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心裏只想佛,不想其他的。你要牢牢的記住,想其他的東西就造六道輪回業;什麼都不想也是六道輪回業,墮到無明。你不是墮在無明,就是墮在邪念。無明跟邪念都出不了六道。我們不想墮無明,也不想墮邪念,只有一個方法,想阿彌陀佛,必定超越無明,超越邪念。這個法子簡單容易,真是妙絕了。
若達此境界,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,則橫生極樂方便有余土。
我們要不要斷見思煩惱?不需要刻意求斷,它自然沒有了。這法子真的妙極了。見思煩惱不斷,自己沒有了。“雖不求斷惑,而見思煩惱,自然斷落,則橫生極樂方便有余土”。這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是生方便有余土。真正念佛的人,都往生到方便有余土的中下品。
他們的心真清淨,二六時中心裏只有一個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我今天把這個秘訣傳授給諸位,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對得起大家。大家要記住,要認真去做,那你就對得起我了。
3、實報莊嚴土—
“實”是真實。由此可知,前面的二土都不是真實的,唯有法身大士所住的土,才是真實的。“真實”的定義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講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凡聖同居土是虛妄的,方便有余土也是虛妄的。法身大士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真實的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講的“真實之際”。真實之際就是法身,依正莊嚴皆是真實,不再是虛妄的了。這樁事,我們乍聽起來覺得很奇怪,如果對佛法能深一層體會,則不難理解。
凡是了義經論裏,佛常說“一切法中,唯有心真實”。一切法裏,心是真實的。《華嚴》告訴我們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宇宙中,無量無邊的世界,乃至于虛空,從那裏來的?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。唯識所變的就不是真實的。識會變化,會變就不真實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心真實,心是常寂,不生不滅,不會改變。所以,心現出來的是真實的實報土。前面二種土是唯識所變。如果稍能體會這個道理,我們對于這個境界就不懷疑。西方世界四土融合在一體,一生一切生。我們是一品惑都沒有斷的凡夫,到西方極樂世界也生到實報莊嚴土,真正是不可思議。
憶佛念佛,曆曆分明,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爲貪嗔癡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。
這一段總結前面的話,前面“事一心”已經講得很清楚,這裏再補充說得更明白。事一心有叁輩九品,上品不太容易證得,但是下品,可以說是人人有分,問題就是自己肯不肯念。怎麼念,一定要清楚。
“憶佛”,“憶”是心裏有佛,心常常想佛,不想別的。心總是有念頭,念頭一起來,立即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。
禅宗常講“不怕念起”。“念”是妄念、妄想。妄想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那個人沒有?人人都有。所以,一天到晚會起心動念,會胡思亂想。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樣的,就是他轉得快。第一個念頭是妄想,他就覺察。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了。換得快,換成阿彌陀佛,就是“覺”。妄念起來是迷,迷立刻就轉成覺,就是覺悟。破迷開悟就是這個講法。一定要覺得快,心裏面只有佛,沒有其他的妄念。
“念”字是“今心”。口裏有佛,心裏也得有佛。口裏有佛,心裏沒有佛,不叫做念;心裏有佛,口裏沒有佛,照樣往生。要緊的是“心”。今(現在)心裏面真正有佛。
“曆曆分明”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。佛號不要間斷,一間斷就迷了。一念間斷一念迷,念念間斷念念迷,所以佛號要一句接一句,不要間斷。不間斷,就不會夾雜;一間斷,就有妄念起來。妄念就是夾雜。一面念佛一面夾雜妄念,這樣功夫不會得力。所以,佛號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想佛也要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因此,平時要多看佛像。
我常常在講席中勸同修們,佛像最好供養一尊。喜歡那一尊佛像,你就供養那一尊。爲什麼?常常看,常常想。如果你供養的佛像太多了,不知道想那一尊好,就想亂了,那也叫夾雜。供養一尊,天天看這一尊佛,天天想這一尊佛。遇到不相同的佛像,我們閉起眼睛,還是想我們供的那一尊。心專一,想專一,心就清淨了。
身體在動作的時候叫“行”。“住”是不動的時候。“坐”是坐下來的時候。“臥”是躺下來的時候。行、住、坐、臥,心裏都要有佛,決定不能離開佛。晚上睡覺作夢,還是夢跟佛在一起,這樣才相應。晚上作夢又夢到別的,功夫又斷了、又夾雜了,心不專一。古人常講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”,要把阿彌陀佛喜歡到極處,你天天晚上夢到他,這樣才行。可是諸位也不能刻意;刻意就是故意去攀緣。若是刻意的求,天天夢到,就會著魔,那也是麻煩事。必須是自自然然,心地清淨。念佛是修清淨心,用佛號、用觀想把我們的妄念除掉,恢複自性清淨。心淨土淨,目的在此。
“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”,這句話就是專,就是一向專念。我們只有這一念,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。
“不爲貪嗔癡煩惱諸念之所雜亂”。雜亂就是摻雜、亂想。念佛的人最忌諱的,就是心裏雜亂,胡思亂想。這樣念得再多,功夫也不得力。真正功夫得力,就是妄想、雜念少了,清淨智慧增多了,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。
眼前的利益是身體健康、容光煥發、青春不老。我常說,病從妄想來的。那個生病的人不胡思亂想?如果他不胡思亂想,就不會害病。現在醫學講心理健康。沒有胡思亂想,心理很健康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心理不健康,決定生病。對治的方法就是認真念佛,把妄念念掉,把雜念念掉。這是淺的事一心。
念到深的事一心,見思煩惱就斷掉了。淺的是念佛功夫控製住妄想煩惱。雖有,它不起作用。這句佛號有力量把它壓住,這是下品的事一心。上品事一心,見思煩惱沒有了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“事一心”就是“念佛叁昧”。叁昧也翻作“禅定”。是屬于“念佛叁昧”,它是屬于定門。雖有定,智慧沒有開。
智慧開了就是“理一心”。定可以伏煩惱,不能破無明。破無明要智慧。就是要斷塵沙惑,要破無明惑,一定要智慧。定功達到了極處,若不開慧,也只能斷見思煩惱,不能破塵沙、無明。所以阿羅漢、辟支佛只修到九次第定,斷了叁界內的見思煩惱,但塵沙、無明都沒有破。
更進一步,于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,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。如《疏鈔》雲:“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曆曆分明。”
這是由“定”開“智慧”,不但塵沙煩惱沒有了,無明也分分破除。這個境界絕對不是勉強作意可以修得來的。爲什麼?一動念頭,不是妄想,就是無明。妄想不能除妄想,無明不能破無明。只有一個方法,不斷努力修定。定功深至一定的程度,自自然然就開悟,智慧就現前了。“忽然契合”說得好,不是有意、作意修的。“有意”就麻煩。“意”是妄想、執著,正是障礙自性。
永嘉大師跟六祖對答的時候,六祖問他:“你還有分別嗎?”永嘉說:“分別亦非意。”這分別不是意,這個答覆高明。我們今天分別是意識;永嘉分別不是意識,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裏沒有分別,是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,不是他自己有分別。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沒有執著。所以說“分別亦非意”。他們的心真正清淨,在一切境界裏不失清淨心,雖然跟衆生和光同塵時,也有分別、也有執著;實際是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是一個真正見性的人。
由此可知,我們從無始劫以來,就被“意”害慘了。起心動念:“我的意思是……。”有意就是輪回心,有意就不免墮叁惡道,所以不用意識,一天“忽然契合”。“契合”就是佛法裏常講的“明心見性”。明心是心放光明,親見萬法一如、萬法不二,十世古今、虛空法界原是一體,無二無別。放光,心就明了。心明了,就見性了。
我們凡夫的心無明,孔夫子也知道此事。他講的“明明德”,“明德”就是自性。自性本來是光明的,現在不明了。不明就要想辦法讓它再明,所以第一個“明”是動詞,第二個“明”是名詞。“明明德”就是佛門所講的“明心見性”。明明德之後興起作用,才能教化衆生,才能親民。“親民”就是接觸大衆,就是度化衆生。“止于至善”。自己的行止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都爲衆生作最善的榜樣。最善就是沒有過失,有過失就不善了。完全沒有過失,是至善。儒、佛目標都相同,方法、原理、原則也相同,但微細的作法不一樣。
“忽然契合”用得好!自自然然無有絲毫造作之意,這才行。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在于求好心切。說得不好聽一點,急功好利,希望趕快成就。那有那麼便宜的事情?世間法,尚且要有耐心才能有收獲,何況這是明心見性的第一大法,沒有耐心怎麼行!自古以來學佛,老師教學生,首先就是教你忍耐。你能忍耐才能得定;不能忍耐不會得定。沒有定,決定不能開慧。
諸位仔細看曆史,像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、《禅林寶訓》,古人怎麼學的,怎麼教的;老師教什麼,學生學什麼。六祖能大師,是我們中國人非常崇敬的一位有成就的人,他在黃梅見了五祖之後,住了八個月。這八個月,五祖教他到廚房舂米、砍柴。他就老老實實舂了八個月的米,砍了八個月的柴,這就是功課。其實他到的時候已經澈悟了,澈悟之人還得做苦工。現代人,你這樣對待他,馬上掉頭而去。現代人確實如此,自己以爲了不起。
五祖叫他到廚房舂米、砍柴,就是叫他去參禅,就是叫他去修行,訓練他的耐心。就在這裏觀察他的態度、他的心行。他確實有耐心,一點怨言都沒有,一個妄念也沒有。一天比一天真誠,一天比一天清淨。處世待人一天比一天恭敬,一天比一天禮讓。他學成功了,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了。傳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