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心里只想佛,不想其他的。你要牢牢的记住,想其他的东西就造六道轮回业;什么都不想也是六道轮回业,堕到无明。你不是堕在无明,就是堕在邪念。无明跟邪念都出不了六道。我们不想堕无明,也不想堕邪念,只有一个方法,想阿弥陀佛,必定超越无明,超越邪念。这个法子简单容易,真是妙绝了。
若达此境界,虽不求断惑,而见思烦恼,自然断落,则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。
我们要不要断见思烦恼?不需要刻意求断,它自然没有了。这法子真的妙极了。见思烦恼不断,自己没有了。“虽不求断惑,而见思烦恼,自然断落,则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”。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是生方便有余土。真正念佛的人,都往生到方便有余土的中下品。
他们的心真清净,二六时中心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我今天把这个秘诀传授给诸位,我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对得起大家。大家要记住,要认真去做,那你就对得起我了。
3、实报庄严土—
“实”是真实。由此可知,前面的二土都不是真实的,唯有法身大士所住的土,才是真实的。“真实”的定义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讲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凡圣同居土是虚妄的,方便有余土也是虚妄的。法身大士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是真实的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讲的“真实之际”。真实之际就是法身,依正庄严皆是真实,不再是虚妄的了。这桩事,我们乍听起来觉得很奇怪,如果对佛法能深一层体会,则不难理解。
凡是了义经论里,佛常说“一切法中,唯有心真实”。一切法里,心是真实的。《华严》告诉我们,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宇宙中,无量无边的世界,乃至于虚空,从那里来的?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。唯识所变的就不是真实的。识会变化,会变就不真实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心真实,心是常寂,不生不灭,不会改变。所以,心现出来的是真实的实报土。前面二种土是唯识所变。如果稍能体会这个道理,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就不怀疑。西方世界四土融合在一体,一生一切生。我们是一品惑都没有断的凡夫,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生到实报庄严土,真正是不可思议。
忆佛念佛,历历分明,行住坐卧,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,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,是名事一心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彻,属定门摄,未有慧故。
这一段总结前面的话,前面“事一心”已经讲得很清楚,这里再补充说得更明白。事一心有三辈九品,上品不太容易证得,但是下品,可以说是人人有分,问题就是自己肯不肯念。怎么念,一定要清楚。
“忆佛”,“忆”是心里有佛,心常常想佛,不想别的。心总是有念头,念头一起来,立即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。
禅宗常讲“不怕念起”。“念”是妄念、妄想。妄想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,那个人没有?人人都有。所以,一天到晚会起心动念,会胡思乱想。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的,就是他转得快。第一个念头是妄想,他就觉察。第二个念头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。换得快,换成阿弥陀佛,就是“觉”。妄念起来是迷,迷立刻就转成觉,就是觉悟。破迷开悟就是这个讲法。一定要觉得快,心里面只有佛,没有其他的妄念。
“念”字是“今心”。口里有佛,心里也得有佛。口里有佛,心里没有佛,不叫做念;心里有佛,口里没有佛,照样往生。要紧的是“心”。今(现在)心里面真正有佛。
“历历分明”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。佛号不要间断,一间断就迷了。一念间断一念迷,念念间断念念迷,所以佛号要一句接一句,不要间断。不间断,就不会夹杂;一间断,就有妄念起来。妄念就是夹杂。一面念佛一面夹杂妄念,这样功夫不会得力。所以,佛号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想佛也要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因此,平时要多看佛像。
我常常在讲席中劝同修们,佛像最好供养一尊。喜欢那一尊佛像,你就供养那一尊。为什么?常常看,常常想。如果你供养的佛像太多了,不知道想那一尊好,就想乱了,那也叫夹杂。供养一尊,天天看这一尊佛,天天想这一尊佛。遇到不相同的佛像,我们闭起眼睛,还是想我们供的那一尊。心专一,想专一,心就清净了。
身体在动作的时候叫“行”。“住”是不动的时候。“坐”是坐下来的时候。“卧”是躺下来的时候。行、住、坐、卧,心里都要有佛,决定不能离开佛。晚上睡觉作梦,还是梦跟佛在一起,这样才相应。晚上作梦又梦到别的,功夫又断了、又夹杂了,心不专一。古人常讲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,要把阿弥陀佛喜欢到极处,你天天晚上梦到他,这样才行。可是诸位也不能刻意;刻意就是故意去攀缘。若是刻意的求,天天梦到,就会著魔,那也是麻烦事。必须是自自然然,心地清净。念佛是修清净心,用佛号、用观想把我们的妄念除掉,恢复自性清净。心净土净,目的在此。
“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”,这句话就是专,就是一向专念。我们只有这一念,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。
“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”。杂乱就是掺杂、乱想。念佛的人最忌讳的,就是心里杂乱,胡思乱想。这样念得再多,功夫也不得力。真正功夫得力,就是妄想、杂念少了,清净智慧增多了,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。
眼前的利益是身体健康、容光焕发、青春不老。我常说,病从妄想来的。那个生病的人不胡思乱想?如果他不胡思乱想,就不会害病。现在医学讲心理健康。没有胡思乱想,心理很健康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心理不健康,决定生病。对治的方法就是认真念佛,把妄念念掉,把杂念念掉。这是浅的事一心。
念到深的事一心,见思烦恼就断掉了。浅的是念佛功夫控制住妄想烦恼。虽有,它不起作用。这句佛号有力量把它压住,这是下品的事一心。上品事一心,见思烦恼没有了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彻。“事一心”就是“念佛三昧”。三昧也翻作“禅定”。是属于“念佛三昧”,它是属于定门。虽有定,智慧没有开。
智慧开了就是“理一心”。定可以伏烦恼,不能破无明。破无明要智慧。就是要断尘沙惑,要破无明惑,一定要智慧。定功达到了极处,若不开慧,也只能断见思烦恼,不能破尘沙、无明。所以阿罗汉、辟支佛只修到九次第定,断了三界内的见思烦恼,但尘沙、无明都没有破。
更进一步,于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,不住有念,不落无念。如《疏钞》云:“若言其有,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。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,所念之佛,历历分明。”
这是由“定”开“智慧”,不但尘沙烦恼没有了,无明也分分破除。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勉强作意可以修得来的。为什么?一动念头,不是妄想,就是无明。妄想不能除妄想,无明不能破无明。只有一个方法,不断努力修定。定功深至一定的程度,自自然然就开悟,智慧就现前了。“忽然契合”说得好,不是有意、作意修的。“有意”就麻烦。“意”是妄想、执著,正是障碍自性。
永嘉大师跟六祖对答的时候,六祖问他:“你还有分别吗?”永嘉说:“分别亦非意。”这分别不是意,这个答覆高明。我们今天分别是意识;永嘉分别不是意识,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里没有分别,是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不是他自己有分别。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,自己没有执著。所以说“分别亦非意”。他们的心真正清净,在一切境界里不失清净心,虽然跟众生和光同尘时,也有分别、也有执著;实际是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。
由此可知,我们从无始劫以来,就被“意”害惨了。起心动念:“我的意思是……。”有意就是轮回心,有意就不免堕三恶道,所以不用意识,一天“忽然契合”。“契合”就是佛法里常讲的“明心见性”。明心是心放光明,亲见万法一如、万法不二,十世古今、虚空法界原是一体,无二无别。放光,心就明了。心明了,就见性了。
我们凡夫的心无明,孔夫子也知道此事。他讲的“明明德”,“明德”就是自性。自性本来是光明的,现在不明了。不明就要想办法让它再明,所以第一个“明”是动词,第二个“明”是名词。“明明德”就是佛门所讲的“明心见性”。明明德之后兴起作用,才能教化众生,才能亲民。“亲民”就是接触大众,就是度化众生。“止于至善”。自己的行止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都为众生作最善的榜样。最善就是没有过失,有过失就不善了。完全没有过失,是至善。儒、佛目标都相同,方法、原理、原则也相同,但微细的作法不一样。
“忽然契合”用得好!自自然然无有丝毫造作之意,这才行。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在于求好心切。说得不好听一点,急功好利,希望赶快成就。那有那么便宜的事情?世间法,尚且要有耐心才能有收获,何况这是明心见性的第一大法,没有耐心怎么行!自古以来学佛,老师教学生,首先就是教你忍耐。你能忍耐才能得定;不能忍耐不会得定。没有定,决定不能开慧。
诸位仔细看历史,像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、《禅林宝训》,古人怎么学的,怎么教的;老师教什么,学生学什么。六祖能大师,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敬的一位有成就的人,他在黄梅见了五祖之后,住了八个月。这八个月,五祖教他到厨房舂米、砍柴。他就老老实实舂了八个月的米,砍了八个月的柴,这就是功课。其实他到的时候已经澈悟了,澈悟之人还得做苦工。现代人,你这样对待他,马上掉头而去。现代人确实如此,自己以为了不起。
五祖叫他到厨房舂米、砍柴,就是叫他去参禅,就是叫他去修行,训练他的耐心。就在这里观察他的态度、他的心行。他确实有耐心,一点怨言都没有,一个妄念也没有。一天比一天真诚,一天比一天清净。处世待人一天比一天恭敬,一天比一天礼让。他学成功了,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了。传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