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給他之後,還要教他在獵人隊裏藏十五年。十五年修忍辱波羅蜜,修禅定波羅蜜,修般若波羅蜜,這才能成功。如果有一念不平,則前功盡棄。爲什麼?心不清淨,定就失掉了,叁昧就失掉了,想明心見性就難了。
修學就是要老實,要真誠。在日常生活一切境緣中(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),去修清淨心,修如如不動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,就是修這個。念佛人念佛,還是修這個。禅宗用參究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動心。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動心。聽到別人說幾句話,心就動搖了,這不行,一點功夫都沒有。佛門裏常講“八風吹不動”,才是最起碼的功夫,不是很深的功夫。八風吹不動的時候,功夫剛剛得力,可以開始修行了。外面境界一動,內裏就起煩惱,這不行!自己要覺悟,業障、習氣、煩惱太重了,要忏悔。
心地放光的現象就是下面所講的“了知”。“了”是明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“能念所念唯是一心”。能念的是自己,所念的是阿彌陀佛,能所是一,不是二。這一句是大圓滿,是最究竟。我們要再問,娑婆跟極樂世界呢?還是“唯是一心”。依報正報,唯是一心;衆生諸佛,唯是一心。這叫一真法界。一真一切真,到這個時候,你把佛經上講的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這二句完全證實了,全都看清楚了,明白了。真相擺在面前,就是禅家講的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。本來面目就擺在眼前,這個時候,自己跟整個法界融合成一體。法界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法界。淨宗所講的“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”,這時都現前了,曉得自己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“唯是一心”。
“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”。“住”就是著相。不執著有念。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一個是有念,一個是無念,這是二法。六祖大師講,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諸位要曉得,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,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權教菩薩以下尚有能所,都是二法。到這個時候,再也沒有分別執著,盡虛空遍法界融合成一體,有念無念也都不執著了。
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裏說的,也是這個境界。“若言其有”,要是說他有念,“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”,正是六祖所講的“本來無一物”。能念之心,所念之佛,找不到,沒有!
如果說他沒有,“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曆曆分明”,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的心一點都不迷惑,念的這句阿彌陀佛,字字分明,這是心開意解的境界。心開了,“意”本來是執著的,現在沒執著,意也解開了。“意解”就是平等性智現前了。
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。
這個時候他念不念佛?他念佛。他入了這個境界,還念佛嗎?他還念佛。念與不念都一樣。“還念”,有兩個意思:第一、他是大慈大悲,教化衆生。自己成就之後,沒事了;只有一樁事,度化衆生。度化衆生要給衆生作榜樣,念佛是給衆生作示範的。第二、他是用念佛法門修成的,他不忘本,又以他的本修勸化一切衆生。所以,雖然他證得無念,這句佛號還是曆曆分明,相繼不斷。這就叫做“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”。
諸位千萬不要把這話錯會了。“無念而念”,我不念就是念了,一天到晚就不念佛了,那你就是把意思全解錯了。佛沒有說錯,你自己把意思會錯了。可見證無念後,才真正顯示出老實念佛。
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,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。
“清淨本然之體”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真如本性、真性理體。現在哲學裏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你都證得了。“本體”就是一心。一心就是“清淨本然”,本來就是這樣的,沒有絲毫的造作。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盡虛空遍法界,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,別無一物。
更有何法而得雜亂,是名理一心。屬慧門攝,兼得定故。
“事一心”裏有定功,一切煩惱不能擾亂你。“理一心”是真如本性現前。本性裏本來無一物,所有一切塵沙、見思、無明都沒有,真如本性裏沒有這些。這是“慧門攝”。有“慧”一定有“定”;有“定”未必有“慧”。要常常提醒自己,我們現在不但定慧沒有,連戒都沒有。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戒都沒有,那能成就?
最基本的“戒”是什麼?大家知道五戒、十善,這是最基本的戒。孰不知還有比這個還要基本的戒,是老師的教誡。佛門裏講“五年學戒”,是遵守老師的教誡。
六祖大師在黃梅,老師叫他在柴房舂米、砍柴,這是老師的教誡。他就老老實實的做這一樁事,什麼妄念都沒有。他持戒,得定,開慧了。教下有許多老師叫你念一部經,叫你念《法華經》,每天念一遍,念叁年。你老老實實念叁年,這叫持老師戒。叁年經念下來,心得定了。老師教我們什麼?就教這個。老師開頭教你最重要的,就是現代名詞,“洗腦”。頭腦裏亂七八糟的,先洗洗幹淨。六祖在黃梅天天舂米、砍柴,什麼都不想。八個月,妄念沒有了,洗幹淨了。這叫“根本智”,就是先學“無知”。無知而後才能達到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是“後得智”;無知是“根本智”。像樹一樣,有根,有本,然後才有枝葉花果。根生在底下,看不見,那是最重要的部分。
根本的老師,往往跟他多少年,好像他什麼也沒教你。其實他教你的是真東西,真實的給你紮根,你不知道。你只曉得枝葉花果很美麗、很漂亮,沒有根,它從那裏生出來?現在人只曉得看上半段,不曉得下半段。現在人的枝葉花果是假的,所以花也不香,果也不能吃。這是教學最重要的根本,今天沒有人知道,也沒有人從這裏下手,所以念佛念一輩子,心裏還是亂糟糟的。一旦無常到來,問他有沒有把握?沒有把握。手忙腳亂,那怎麼行?一生的佛就白念了,那就是古人講的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
真正心地清淨,大風大浪,他如如不動。無論在什麼境界裏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作得了主宰。這是念佛功夫得力。得力一定要有“根本智”,先修清淨心。不管那個法門,不管那個宗派,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唯有從這個地方下手,逐漸才能真正契入實相,才能真正契入“唯是一心”。
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。
常寂光淨土是理,不是事相。就像六度一樣,六度前五度是事,有迹象可尋;末後般若波羅蜜,不是事,只是理。前面叁土有事相,就是有形象。常寂光土沒有形象,從那裏去體證呢?從實報土去體證。所以,實報土分分證入,常寂光土同時也證入。寂光、實報,理事一如。
“理一心”的境界很高,我們世間人能不能做得到?諸位要曉得,我們這個世間人凡是做不到的,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說。說了就對不起我們。我們做不到的,他說了,那不是吊胃口,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?所以凡是佛經上所講的境界,都是地球上衆生能修得到的。問題是你肯不肯修。真正肯修,確實做得到的。
“理一心”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禅宗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,難!淨宗用念佛方法達到這個境界,比禅宗容易太多了,就看我們自己努力了。努力的原則一定從“清淨心”下手。若要心清淨,必須放下萬緣,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,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“淨念相繼”,就這四個字。
大勢至菩薩非常有智慧,言簡意赅,言語簡單,意思圓滿,四個字就把淨土念佛的方法講得清清楚楚。“淨念相繼”。“淨”就不夾雜、不懷疑。懷疑、夾雜就不清淨。“相繼”就是不間斷。所以,這四個字就是“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”;這九個字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念佛的秘訣就在此,他們念佛成功了。底下他接著說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。“心開”就是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。不必再加持任何方法。
有些同修怕念佛的功德還不夠大,還要加上《心經》,又要加上《金剛經》,還要加上楞嚴咒、大悲咒、十小咒。加了好多好多,自己以爲功夫用得很深,那裏曉得功夫毫不得力。爲什麼?他雜修、雜念,不是淨念。
實在講,任何一個法門修到有感應,都是“淨念”。譬如念大悲咒,一天到晚,一年到頭就是持一個大悲咒,除了大悲咒之外,什麼都沒有,這個大悲咒就靈了。所以一杯水,他念上一遍大悲咒,水就能治病,因爲他心清淨慈悲,是清淨心慈悲心的力量加持的,它起作用。心不清淨,你念得再多都沒有用。心要真正清淨慈悲,一句佛號就管用。
念這句阿彌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多了。大悲水很靈,阿彌陀佛聖水更靈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靈與不靈,理都在“一心”,所以一心不可以二用。
4、常寂光土—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爲常寂光土。
法身佛沒有形象,法身佛所居之土也沒有形象。“名爲常寂光土”。實在講,常寂光土到那裏去找?找不到。要說真的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常寂光土。常寂光土無處不在,法身佛無處不在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那裏變出來的?從法身變出來的,就是從常寂光變現出來的。所以“身”與“土”是一不是二。寂光就是萬法本體,真如自性,本自清淨,本自寂靜,本具光明,故稱“寂光”。
《要解》雲:“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。”
常寂光就是實相的本體。實相是一切諸法的真相。真相的本體是“非寂非照”。“寂”是講定;“照”是講慧。“非寂非照”就是說,這些名詞都加不上,也正是《老子》所說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我們給它加上“實相”,加上“寂”,加上“照”,都是假名而已。其實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。
“而複寂而恒照,照而恒寂。”
它確實有體有用,從體起用。體用可以相互來說的。“寂”是“定”,“定”是體,“照”是用。“照”是體,“定”是用。學佛就要從這裏修學。我們今天對佛所講的經義明了了,事理也明了了,這是真明了。經義明了,事理還是迷惑,還是沒有用處。明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