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之后,我的心行就清净。清净是寂。寂不是不动。如果不动叫做“寂”,那就是死的“寂”,不能叫“非寂非照”。一切动态里有寂,叫真寂。

  什么是“寂”?我们身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这叫“动”。眼也看,耳也听,鼻也嗅,舌也尝,身也动;心没动。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。这叫做“寂”。外面眼见耳听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那叫“照”。“照而恒寂”、“寂而恒照”,这两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可惜我们不会。我们是照而不寂,寂而不照。我们跟它正好相反。什么时候我们照寂合成一呢?

  “照而寂,强名常寂光土。”

  为什么说是常寂光土?常寂光土就是这样,“照而寂”。“照”就是起作用。眼见耳听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我看得清清楚楚,听得明明白白。我们今天所照为什么不寂?看到的境界,心里喜欢就贪爱,不喜欢就嗔恨,心里起了分别执著就不寂了。阿罗汉心很寂,不动心,但它不照,不起作用。佛菩萨,六根照样起作用,只是心里一尘不染。心清净,六根的作用就清净,身就清净。身心清净,则一切外境也清净了,所以叫做“常寂光土”。

  “寂而照,强名清净法身。”

  “寂”是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虽然心清净,他还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还去帮助一切众生,教化一切众生,故“强名清净法身”。

  或问,常寂光土在那里?无时无处而不在。清净法身在那里?就是这个身体。《六祖坛经》中,大师讲“一体三身”,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,就在这一身中。我们这么解释,你就晓得,清净法身、常寂光土,原来就是自己的身心世界。

  故知身土不二,皆属强名。

  “强名”是不得已,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假设一个名词。这个名词,你不要执著。你要执著,就错了,要晓得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般若经教人离名字、离言说、离心缘。一切不执著就开悟了,执著就错了。

  寂照同时,非思量境。

  “境”是境界。“非思量境”就是不可思、不可量的境界。“量”是较量、比较。没得比较的,也没有办法思惟的,没有办法想像的。为什么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。两样东西才可以较量,一个东西怎么较量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,怎么比较?所以这里没有真、妄,没有邪、正,没有是、非,没有善、恶,没有大、小,也没有方、圆。一切都没有,这个心才真正清净到极处。若不入这个境界,就没有法子。他有分别、计较、思量,都是妄念,不是真性起用。真性起用,没有妄念,一切平等,一切自然。《无量寿经》里讲了八个自然,都是这个境界。自然,多快乐!真实受用,不须一点勉强。换句话说,一切的苦难都是不知随顺自然。自然就是性德。

  常—法身德,法身常住故。

  常、寂、光三个字就是本性的德能。本性是本来具足的,不是修来的。我们现在因为有妄想、执著,不能证得,非不存在。妄想、执著就是障碍,就是业障、罪障。障什么?把性德障住了,法身不能透出来。“法身常住”,它是不生、不灭,不来、不去,不垢、不净,万象之理体。

  寂—解脱德,尘劳永寂故。

  “解脱”是自由自在。我们现在觉得不自由、不自在。自由自在是本性里本来具足的,现在为什么不自由?为什么不自在?成天打妄想,怎么会自由。自由自在从那里得来?从清净心里得来的,从“寂”得来的。“寂”是心里一念不生,就自在了,就自由了,解脱了。

  “尘劳永寂故”。尘是染污。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六尘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六根所对的境界都染不上。你的心清净,五欲六尘就跟你绝缘了。虽然天天接触它,而不染著,这就高明。十二因缘里,“爱、取、有”,他心里没有“有”,干干净净的,这是“尘劳永寂”。日常生活中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一尘不染。不染,也没有劳苦,也没有劳累。

  世间人稍微做了一点工作,很疲倦,很劳累,因为心不清净。心要是清净,再多的工作量也不累。他是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所以他不累。他身在做,心里没有做,就好像机械在做一样。现在用机器人廿四小时不间断,他不会累,因为他没有妄念。我们人身也是个机械,本来也可以跟机械一样廿四小时不中断的工作。他为什么会累?因为他有妄念。有妄念就累了,就老了。所以,你的心要是真正清净,就不疲、不厌、不倦,身体就健康强壮。这是本能,不需要用药物,也不要练气功,都不需要。这是从根本修。运气、练气功,或者用药物来帮助,都是借外面的力量来刺激身体的反应,有效时间很短,而且有副作用。不要说别的,就是连气功都有副作用,只是程度大小不相同。真正修清净心的人,没有副作用,他是恢复自然。所以,心到清净时,身体也可以常住世间,那是你的愿力。

  像大迦叶尊者,释迦牟尼佛告诉他,“别人可以入涅槃,你不能入涅槃,你替我办一桩事情。”释迦牟尼佛把袈裟交给他,衣钵交给他。“等弥勒佛下生的时候,你把这些,代表我传授给他。”大迦叶尊者现在还在人间,三千年了。弥勒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下生成佛,他要等到那个时候,他的寿命就那么长。凭什么?心清净,他有寂定。所以,大家要想修长寿,要想修不老,长生不老药就在《无量寿经》里。诸位应当牢牢记住,不但长生而且不老。心不清净就会老,心不清净就会生病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那就又会老,又会生病。要想不老、不病,从今以后不要再打妄想。要想就想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不想,那就成功了。这很要紧,“尘劳永寂故”。

  光—般若德,智光遍照故。

  “光”是光明,是智慧。智慧也是我们的性德,就是本性里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一切众生个个具足,没有一个人欠缺的。不但具足,而且圆满具足,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完全是平等的。可惜我们有无明烦恼盖覆住本性,本性里虽然有般若智慧,透不出来。虽透出一点点的光明,这小小的光明,我们把它错用了。我们六根明明觉知,就是般若的现象。眼能见、耳能听,这能见能听的是“般若德”。可是我们现在,看也看错了,听也把意思会错了,就是无明、烦恼、邪见掺杂其中。般若虽然透出来,总是错用了。

  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没有无明,没有邪念,没有妄想,六根起作用是正智,是般若智慧,就是如来知见,《法华经》中所讲的佛知佛见。“佛知佛见”那个人没有呢!由此可知,清净心多么重要。

  “智光遍照故”。遍照是没有障碍。西方世界去我们世界十万亿佛国土。我们坐在此地,睁开眼睛,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在那儿为诸菩萨讲经说法,看得清清楚楚。耳朵很灵,阿弥陀佛讲什么,我们听得清清楚楚,没有障碍。所有的障碍就是“妄想、执著”。

  《华严经》上说:“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。如来的智慧就是般若德。德相就是法身德、解脱德。圆满具足,“但因妄想、执著而不能证得”。我们天天还在打妄想,还在执著,就是不听话,不肯相信佛的教诫,不肯依教奉行。

  所有一切法门,都是打破妄想、执著的,其中最方便的就是“念佛法门”。佛号一句接一句,当中就没有妄想,也就没有执著。有执著就执著阿弥陀佛,不要执著别的。这句佛号念到纯熟之后,“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”,那就行了,佛知佛见就现前了,如来智慧德相就显现出来了。这个法子好。

  一切法门里,这个法门第一殊胜。所以要晓得,我们六根所起的作用,都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我们在四十八愿看到,西方极乐世界人为什么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?就是“智光遍照”。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,都听得清楚,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明了,是因为本性智光遍照。

  涅槃三德,如来秘藏。

  “如来”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《金刚经》上有时讲“佛”,有时讲“如来”。讲佛是从“相”上讲,讲如来是从“性”上讲,意义不一样。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。“秘”是深秘。“藏”是含藏。我们真如本性里藏的有法身、解脱、般若。换句话说,我们真如本性里藏的有常寂光。

  常寂光,法身、解脱、般若,什么时候才会露出来?涅槃,它就露出来。一看“涅槃”二字,以为出家人死了就叫涅槃,死了就露出来了。可以这么讲吗?但是这个死,不是人身的死。人的身体死了,是露不出来的。要烦恼死掉,尘沙惑死掉,无明惑死掉了,它就露出来了。

  “涅槃”是梵语,翻成中文是“灭”。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都灭掉,才叫涅槃。所以,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,大乘的涅槃要灭尘沙、无明。绝对不是说人死了就入涅槃。那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意义,错用这个名词。“涅槃三德,如来秘藏”是我们本身本性具足的,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三种烦恼断尽。“涅槃”也是断烦恼的意思。

  等觉大士,历尽四十一品无明,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。

  “等觉大士”是菩萨位次里最高的。无明总共四十一品,他已经断了四十品,再断一品,他就成佛了。什么是“生相”?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是相,耳朵听到也是相,甚至于心里动个念头也是相。相从那里来的?来源就是“生相无明”。这一品无明断掉之后,相就没有了,好像一个人睡觉醒了。醒了,梦没有了。永嘉大师的比喻很好,“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”。“觉后”就是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,相没有了。

  法身全显,圆证三德。

  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无明有四十一品,每破一品就证一分。法身是分分证得。必须无明都断尽了,法身就圆满显现了。“法身全显,圆证三德”。诸位要知道,常寂光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从圆教初住就证得一分,二住证二分,三住证三分,到成佛就圆满的证得。

  彻本心源,究竟清净,证入常寂光土。

  “常寂光”是圆满的。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分,禅宗讲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破一品无明就见性,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三 一经宗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