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给他之后,还要教他在猎人队里藏十五年。十五年修忍辱波罗蜜,修禅定波罗蜜,修般若波罗蜜,这才能成功。如果有一念不平,则前功尽弃。为什么?心不清净,定就失掉了,三昧就失掉了,想明心见性就难了。
修学就是要老实,要真诚。在日常生活一切境缘中(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),去修清净心,修如如不动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,就是修这个。念佛人念佛,还是修这个。禅宗用参究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动心。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动心。听到别人说几句话,心就动摇了,这不行,一点功夫都没有。佛门里常讲“八风吹不动”,才是最起码的功夫,不是很深的功夫。八风吹不动的时候,功夫刚刚得力,可以开始修行了。外面境界一动,内里就起烦恼,这不行!自己要觉悟,业障、习气、烦恼太重了,要忏悔。
心地放光的现象就是下面所讲的“了知”。“了”是明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“能念所念唯是一心”。能念的是自己,所念的是阿弥陀佛,能所是一,不是二。这一句是大圆满,是最究竟。我们要再问,娑婆跟极乐世界呢?还是“唯是一心”。依报正报,唯是一心;众生诸佛,唯是一心。这叫一真法界。一真一切真,到这个时候,你把佛经上讲的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这二句完全证实了,全都看清楚了,明白了。真相摆在面前,就是禅家讲的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”。本来面目就摆在眼前,这个时候,自己跟整个法界融合成一体。法界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法界。净宗所讲的“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”,这时都现前了,晓得自己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,“唯是一心”。
“不住有念,不落无念”。“住”就是著相。不执著有念。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一个是有念,一个是无念,这是二法。六祖大师讲,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诸位要晓得,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,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权教菩萨以下尚有能所,都是二法。到这个时候,再也没有分别执著,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,有念无念也都不执著了。
莲池大师在《疏钞》里说的,也是这个境界。“若言其有”,要是说他有念,“则能念之心,本体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”,正是六祖所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。能念之心,所念之佛,找不到,没有!
如果说他没有,“若言其无,则能念之心,灵灵不昧,所念之佛,历历分明”,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的心一点都不迷惑,念的这句阿弥陀佛,字字分明,这是心开意解的境界。心开了,“意”本来是执著的,现在没执著,意也解开了。“意解”就是平等性智现前了。
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。
这个时候他念不念佛?他念佛。他入了这个境界,还念佛吗?他还念佛。念与不念都一样。“还念”,有两个意思:第一、他是大慈大悲,教化众生。自己成就之后,没事了;只有一桩事,度化众生。度化众生要给众生作榜样,念佛是给众生作示范的。第二、他是用念佛法门修成的,他不忘本,又以他的本修劝化一切众生。所以,虽然他证得无念,这句佛号还是历历分明,相继不断。这就叫做“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”。
诸位千万不要把这话错会了。“无念而念”,我不念就是念了,一天到晚就不念佛了,那你就是把意思全解错了。佛没有说错,你自己把意思会错了。可见证无念后,才真正显示出老实念佛。
言思路绝,不可名状,唯是一心,清净本然之体。
“清净本然之体”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真如本性、真性理体。现在哲学里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,你都证得了。“本体”就是一心。一心就是“清净本然”,本来就是这样的,没有丝毫的造作。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尽虚空遍法界,唯是一心,清净本然之体,别无一物。
更有何法而得杂乱,是名理一心。属慧门摄,兼得定故。
“事一心”里有定功,一切烦恼不能扰乱你。“理一心”是真如本性现前。本性里本来无一物,所有一切尘沙、见思、无明都没有,真如本性里没有这些。这是“慧门摄”。有“慧”一定有“定”;有“定”未必有“慧”。要常常提醒自己,我们现在不但定慧没有,连戒都没有。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戒都没有,那能成就?
最基本的“戒”是什么?大家知道五戒、十善,这是最基本的戒。孰不知还有比这个还要基本的戒,是老师的教诫。佛门里讲“五年学戒”,是遵守老师的教诫。
六祖大师在黄梅,老师叫他在柴房舂米、砍柴,这是老师的教诫。他就老老实实的做这一桩事,什么妄念都没有。他持戒,得定,开慧了。教下有许多老师叫你念一部经,叫你念《法华经》,每天念一遍,念三年。你老老实实念三年,这叫持老师戒。三年经念下来,心得定了。老师教我们什么?就教这个。老师开头教你最重要的,就是现代名词,“洗脑”。头脑里乱七八糟的,先洗洗干净。六祖在黄梅天天舂米、砍柴,什么都不想。八个月,妄念没有了,洗干净了。这叫“根本智”,就是先学“无知”。无知而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。无所不知是“后得智”;无知是“根本智”。像树一样,有根,有本,然后才有枝叶花果。根生在底下,看不见,那是最重要的部分。
根本的老师,往往跟他多少年,好像他什么也没教你。其实他教你的是真东西,真实的给你扎根,你不知道。你只晓得枝叶花果很美丽、很漂亮,没有根,它从那里生出来?现在人只晓得看上半段,不晓得下半段。现在人的枝叶花果是假的,所以花也不香,果也不能吃。这是教学最重要的根本,今天没有人知道,也没有人从这里下手,所以念佛念一辈子,心里还是乱糟糟的。一旦无常到来,问他有没有把握?没有把握。手忙脚乱,那怎么行?一生的佛就白念了,那就是古人讲的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。
真正心地清净,大风大浪,他如如不动。无论在什么境界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作得了主宰。这是念佛功夫得力。得力一定要有“根本智”,先修清净心。不管那个法门,不管那个宗派,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唯有从这个地方下手,逐渐才能真正契入实相,才能真正契入“唯是一心”。
念佛若达理一心,破一分无明,则生实报庄严土,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。
常寂光净土是理,不是事相。就像六度一样,六度前五度是事,有迹象可寻;末后般若波罗蜜,不是事,只是理。前面三土有事相,就是有形象。常寂光土没有形象,从那里去体证呢?从实报土去体证。所以,实报土分分证入,常寂光土同时也证入。寂光、实报,理事一如。
“理一心”的境界很高,我们世间人能不能做得到?诸位要晓得,我们这个世间人凡是做不到的,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说。说了就对不起我们。我们做不到的,他说了,那不是吊胃口,不是跟我们开玩笑吗?所以凡是佛经上所讲的境界,都是地球上众生能修得到的。问题是你肯不肯修。真正肯修,确实做得到的。
“理一心”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禅宗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,难!净宗用念佛方法达到这个境界,比禅宗容易太多了,就看我们自己努力了。努力的原则一定从“清净心”下手。若要心清净,必须放下万缘,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,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“净念相继”,就这四个字。
大势至菩萨非常有智慧,言简意赅,言语简单,意思圆满,四个字就把净土念佛的方法讲得清清楚楚。“净念相继”。“净”就不夹杂、不怀疑。怀疑、夹杂就不清净。“相继”就是不间断。所以,这四个字就是“不间断、不夹杂、不怀疑”;这九个字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“净念相继”。念佛的秘诀就在此,他们念佛成功了。底下他接著说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”。“心开”就是理一心不乱,明心见性。不必再加持任何方法。
有些同修怕念佛的功德还不够大,还要加上《心经》,又要加上《金刚经》,还要加上楞严咒、大悲咒、十小咒。加了好多好多,自己以为功夫用得很深,那里晓得功夫毫不得力。为什么?他杂修、杂念,不是净念。
实在讲,任何一个法门修到有感应,都是“净念”。譬如念大悲咒,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就是持一个大悲咒,除了大悲咒之外,什么都没有,这个大悲咒就灵了。所以一杯水,他念上一遍大悲咒,水就能治病,因为他心清净慈悲,是清净心慈悲心的力量加持的,它起作用。心不清净,你念得再多都没有用。心要真正清净慈悲,一句佛号就管用。
念这句阿弥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多了。大悲水很灵,阿弥陀佛圣水更灵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灵与不灵,理都在“一心”,所以一心不可以二用。
4、常寂光土—法身佛所居之土,名为常寂光土。
法身佛没有形象,法身佛所居之土也没有形象。“名为常寂光土”。实在讲,常寂光土到那里去找?找不到。要说真的,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常寂光土。常寂光土无处不在,法身佛无处不在。十法界依正庄严从那里变出来的?从法身变出来的,就是从常寂光变现出来的。所以“身”与“土”是一不是二。寂光就是万法本体,真如自性,本自清净,本自寂静,本具光明,故称“寂光”。
《要解》云:“实相之体,非寂非照。”
常寂光就是实相的本体。实相是一切诸法的真相。真相的本体是“非寂非照”。“寂”是讲定;“照”是讲慧。“非寂非照”就是说,这些名词都加不上,也正是《老子》所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我们给它加上“实相”,加上“寂”,加上“照”,都是假名而已。其实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。
“而复寂而恒照,照而恒寂。”
它确实有体有用,从体起用。体用可以相互来说的。“寂”是“定”,“定”是体,“照”是用。“照”是体,“定”是用。学佛就要从这里修学。我们今天对佛所讲的经义明了了,事理也明了了,这是真明了。经义明了,事理还是迷惑,还是没有用处。明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