益才能得到。所以,佛勸父親念佛。

 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,勸父之言,唯勸念佛。

  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修行淨土。他的父親淨飯王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們一家人都修淨土,都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阿難尊者。大家曉得,禅宗是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,迦葉傳給阿難。阿難是禅宗二祖。

  大迦葉在那裏,我們不曉得,可是阿難現在西方極樂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,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相好光明,他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曉得,禅宗二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。

  可見種種行門,非不殊勝,但非凡衆之所能修。

  這是古大德的虔敬之辭,也是真實話。“種種行門”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所以從法門上來說,並不是它不殊勝。問題在並不是凡夫每個人都能修的。這是真話。

  唯有系心念佛法門,最是應機。

  這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顯示爲什麼在一切平等法門裏,挑選念佛法門。就是因爲它方便,人人能修,個個會念,而且一生穩穩當當,一定成功。好處在這裏,所以“最是應機”。

  但能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,便能轉惡成善。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余。

  念佛是一切法門裏第一方便。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,所以“轉惡成善”也到了極處。世出世間一切法裏,什麼法最善?成佛最善。一切諸佛世界,那裏最善?阿彌陀佛淨土最善。你生到淨土,就是“轉惡成善”。娑婆世界惡,西方極樂世界善。一往生,轉惡成善。凡夫惡,佛菩薩善。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菩薩、成佛了。轉得最快,也轉得穩當,轉得徹底,轉得究竟。

  四、念佛有四種

  念佛的方法很多,歸納爲四大類。

  (一)持名念佛。即本經所宗,稱念“阿彌陀佛”名號。善導大師曰:“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”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。

  第一、“持名”。“持”是保持;“名”就是稱念這句名號。稱念名號,相續不斷,這叫持名。《阿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都主張持名念佛。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人,曆史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,所以善導大師的話,等于是阿彌陀佛跟我們宣說的。

  古代日本淨宗之盛,超過中國。原因就是在唐朝,日本出家人、留學生到中國來學佛法,很多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,他們回國之後,提倡淨土。一直到今天,日本人對善導大師還是很尊敬。我們到日本去參訪,許多寺院裏都供奉善導大師的造像。有不少寺院的名字,就用善導大師的名號,叫“善導寺”。臺北善導寺,就是日本人建造的。

  看到善導寺,一定是修淨宗的道場,因爲善導大師是淨宗第二代祖師。初祖是慧遠,二祖就是善導。他告訴我們:“唯有徑路修行”。“徑路”就是近路。聰明人都曉得走近路。我們凡夫想成佛,最近的成佛之道就是“但念阿彌陀佛”。爲什麼念佛會成佛?道理,前面講過,不再重複了;將來到經文裏,還要細說。

  “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”,這是總結。因爲它“方便”,一句佛號,確確實實在二六時中,行、住、坐、臥,可以做到不間斷。即使口裏不念佛,心裏念佛。確確實實它是無障礙的法門。不妨礙工作,也不妨礙別人。別人不喜歡念佛,我們心裏默念,不要引起別人煩惱。我們的功夫可以繼續不斷,不影響別人,真的是方便。“直捷”是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。這個法門不是修因證果,它是直捷從果上起修。阿彌陀佛就是果覺,所以是比其他法門成就快速的主要原因。

  諸位要記住,四種念佛最重要的,就是念到心清淨。這叫淨土法門,“心淨則土淨”,一定要念到心清淨才行。心清淨是功夫,心清淨是智慧,心清淨是福德。你看,我們人人希求的—我要求智慧,我要求福報。智慧、福德都在清淨心裏。

  在座諸位同修長期在這裏聽經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感觸,我自己也有感觸,我講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天天不一樣。不但跟在新加坡講的不一樣,跟我們講堂上一次講的比較,也不一樣。從這一次講經以來,每一次講的都不一樣。學講經的人,要從這個地方去學。經不在文字裏,你在文字裏去學,那你講的遍遍都一樣,不可能講出兩樣來。爲什麼會不一樣?心地清淨不一樣。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。換句話說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一天比一天少了。道理在此。你心愈清淨,經裏的意義愈看得多,愈看愈深,愈看愈廣。一句兩句都說不盡,趣味無窮!可是本子一合起來,什麼也沒有了。本子一翻開時,的確無量義。合起來,什麼也沒有了—一念不生。

  弘揚淨宗,秘訣就是修自己的清淨心。所以,教大家念經,無非是把妄念念掉,把煩惱念掉,把一切分別、執著念掉,恢複到自性清淨。清淨心裏自然就生智慧。智慧現前,講的就不是別人的經了;是自己心性智慧流露出來,跟釋迦牟尼佛相應、相契合的經。這個不一樣。

  (二)觀像念佛。以供養聖像,注目觀視,然像去還無,因成間斷。

  這個方法不如持名。持名可以不間斷。這是像在,心裏有佛;像不在,就斷掉了。現在方便,我們把像照下來,影印裝在口袋裏,時時看,希望觀像不要中斷,目的在此。修“觀像念佛”,是要有福報的人。他不需要工作,家裏建個佛堂,四面都供養佛像,走到那裏都看到佛像,一切生活有人照顧。如果沒有人供養,沒有這麼大的福報,這個方法還是修不成!

  念佛堂四面都要供養阿彌陀佛的像,我們繞佛的時候,無論你在那裏,眼睛都看到佛,這才真正如法。總是盡可能的,這四種念佛能合在一起,都相應。我們以持名爲主,一句佛號裏,四種念佛都相應,這是最好。因此,佛像供養一尊,常常去看他。聽到阿彌陀佛,就想到這尊像。將來我們往生的時候,來接引我們的阿彌陀佛,就現這個相,不會弄錯的。因爲天天看,天天想,想這個像,真的見到,真的來了。阿彌陀佛沒有相,他變現的相是隨衆生心。所以,你想他是什麼相,他就變什麼相。假如供養的佛像太多,到臨終的那一刹那,不曉得那尊像好?一耽誤就糟了,阿彌陀佛就不來了,因爲你起了個妄念,那就不好了。所以,平常只供養一尊像,一生不要改變,走到什麼地方都帶著。這個很重要。

  (叁)觀想念佛。如《觀經》所說:“以我心目,想彼如來。”但境細心粗,妙觀難成。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。

  這是第叁種念佛,依據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方法來修學。這種方法相當殊勝。

 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淨土叁經之一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的概論,對于西方極樂世界的起源、曆史、狀況都介紹得很詳細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著重在勸信,勸願,勸行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說明,講淨土的理論。其實不限于淨宗,整個佛法都離不開這些原理。它有理論、有方法,更難得的是西方世界四土、叁輩、九品的因果,說得很詳細,可以和《無量壽經》互相參看。理論非常重要,就是《華嚴》講的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。一切境界是由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,因此觀想能改變環境。不但能改變環境,還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,我們的生理。實在是非常奇妙,理論很深。

  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告訴我們,總有十六種觀法。真正講“觀想”的是從第一到第十二觀。第十叁觀就是前面所講的“觀像念佛”。第十六觀就是“持名念佛”。由此可知,淨宗所講的四種念佛,全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。所以,持名念佛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十六觀之一,它所以特別殊勝,就是容易修學。

  這裏引用《觀經》的一句話,實在把十六觀都包括了,就是“以我心目,想彼如來”。心裏要想佛,眼睛要看佛像,想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“憶佛念佛”。

  “境細心粗,妙觀難成”。我們今天用觀想,爲什麼不能把眼前的境界改變,就是心太粗了,妄念太多,所以觀想不成。真正觀想成功,佛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會現在眼前。這個道理決定真實,明了這個道理,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環境,改變我們的命運,改變我們的生活。

  現代人有句時髦的術語,就是要“改造體質”,觀照確實能做得到。但是心要有相當程度的清淨,才能做得到。當然,心愈清淨,心就愈細,觀想的力量愈顯著。也正因爲如此,大多數人修這個法門不容易成功,所以曆代祖師常常宣揚《觀經》的理論,可是依照這些方法學的人不多,原因就在此。在中國曆史上,智者大師是修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往生的,這是一個修得有成就的例子。這一部經是世尊給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宮女說的,她們當然都修學這個法門。

  (四)實相念佛。遠離生滅、有無、能所、言說、名字、心緣等相,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。實相念佛,圓覺之性,雖然衆生本具,但因妄心念念生滅,而不能觀。

  “實相念佛”,是念佛法門裏最高級的修學方法,境界很高。我們知道就好,你如果想學,是學不來的。怎麼學不來?你心裏有個“想”,就不行。這是妄念,實相即真心,真心裏沒有妄念。我們老實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之後,就是實相念佛。證到理一心不亂以後,那時念佛全是實相念佛。

  圓教初住菩薩,就是理一心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實相念佛。所以,在沒有證得理一心以前,想也想不到的。理一心的境界,此地有幾句話描寫得很清楚。

  “遠離生滅”,心裏不再有生滅的觀念,也就是真正證得不生不滅。諸位要曉得,生滅就是念頭。你能把生滅的念頭斷掉,沒有生滅了,就不是普通人。阿羅漢與辟支佛,粗念斷了,細念還沒有斷。《楞嚴經》上阿難尊者說的“微細惑”,阿羅漢與辟支佛還有。必須破除一品無明,生滅心真正伏住了,還不是滅斷,是伏斷。要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四 方便力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