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信論》含糊籠統講個大悲心。什麼叫大悲心?“回向”。把我們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功德,自己不要享受,貢獻給一切衆生,這叫回向。我們今天修福、造福,福給大家享,這叫回向。佛教菩薩不受福德,自己不享福,所造的福德是無有窮盡。自己若享受,福德會享完,富貴會享盡。不享福是真正的享福,是真正的受用。
“發願”就是發四弘誓願,發普度一切衆生的大願。“度”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要發這個願,這個願是菩提大願。要發願斷煩惱,要發願學法門,要發願成佛道。一切功德回向衆生,回向菩提,回向西方淨土。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心,他必定會這樣做。這是他的受用,自受用是清淨;他受用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具叁心者,必生彼國。
叁心是一體二用。二用是一個自受用,一個他受用。所以是叁而一,一而叁;不是說叁個心。以這個心來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跟我們說,必定往生。
我們照這樣修學,雖然現在還沒去,可是心裏很有把握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我決定往生,在西方世界已經注冊了,所有手續都辦好了,現在還沒去。你說多自在!在這個世界是作客,到處看看玩玩,這個世界與我絲毫都不相幹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怎麼不自在!這才能感應道交。佛法是心法,從心地裏認真的修學。下文引用不少經論,來解釋菩提心。
(七)《菩提心義》雲:“此菩提之心,成佛之本,大事因緣莫過于此。”
這本書特別強調菩提心的重要,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。佛不是神。今天早晨,臺北市有一個新的機構成立—殘障協會,會員有八百多人,建了一個小佛堂,請我主持開光、皈依。社會局主任秘書,市府陳秘書長代表市長參加。他跟我坐在一起,我們認識,他就問我:“法師,開光要不要點眼?”我就告訴他:“如果我給那尊佛眼睛上點一點,它就有光,就靈。從今天以後拜我就好了,不必拜它了。”我點,它就靈;我不點,它就不靈,我比它還要靈!你不拜我,去拜它,豈非愚癡。
他問:“開光是什麼意思?”開光是藉佛菩薩的形象,啓開我們自性光明。他才恍然大悟,不是人爲佛開光,是佛爲我們開光。實際上,開光是一個建築物落成,啓用典禮;是說明供奉佛菩薩形象的意義。說清楚了,我們以後見到佛菩薩形象,心裏就有感受,這是開光。佛菩薩的形象啓開我們的心光。像我們供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最簡單的意義是長壽、清淨、快樂。我們一看到佛像,就想到我們要求無量壽;我們身要清淨,就很快樂。快樂是從清淨心得來的。阿彌陀佛代表無量壽、無量光、無量智慧、無量清淨。看到佛像就想起來。看到觀音菩薩,想到我們要大慈大悲。誰是觀音菩薩?我是觀音菩薩,我要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衆生。這是開光。
用佛菩薩形象開啓我們自性光明,是佛陀教育高度的藝術。我們自性有無量智慧,有無量德能。一尊佛、一個名號,沒有辦法顯示出。所以佛陀教學,用許許多多佛菩薩的名號、形象,目的無非是把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引發出來。這是“開光”。
此地不少人供養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。看到地藏菩薩的像,就想到要孝順父母,要尊師重道。供奉地藏形像是這個意思。孝親尊師是我們的性德,本性裏的良知良能,藉這個形象來啓發。
佛教裏沒有迷信。“佛”翻成中文是“覺悟”的意思,徹底的覺悟,究竟圓滿的覺悟。以現代話來說,就是“究竟圓滿的智慧”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。菩薩有智慧,沒有圓滿。佛的智慧圓滿。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,才能真正離苦得樂,這就曉得成佛的要緊。要想成佛,發菩提心就非常重要。
“大事因緣”。“大事”就是成佛這樁大事。從那裏開始?從發菩提心開始。所以諸位想學佛,一定要發菩提心。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要用真誠心。別人惡意對待我,欺騙我,我還要以誠心待他。那我不是吃虧上當?不錯。你不肯吃虧上當,你就永遠當凡夫。如果你要想作佛、作菩薩,就得甘心情願吃虧上當。你要曉得,吃虧上當的時間很短,充其量不過這一生幾十年而已。這幾十年過去之後,你真的成佛了,才知道沒有吃虧,並沒有上當。如果現前不肯吃虧,不肯上當,你生生世世真的吃虧上當。這個帳要好好去算算。所以,眼前一切苦難要忍受,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。
《菩提心論》雲:“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若修證出現,則爲一切導師。若歸本則是密嚴土,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”
這一句是講菩提心的功德。功德之大,不可思議,不是我們能思惟想像得到的。“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”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就跟我們說得很明白了,他說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不但具足一切諸佛功德法,也具足一切菩薩功德法,一切聲聞功德法,一切九法界諸衆生功德法。沒有一樣不具足,圓滿具足,所以真心不可思議,人人都有。佛法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。這個平等基礎,就是大菩提心,人人都有菩提心。諸佛菩薩悟了菩提心,一切衆生迷失了菩提心。“菩提心”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。
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。禅家常講“父母未生前,本來面目”,就是這個,是真正的自己。自己的智慧德能,本來無量無邊,現在爲什麼透不出來?因爲迷,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。佛法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恢複自性。
“若修證出現”。“出現”就是恢複。要想自己菩提心恢複,一定要有修證。菩提自性是本來有的。你要是不肯修,本來有的沒有辦法出現。好像金礦一樣,金必須從礦裏開采出來,才能得到受用,才能得到財富。金礦如果沒有開采,埋在地下,一分錢也不值,沒有用處。佛告訴我們,“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,這就是平等。所以,佛法完全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。佛與菩薩,心性的寶藏開采出來了。我們凡夫,雖然跟佛一樣有寶藏,但未開采,所以現在窮兮兮的,沒有菩薩那麼富有。其實菩薩看衆生的智慧德能是平等的。佛教我們如何開采自己本性的寶藏,受持大乘、依教修證,就出現了。出現之後就成佛了。
“則爲一切導師”。“一切”指九法界衆生。“導師”就是稱佛。佛可以教導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。
“若歸本則是密嚴土”。“歸本”是會歸自性。“嚴”是莊嚴。“密”是深密,不是秘密,佛法裏沒有秘密。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,總不是好事。佛法的“密”是形容其理太深,一般人難以理解。“密嚴土”指西方極樂世界,本是自性深密莊嚴之淨土。《華嚴經》一真法界是密嚴土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的世界。
現代科學家發現,空間是無數度的,可能與此境界相仿佛。我們沒有到此境界,不敢肯定。我們生活在叁度空間,科學家知道有四度、五度空間,有六、七度,現在證實有十一度空間,但是還有沒發現的。密嚴土可能是無限度的空間,的確是不可思議。
“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”,這是講他的德用。他能力之大,坐在這裏不動,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得圓圓滿滿。這在過去的觀念裏,總是認爲不可思議;現在想想已有可能。現在科技進步,已經達到可以用人的思想、念頭來指揮電腦,用電腦來做一切工作。不需要身動,可以用我們的意念腦波指揮電波。身口皆可不動,電波操作機器,就可以做很多工作。這在從前是不可思議,現在能證實了,科技慢慢趨向這個方向。何況諸佛菩薩的世界,他的確不需要動,“不起于座”。十方世界,那個地方衆生想見佛,想見菩薩,他就能現應化身。像《普門品》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,千處祈求千處應,感應道交。觀世音菩薩來了沒來?沒來。你見到沒有?見到。奇怪,他不來,你見到。這就是“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”,真的是如此,因爲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。報身、應身、化身,都是一法身變現出來的。
法身遍一切處,當然隨時隨地感應道交。就好像天上的月亮,沒動;地下只要有水,水裏就有月亮影子。月亮有沒有來,你看到沒有?在水中看到了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“不起于座,能成一切佛事”。
我跟大家講得很具體。法身是清淨心。清淨心跟宇宙法界一樣大,他沒有障礙。我們現前的心量很小,有分別、有執著。這是自己劃界限,愈劃愈小,把心量劃得只有一點點大。你若把所有界限都除掉,你的心量跟虛空法界原來是一樣大的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怎麼變小?一個念頭,“我”,那個圈圈就小了。我外面還有人,界限就劃起來了。一動念頭沒有我,你想這個心量多大!什麼是法身?清淨心就是法身。清淨心就是一真法界。因爲清淨心就是沒有妄念,沒有妄念就是一真。一就是真,二就是妄。
由此可知,我們修的念佛法門,直截了當修一真法界,修密嚴土。比起其他大乘一切法門,真的是殊勝方便,簡單容易。其他法門也是修這個,然方法繁雜,路途迂回曲折,沒有這麼直捷。所以,這個法門的目的、境界、方法,都在經題上顯示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一切大乘經典裏,都找不到這麼圓滿。
雖然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經題也很圓滿,如果沒有人爲我們說明,意思還是看不出來。而本經的經題意思太明顯,一看就明了,一看就清楚。
又贊菩提心曰:“若人求佛慧,通達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證大覺位。”
這一首偈非常好,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。第一句是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。“若人”。假使這個人是誠心誠意,一心一意,真正發心要求得究竟圓滿的智慧。從那裏求?從菩提心裏求。“通達菩提心”。“通”是沒有障礙;“達”是得到。因爲菩提心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我們讀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、《金剛經》,這些都是大乘經典。大乘經典中,圓教初住菩薩叫“發心住”。一發菩提心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