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理一心”、“事一心”,那太高了,我们不一定能达到。我们讲功夫成片的上乘,功夫成片也有九品,上三品就可以生死自在。

  “自在”是什么?想什么时候去,就什么时候去;想在这世界上再住几年,也不碍事。这是了生死,生死没有了。一般人没有到这功夫,寿命是有定数的,绝大多数人不能超过,所以看相算命算得很准。你们看《了凡四训》,普通人没有办法超越数量,给你排八字,算准你活到多少岁,该什么时候死,那一年很难过得去。念佛人可以超越,可以生死自在,超越定数。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,知道的人不多。有些人听了,却不肯相信。如果真正相信,他一定会死心塌地来修学。这才是真实的利益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讲“住真实慧,惠以众生真实之利”,这是真实的利益!现在这个社会浊恶到了极处。我们一心念佛,在这个世界还能过快乐美满的生活。这个利益多大!将来随心如愿的见阿弥陀佛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;乃至于游览诸佛国土,供佛闻法。我们一生中可以办得到的。蕅益大师这几句话,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就是“信、愿、持名”,这是正行。正行才真正办得到。

  “大本”是《无量寿经》。因为这段是《要解》里的句子,是《阿弥陀经》的注解。《无量寿经》“亦以发菩提心为要,正与此同”。

  故今以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为大本之宗,正是遵奉莲池诸祖之垂教也。

  黄念祖老居士的《无量寿经注解》,就是以此二句为本经的宗旨。“宗旨”就是修行的纲领。他取此二句,正是遵奉莲池、蕅益这些净宗祖师大德的教诲。显示黄居士尊师重道,不敢认为这是自己的慧眼抉择,是遵从祖师大德的教诲。这是他谦虚,是他尊师。

  中国过去的教学跟现代不一样。现代人教学,鼓励学生创造、创新。过去,学生有所发现,是学生写出来的,请老师鉴定,就算是老师的,不算是学生的。现在都算学生的,不算是老师的。古时与现代观念不同,老师鉴定之后,责任是由老师来负。正如同军队打仗一样,参谋提出来计划,统帅批准了,责任是由统帅负。参谋只提供意见,仗是统帅打的,打胜了,功劳是他的;打败了,他要负责任,与参谋不相干。古代老师教学也是如此,学生有很多发现,送给老师印证;老师印证后,即由老师负文责。这也是尊师重道。

  因此,佛经有五种人说,除佛之外还有四种人,但所说的必须得到佛的同意。佛印证了,等于是佛说的,都称之为佛经。佛不在世,遗有原则,原则就是“法印”。小乘经“三法印”,大乘经以“实相印”。只要不违背这个原则,与这个原则相应的,不管是谁说的,都等于是佛说的。蕅益大师这几句话,虽然佛经里没有,古来祖师大德也没有说过,但是它与经论的宗旨相应,就等于是佛说的。从前教育的理念跟现代人不相同,古人心地厚道,不居功;现代人急功好利,这是大毛病。急功好利,用在修学佛法上,决定没有成就,那是大障碍。

  (六)《观经》云:“若有众生,愿生彼国,发三种心,即便往生。”

  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“菩提心”。发菩提心的人,我们通常称他菩萨,没有菩提心的人就叫做凡夫。凡夫跟菩萨不一样,就是发心不相同。凡夫的心迷,菩萨的心觉悟。菩提是觉。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。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。我们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。我们要想作菩萨,要认真发这三种心。

  (1)至诚心。(2)深心。(3)回向发愿心。

  第一、“至诚心”。诚到了极处叫“至诚”。也许很多同修都会说,我平常待人都很诚。“至诚心”有一个标准。自己以为诚,但是拿这个标准一衡量,还相差很远。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是诚?曾国藩先生替这个字下了一个定义,他说,“一念不生是谓诚”。拿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的心诚不诚,一天到晚打妄想,这不是诚心。诚心就是真心。

 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“真心离念”,真心离一切妄念。真心就是“正念”。你看“八正道”里,不是讲正念吗?正念就是至诚心,诚到了极处。可见诚心,不是无念。若无念是诚心,桌椅板凳都无念,石头瓦块都没有念,它不就是最诚心了吗?它不是的。一念不生,是一个妄念都不生,是离一切妄念,不是离一切正念,不然八正道也没有了。所以,它有正念,没有妄念。

  什么叫“妄念”?妄念的标准也很多,高的标准不必谈了,我们讲最低的标准,自私自利。只要一个念头起来,我的利益、我的好处,《金刚经》讲的四相、四见都是妄念。诸佛菩萨起心动念,决定没有为自己的。为什么说为自己是妄念?不但是妄念,为自己简直是恶念。恶在那里?

  大小乘经典都告诉我们,了生死、超越六道轮回,要断我执。破我执,证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。破法执,明心见性,则成为法身大士,成佛作祖。佛法要破二执。一动念,就有我,增长我执,这不是背道而驰吗?所以不仅是妄念,简直是恶念。真正学佛要想成就,真正要觉悟。觉悟的人,念念不会想到自己。凡是念念想到自我的利益,就是迷而不觉,这是六道凡夫。念念想一切众生,念念利益一切众生,这是佛、菩萨。

  忘掉我,没有我;我所有的,当然更没有了,更不放在心里。我所有的财产,我所有的眷属,我所有的荣誉,我所有的利益,凡是我所有的,附属于我的,当然更放下了。能把“我”、“我所”舍离,你的念就正,心就诚了。

  诚心就是儒家讲的“诚意”。《大学》里讲“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这个意就诚了。儒家讲“诚意、正心”二条,佛法讲三条,它讲“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”。其实,“深心”与“回向发愿心”合起来,就是儒家讲的“正心”。佛法讲得详细,儒家讲得简略。至诚心是心的本体,有体就会有作用。儒家讲,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,正知正见。佛法讲起作用,把它分作二个,一个对自己,一个对外境。对自己是“深心”,对外境是“回向发愿心”。这两个合起来就是儒家讲的正心。可见得只有开合不同,意义是一样的。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,没有交换过意见,但是他们的见解完全相同。要怎样才能做到?

  儒家有两个方法:“格物、致知”。格物而后致知,致知而后意诚。顺序次第不能颠倒。佛法里,至诚心前面也有两个条件,一个是断“烦恼障”,一个是断“所知障”。跟儒家讲的没有两样。“断烦恼障”就是“格物”,“断所知障”就是“致知”。儒跟佛的确是有很多地方在观念上相同,作法上也一样。我们要把这一点看清楚,就晓得我们今天的修学,走的路错在那里。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就,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迷惑颠倒,还是天天做错事、做坏事。这个病根,不难找到,是我们把次第搞错了。

  儒跟佛都是从断烦恼开始。我们今天不断烦恼,就开始要求学一切法门。不要格物就求致知,孔夫子听了也会摇头。我不要断烦恼,我就去参学,我就去研究经论,博学多闻。病在此。烦恼不断,所学的一切法门,清凉大师讲“增长邪见”,所以学了几十年还会做坏事。因为你增长的是邪知邪见,怎能不做坏事!做坏事是正常的现象。

 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按部就班,不许躐等。从那里修学起?从断烦恼学起,也就是从格物学起。“物”是物欲、欲望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欲六尘,要先跟它打一仗,跟它格斗。克服物欲,战胜欲望,则心得清净,就是佛法里断见思烦恼。见思烦恼断掉之后,才开始广学法门,那就对了。智慧开了之后,心就诚了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就会用真诚心。所以,“至诚心”要这样才能显得出来。

  很多老太太、老公公念佛往生了,他们没有发这个心,他也不懂得,他怎么能往生?表面上看他们虽然不懂,确实他们物也格了,知也致了,意也诚了。因为他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欲望都舍了,一心一意只想阿弥陀佛,只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身心世界都没有他的事,物欲岂不是格得干干净净。一心一意只想往生,只想见阿弥陀佛,这是大智慧。致知也圆满了,所以他的心非常虔诚。我们这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,跟他比是比不上。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不像人家什么都不想,一天到晚只想阿弥陀佛,只念阿弥陀佛。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他?那种人上根利智,我们比不上的。这是要觉悟的,决定不能轻看了,那些人中有上上智慧的。也许要问,他们有那个智慧,为什么不教我们?他大慈大悲,他怕你造罪业。要教你,你不相信。你一问他,念过书没有?他说他不认识字。“不认识字,你懂什么?”你就会诽谤圣贤人,要造罪业。他不教你是慈悲,是不让你造罪业。

  要真正想修到至诚心,必须要把见思烦恼舍掉。要在大乘佛法里生起坚定清净的信心,至诚心才能显露出来,这是真心之本体。至诚心起作用,对自己就是“深心”。深心是清净心,所以清净是自受用。

  每一位同修都追求幸福、快乐、美满。心里想追求的,只是假名,你一生中能得到吗?得不到,三者都落空,你也不幸福,也不快乐,也不美满,因为真正的幸福、快乐、美满,在清净心里。有钱未必快乐,所以说富而不乐。虽然很富有,他不幸福,也不快乐。在社会上有地位,做了很大的官,做到部长、院长,在立法院还被人指著鼻子骂。你问他作官快乐吗?他不快乐,他也不幸福,他也不美满。真正快乐、幸福、美满,与富贵不相干。心地清净,知足常乐。

  一个人若一生中,心里都没有牵挂,没有忧虑,没有烦恼,没有妄想,没有执著,才是真正快乐。这是“深心”,这是至诚心对自己的作用。所以从佛法里,确确实实可以得到真实美满,得到幸福快乐。我自己得到,所以我这么肯定的告诉你。怎么得到的?心清净就得到了。人生意义、价值都在此,不在功名富贵。

  对人是“回向发愿心”,就是《起信论》里讲的“大悲心”。这比《起信论》讲得还要圆满。《起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